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反?死后还要背锅的男人!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刘牢之,他的名气比不上什么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或许知道他的很少,因为他生活在门阀士族的鼎盛时代,东晋,这里只讲门第出身,不讲什么功劳能力。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北府兵吧?应该知道前秦苻坚发动的淝水之战吧?魏晋南北朝、五十六国虽然是乱世,不过乱世之中贵族门阀依然牢牢掌握着军政资源,一般人要上位是特别难的。
刘牢之就活在贵族大佬们的夹缝之中。简而言之,刘牢之参与政治斗争之前的事迹有如下几点:一,帮助世家大族谢玄训练北府兵;二,带兵奇袭洛涧,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刘牢之一战成名;三,淝水之战后出兵北伐,和猛男慕容垂争锋。具体的大家可以百度。
一统三国的晋朝,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时期,由于司马家族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加上内讧,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北方狼烟四起,直到淝水一战,晋帝国这才继续在南方苟延残喘。东晋帝国解除了来自前秦的外患后,就开始急不可耐地陷入了内斗。当然,之前一直有内斗,因为是门阀士族时代,那些出身名门的王、庾、桓、谢等家族,动不动就骑在皇帝头上拉屎,多次发动叛乱、逼宫等。
直到东晋末年,淝水之战后,帝国权力格局是这样的:坐镇首都的皇族司马道子父子牢牢控制白痴皇帝司马德忠;出镇京口(江苏镇江)的世家大族太原王氏王恭执掌北部军政资源,实际带兵的是刘牢之;世家大族殷仲堪出镇荆州,实际资源掌握在桓玄手中;出身微寒的孙恩在帝国江浙沪沿海一带搞事情。
帝国内都矛盾重重,一方面是司马道子代表的皇族与王恭、殷仲堪、桓玄代表的士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帝国高层与孙恩代表的平民的矛盾。
首先起来打破势力均衡的是司马道子父子,他们趁着淝水之战的胜利,想借机打击贵族士族,不过既得利益的士族大佬王恭自然不服,他联合殷仲堪、桓玄等士族教训司马道子父子,另一方面又联合军事强人刘牢之。
司马道子父子认为刘牢之出身低微,便派人拉拢,许诺高官厚禄,明确表示如果刘牢之投靠政府,那么他将真正取代王恭在北方边疆的一切军政资源。任凭刘牢之有怎样的战功,不过在王恭等传统贵族势力看来,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谁也瞧不上他。
这次中央如此看重拉拢,刘牢之当然欣喜若狂,这正是草根逆袭、改变命运的绝好时机。于是,刘牢之倒戈,站到了司马道子父子一边,王恭兵败被杀;司马道子父子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理性告诉他们,必须依靠刘牢之这种屌丝来打击贵族势力,抢回皇族在帝国内的话语权,所以兑现了之前的承诺。
刘牢之获得空前的权力后,又奉命讨伐孙恩,派刘裕等将领多次打败孙恩的海上起义,逼得孙恩自杀。刘牢之的威望和实力如日中天,但是他和前辈曹操、司马懿等人相比还差得远,并没有牢牢控制整个帝国,最多只是一方诸侯而已。然而曹操、司马懿之辈都有雄厚的家族势力,刘牢之可是一刀一枪起家的,利用贵族、皇族的矛盾,凭借自身的能力拥有一席之地,这在贵族时代确实了不起的。
要死刘牢之在这个时候死掉,那他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励志型人物,可惜他继续陷入了贵族政治的权力斗争中。倒掉一个贵族,还有千千万万个贵族,这时候桓玄已经除掉了殷仲堪,整顿好了荆州的军政资源,桓玄继续和中央的司马道子父子对抗。
这就是刘牢之继续选择的时候了,应该帮助皇族司马道子父子,还是帮助兼具军政实力和贵族身份的桓玄?桓玄知道刘牢之的软肋:出身寒门,虽然依靠战功,获得了一席之地,然而上层社会没人拿正眼瞧他,他内心依然是自卑的,对于这种骨子里自卑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他的自尊,继续给他各种鸡汤,继续让他膨胀,继续让他看到进一步改变命运的希望。
于是派人去拉拢刘牢之,说什么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之类的大道理,开各种空头支票。刘牢之认为桓玄应该会向司马道子父子那样,懂规矩,需要自己这个金牌马仔,认为桓玄作为士族贵族的代表应该会继续利用他来维持贵族社会的势力均衡,他并不相信桓玄的人品,他只相信桓玄的政治头脑。
刘牢之于是进行了第二次风险投资,他赌桓玄胜利后一定会兑现承诺。于是,桓玄在士族贵族以及刘牢之等军事强人的支持下,轻松攻下首都建康(江苏南京),司马道子父子被杀。
不过桓玄不按套路出牌,他除掉司马道子之后,开始独揽大权,排斥异己。首先就将屠刀对准了北府兵的老大刘牢之。刘牢之这下子傻了,他过分高估了桓玄的政治智商,桓玄就连贵族势力都不怕,还管你什么寒门出生的刘牢之?于是桓玄开始清洗北府旧将。刘牢之这时候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是奋起反抗还是束手就擒?
废话,正常人都知道,反抗!刘牢之的首席秘书刘袭对他说:“一生三反,何以自立?”说完就跑了,后来成就一番帝业、开创南朝宋帝国的刘裕也是坚决不同意刘牢之的想法,劝他不要这样搞。
刘牢之所谓的第三次反叛,其实并未形成,因为手下的将领们都不支持自己,自己势单力薄,穷途末路,后来自杀身亡。可怜一代人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刘牢之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一生三反,这不过是后世的政治宣传、伦理说教而已!都是乱世,谁都想创业,噢,我刘牢之前两次次风投成功了,就不能来个第三次?我一个屌丝逆袭一路走来也不容易,你们这帮马仔现在想离我而去不好意思明说,就给我扣什么不忠不义的大帽子?
那么那个劝他不要反桓玄、给他扣帽子的刘袭下场如何呢?这个“忠臣”刘袭很快就被桓玄给宰了,因为他也是北府兵的高级将领,桓玄怎么会相信你?至于刘裕,他当时都没有入桓玄的法眼,刘裕在北府兵中最多算是中下层官员。
说白了刘袭、刘裕二人看到桓玄要收拾刘牢之的意图,立刻选择了站队,抛弃了自己的老领导刘牢之,按照他们的那一套“忠君爱国”的理论,其实是很可耻的,然而自己都没做到,却去要求刘牢之,这不是可笑至极么?乱世之中,什么忠君爱国都是虚假的,失败的刘牢之没有掌握话语权,被扣上一生三反的帽子不得翻身;成功的刘裕掌握了话语权,就成了一个大仁大义的英雄。
刘牢之的失败和人品无关,乱世之中人品有用?他的失败原因有三:一,对自己手下的控制不够,高估了自己对于北府兵的绝对控制能力,一要反击桓玄,结果手下人都跑光了,那只有死路一条;二,自己没有要创业的意思,都是寄人篱下,一会儿依附王恭,一会儿依附司马道子,一会儿又依附桓玄,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三,贵族政治势力太强大,刘牢之生不逢时,刘牢之一直被几大势力玩弄鼓掌之中,可以说,他的一生成也贵族、败也贵族,这一点上刘裕就恰到好处,刚好遇到帝国上下普遍反对桓玄称帝这种情况,于是一呼百应,他后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南征北战,获得了压倒性的军政优势,这时候的贵族圈子已经没有什么人物可以和刘裕抗衡。
其实不管是刘牢之、桓玄还是孙恩卢循等人,都是在给刘裕试错而已。同样是出身贫寒(史书记载刘裕到三十几都还是穷困潦倒,卖草鞋、砍柴、赌博等等),刘裕起步晚,没资格陷入寒门与豪门之间的权力斗争,于是躲过了桓玄的屠刀,从刘牢之身上刘裕学到了要牢牢掌控部下;
桓玄公然称帝,不顾皇族、贵族等大佬的一致反对,最后刘裕首举义兵打败桓玄,他学到了要争取绝大部分人的拥戴;刘裕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又学会了要争取最底层老百姓的拥戴。刘裕的创业过程,其实不断在刘牢之、桓玄、司马皇族之间翻云覆雨,不知道选择站位多少次、反叛了多少次,然而人家最后灭了晋帝国开创了刘宋政权,这就成了英雄。
创业最难的不是没有平台,而是对平台的把握,乱世之中旧秩序早就被打破,机会是相对均等的,就像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一样,正因为机会太多了,我们往往会手贱,忍不住多次下手投资,然而真正的高手就像巴菲特一样,忍住寂寞抓住最佳的机会,一次下巨额赌注,一次翻盘。
刘裕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像刘牢之那样频频下注,从结果来看,刘裕更是如此,他平定桓玄之后,整整用了16年时间整合资源,最后才取得了控制大权,另起炉灶。就像司马懿那样,隐忍了十年之久,最后在高平陵下注,一本万利,获得了对曹魏帝国的绝对控制权。
然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谁能忍得住各种貌似机会的陷阱呢?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