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郑强:自主招生比例一旦扩大,必将导致寒门学子难以进入高端院校

由 频长志 发布于 经典

自主招生是一直存在于国内高校的招生方式之一,作为应试招生的补充,发掘一部分“偏科”的天才,从而弥补一部分教育的缺失。

这个制度的本意是很好的,毕竟人分百种,总有那种“偏科”的很离谱的天才,他们在某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凡。

自主招生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适当适量的自主招生是良性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自主招生的规模扩大,那么将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寒门学子恐难再出头。

这不是危言耸听,其实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以史为鉴。

我们先通过教育的发展历程来进行讲述,或者说读书这件事情对于一般读书人的意义来讲述。

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官员的选拔都是依靠推举制度,简单来说的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出任官吏的话,一定是依靠长辈或者亲族的推举。

当时的情况就是,上层贵族把持着上层的权利,下层人民只有一辈子当下层人员的机会。

直到后来,出现了唯才是举,这种情况稍微有一些好转,但也只是给小贵族提供了机会,毕竟读书在古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人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读书?

当然,后面开创性的科举制度出现以后,普通民众终于有了机会,不单是因为读书的机会出现了,也是因为向更高阶层迈进的通道打开了。

大家有了希望,这个时期读书人的地位才开始体现出来,读书可以成材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直到近代,出现了学校制度,应该说是学历制度,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变成了学历,读书人的身份地位都有了新的评价方式,也极大的改善了读书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这样的制度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中间或许出现了一些小的变化,但是大的轮廓是不变的。

这样的制度优越性自不必多说,大家都有目共睹,很多一般的家庭通过读书,从而让自己的孩子站了新的高度上面。

如果用今天比较通俗的话来讲,那就是很多人通过读书进入了新的“圈子”,从而认识了更大的世界,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当然,排除物质来讲,把目的和行为说得高级一些的话,那么就是很多人通过读书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而不是默默无闻。

讲到了这里,我们如果仔细考虑的话,贯穿始终的除了时间的变化,只有“公平”两个字在不断的演变,对于普通人的公平。

怎么解释呢?

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努力之后就会有结果,奋斗之后有达成自己目标的机会,这就是公平。

而自主招生在数量少的时候,录取的都是那种天赋出众的人才,对于大部分人是没有多少影响的,但是如果扩大了规模的话,那么其实和推举制度已经很接近了。

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即便就是自主招生也是需要进行一些测试的,不是单纯依靠别人的“保举”就可以进入的。

自主招生的流程是这样没错,但是我们也要抓住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

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和发现隐藏在人群中的“天才”,那么考试内容必定要远超一般人的难度,当然,难度其实还不是主要的,关键还在于那些知识一般的人接触不到。

或者换个说法,比如钢琴,比如交流技巧,比如话术,这些内容对于一般的寒门学子来说都不是什么正常学习的内容,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可能也永远不会接触。

比如,如果通过面试进行选拔,那么多少寒门学子有面试的技巧,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这是在别人面前,口头表达。

我知道现在不少人在键盘后面说话流畅,甚至是高谈阔论也不是问题,但是现场的交流却很有问题。

这不是什么特别的情况,毕竟键盘后面错误的信息可以删除,可以重新编辑,可以进行排版,但是口头表达却只能顺序说下去。

话题也不要扯远,大家都知道,能够自主招生,或者说有自主招生权限的学校都是那种不错的学校。

而学校的优质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因为扩大了自主招生,应试考生的范围也会扩大,相反的是,很可能会压缩应试考生的名额。

总之,一旦扩大自主招生,那么寒门学子进入高端院校的机会也将会大幅度减少,这无疑是在堵死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上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