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打印!浙大博导手写129页毕业论文,更硬核的是......
“闲来无事翻了一下导师的毕业论文,
瞬间被震惊了。
手写了整整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
图表也画得很漂亮。”
最近,一篇毕业论文在校内论坛上悄然流行,学生纷纷表示太赞了!
原来这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
1981年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毕业时的论文。
值得点赞的,除了张秉坚的毕业论文,
还有他带着学生硬核跨界搞出来的文物保护黑科技!
手写论文,字迹工整无涂改
工整美观的字迹,精致漂亮的手绘图表,翔实清晰的数据记录,一丝不苟的文献引证……
张秉坚的硕士毕业论文有一种斟字酌句的认真,透出严谨治学的态度。
张秉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师从韩世钧教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专业,师从侯虞钧院士。
对于被翻出来的手写体毕业论文,张秉坚只是谦虚地表示:“当时还没有打字机,手写毕业论文是没办法,也是很正常的事,后来博士的毕业论文就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手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非水到渠成那么简单。没有打字机,129页论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誊抄;没有电子资料,图要自己手绘,表格要自己手写,引用文献也要一本本翻阅筛选。
当时,张秉坚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从早到晚,慢慢地翻,仔仔细细地做记录。他每周还会写一篇文献综述,梳理当周阅读文章涉及的主要理论概念、采用的研究视角方法,得出的结论等,逐渐积累起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靠着一双眼、一双手、一支笔,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也就有了毕业论文中引用的172篇参考文献。
缘起白塔,硬核跨界守传承
学生时期热忱的认真一直影响着张秉坚,让他对于科研始终怀抱兴趣。也正因为兴趣,数十年漫漫求索化学路之后,张秉坚突然在杭州白塔下拐了个弯,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走到了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
上世纪末,张秉坚正在研究花岗石材的表面处理。如藉由防污防水、渗透固结型防护剂、石材背面涂化合物防护表面,通过渗透粘接加固、增加复合层提高石材强度等。
而浙江省文物局又在此时联系了浙江大学,希望校方支援杭州白塔的清洗工作。杭州白塔属于石质文物,它的无损清理,恰好与张秉坚熟悉的石材防护、清洗、粘接、修补、翻新有异曲同工之处,学校就将白塔的清洗工作交由他负责。
修复了大半的壁画
兴趣使然,他开始深入研究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技术,在1997年成立了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逐渐走上以古代壁画、砖质、石质、土质文物、古建筑为主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跨界路”。
文物的救治亟需良药,文物的保护高声呼唤科技的力量。张秉坚就带着学生,做交叉研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培养出了六十多名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在西溪校区,一间实验室的一个角落飘散着淡淡的香味。
黎芦醛提取水下文物研究
张秉坚介绍道,“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用于水下文物提取的一种临时固型材料,黎芦醛。”海下沉箱作业打捞沉船耗费的成本高,实验室就利用黎芦醛提取文物。以香为引,溯源遗迹泽水处,这也是实验室今年承担的三个国家重点专项课题之一。黎芦醛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中会沉下去,将水下的脆弱文物和遗迹凝固,整体固型提取到水面,黎芦醛可以在空气中完全挥发掉,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笔酣墨饱写空白,
探求真理为归处。
还不赶快去学习!
来源:杭州网综合浙江大学,部分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CC98论坛、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