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最后一战,敌军苦攻城墙数日后,结果发现一扇城门没关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就有48000多人,占到整个根据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当年从井冈山走出的一位女战士,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和平年代身居要职,而她的子孙却从未沾光,依然扎根农村,用行动讲述着革命者的故事。
江西干部学院保安 曾志的孙子 石草龙: 这张照片是奶奶1987年回来井冈山,给我们照的第一张全家福。
照片中,这位笑容恬淡的长者是石草龙的奶奶——曾志,一家四代团聚拍下全家福的这天,她已经阔别这片红色土地59年。
曾志是位巾帼女将,15岁就投身革命,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她跟随朱德、陈毅来到井冈山。
曾志的孙子 石草龙: 当年在这里,红军医院130多位伤员和医务人员(牺牲),这些人是奶奶的战友,奶奶曾在(红军医院)这里当过党总支书记。
1928年9月,在红军主力在外、敌军大举来犯的不利形势下,曾志和战友誓死坚守井冈山,赢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当年,由于部队转移,为了革命需要,曾志含泪将还没满月的孩子托孤给当地老乡,此去一别就是24年。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留在井冈山的儿子,那时她已经在广州市委任职。人们以为务农的儿子找到了当大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回到农村,可曾志却做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
曾志的孙子 石草龙: (奶奶)她说应该把他送回去,因为在井冈山带父亲长大的这位外婆还在,这位外婆因为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如果(父亲)他留在广东,外婆一个人在这里怎么生活?当时奶奶还给父亲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儿子,我看你虽然不识得字,但是你懂得一个道理,人要有感恩(之心)。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在井冈山做回了农民。二十多年后,曾志就任中组部副部长,留在井冈山的一家人都还在务农,生活非常艰辛,家人就前往北京想请她帮忙解决一下孩子们的“商品粮”户口。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又婉拒了。
曾志的曾孙 蔡军: 假如说她当时答应了我们去办这个事情。说实话我们家有更高的要求,或者更不合理的要求,会让(曾志)她去帮我们办。
作为晚辈,虽然也努力劝慰自己,但怨气难免还是有的。蔡军说,直到家人从赣南走到闽东,重走曾志的革命之路,才真正理解曾志的信仰。在曾志当年工作过的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长眠于此。当时由于敌人突袭,他们用拐杖、板凳等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全部倒在国民党反动派机枪扫射下,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在闽东,蔡军还听到了这样一个让他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
曾志的曾孙 蔡军: 我太奶奶她在福建(闹革命)的时候,当时一个畲族老大娘,为了掩护我太奶奶撤离,自己付出,甚至把自己的小孩都牺牲了,就为了(共产党员)他们生存下来。可以说当地老百姓不一定知道这种革命,但是他们当时看到他们共产党员,就是我太奶奶他们那一帮人,他们去做的这个事情是为老百姓做的事情,(老百姓)他就会跟着你共产党干。
前有壮烈牺牲的战友,后有鱼水情深的百姓,这位经历过血与火斗争的女战士,只把自己称为“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她曾经说,爱儿女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一个共产党员,首先爱的应该是亿万劳动人民。爱自己的儿女,要服从于革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1998年曾志逝世后,家人才发现老人的抽屉里放着80多个信封,上面放着一张字条,写着:这些钱是组织发给我的工资,除去我生活上的花费,其余的全部在这里。请转交给老干局,捐给湖南山区的孩子们。
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研究室主任 李春祥: 在户口的问题,子女的教育的问题,那一代共产党人,他们在井冈山立下的初心——两个字信仰,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他们自己个人的利益。当初是这样,几十年后还是这样,一以贯之。
在井冈山罗浮镇,这座已经六十年历史的土坯阁楼,见证了曾志的儿孙们的成长。在这里务农的一家人,始终牢记前辈的叮嘱,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
曾志的孙子 石草龙: 父亲从来不提他母亲在外面当大官,从来不提,他只是在这里默默地做农民。我们在井冈山这里,就安心地在这里。
这两年,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政府把旧宅翻新,为了纪念这位从井冈山走出的女英雄,当地还在老宅里布置了曾志生平展,供人免费参观。
曾志的孙子 石草龙: 我也会在这里继续讲好奶奶的故事,告诉来井冈山学习和参观的这些学员们,让他们知道这些老红军,他们的后代在井冈山是怎么样在我们共产党好的领导之下,靠他们的努力,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总台央视记者 项飞 铮铮 马力 帮军 江西台 吉安台 井冈山台 南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