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在“出手”和“放手”之间 《减法教育》:一线教师写给中国家长的真心话

由 童艳红 发布于 经典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思考如何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策略,才能促进孩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的新书《减法教育》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将自己二的教育理念分享给所有家长。

于晓冰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余年,教过2000多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10岁男孩的父亲。他曾担任开明版语文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教材编委,连续十几年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

对于晓冰老师而言,“减负增效”是他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实践。在教学中,他提出“三不”原则,即“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而是主张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育教学上,努力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投入高产出。

在“出手”和“放手”之间恰如其分

花所有精力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代替孩子和老师沟通学习问题,过度参与家庭作业、学校活动甚至代劳,用作业和补课填满孩子的周末和假期,买一堆练习册……很多家长困惑于为什么明明做了很多,却看不到成效?

“孩子的成长,需要深耕一条长长的路。慢慢来,才会比较快;看得远,才能走得更长远。”于晓冰说。秉持这样的理念,于老师写下这本书,《减法教育》一书灌注了这位一线教师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时代说给每一位家长的真心话。在书中,于晓冰从亲身经历出发,结合身边的一系列案例,梳理出“减法教育”的核心是对 “快”与“慢”的深入思考,宁慢毋快、宁拙毋巧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解法。

书中结合大量案例和应对方法适时地回应了转折期很多家长的焦虑,层层解剖出减负时代家长应该如何做。他希望本书帮助家长做好教育的“加减法”:作业做减法,睡眠做加法;被动做减法,兴趣做加法;课外班做减法,课堂效率做加法;机械刷题做减法,基础训练做加法。

书中讲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裹挟之下,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缺乏常识的,“减法教育”其实就是在贯彻教育常识。于晓冰不断地谈为什么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为什么狂热追求高分既是病态也是无知,为什么教育不等于管教,为什么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为什么孩子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为什么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都要有强烈的边界意识,为什么不要轻易相信课外培训机构“逆袭”的宣传,等等。

“学习的动力在于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不要把孩子的好奇心都磨没了。”于晓冰老师说,“家长要做的,就是努力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于晓冰谈到,家长要学习如何在“出手”和“放手”之间恰如其分,让孩子在日常中保有自我态度,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能力才是家长更需要注重的事情。他强调,谈“减法教育”绝不是为了迎合热点,而是多年以来自身一直都在倡导并实践着的教育理念。他试图扭转家长盲目“鸡娃”的热潮,也尝试让无数家长放下“唯分数论”的指挥棒,让教育回归本真。

资料图 新华社发

一个语文老师眼中的语文学习之道

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帮助家长在功利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理性:遵循教育规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尊重常识,智慧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提升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夯实根基,在大语文时代获得受益终身的综合能力。

作为语文学科的老师,于晓冰在书中提出语文学习根本之道,他提倡语文学习要多阅读,在此基础上谈技巧,谈方法,成绩升上来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关于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背诵、考场作文等,书中讲述了大语文时代的学习妙招,也囊括了生动鲜活的课堂总结,让家长从教育现场切身体会到孩子的成长需要深耕一条长长的路。

作为“减法教育”的践行者,于晓冰谈到:“我希望告诉家长,‘快是断肠草,慢是还魂丹’。减法教育,是要减去那些非必要,非重要,非紧要的学习负担,‘减’的最终目的是‘加‘,是要达成更好的效果,让孩子成为拥有独立、完整、健全人格的人,让孩子成为拥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我希望有一天,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等词语,会成为教育领域中最为光辉的词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