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需要寒窗苦读数十年
大家好,我们的杰克来说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中考、高考、国考等考试制度来选举人才,只有一种考试便是科举考试。人们常说人生有四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这金榜题名指的就是在科举开始中拔得头筹,夺得状元的时候。在唐武宗时期,状元郎郑颢有婚约在身,但是皇上特别喜欢他,一定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因此在宰相白敏中多方劝导下,郑颢最终做了驸马。
但是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呢?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之后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只有近三年内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则为举人。
最后参加第三级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即会试,考中即被称为贡士。最后还有一场殿试,是由皇上亲自“面试”。能杀出重围进入殿试的都是凤毛麟角的佼佼者,而有缘高中的前三名分列为状元、榜眼、探花。
根据《新唐书》一书中的记载,在我国唐朝时期可以参加的科目多达11种,明经成为唐朝多数人科考时的选择,朝廷也给予非同一般的关注。考试侧重于诗赋、策问等方向。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三次落榜,32岁终得进士;《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更是到了71岁的高龄才考了一个贡生。就是因为有如此多的要求,如此多的考试,金榜题名时才会被称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而到了宋朝时期,宋仁宗废除了皇家子弟的“公荐”制,建立“宗子试”制度,所有的皇室宗亲也同样参加科考。不仅如此,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的话,还需要另立考场,并重新选举主考官。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