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8万岁,重量超过6000吨,全球最大生命体正走向死亡!
从哲学范畴来讲,生命的意义包括但不局限于实现个人的潜能与理想、实现生物性上的完美。但是从生物科学角度来讲,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物“有性生殖”逐渐替代早期简单的“复制”模式,而这也意味着生物个体都有一个寿命上限。
一直以来能否实现“永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科学家,为此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曾提出了旨在消除人类人类衰老和死亡,克服人类身体和精神方面基本限制的“永生计划”。
但实际上长生虽然对个体的发展有好处,但是对于种群来说却不利于被“自然选择”,会遭遇灭顶之灾。这是因为永生的个体的基因很难发生变化,因此环境适应力就很差,一旦生存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就会难以适应而被灭绝。
而且长生也就意味着地球上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是相对有限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大自然疯狂地索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也会制约人类的发展。
不过在地球上,我们还是能看到几处延续了数万年的“永生”生命体,其中位于科迪勒拉山系以东、美国犹他州中南部鱼湖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潘多林(Pando),就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占地面积高达654亩(也就是43.6公顷),活了超过80000岁。
潘多林是如何形成的?
潘多林是一片学名叫做Populus tremuloides的白杨林,它属于颤杨中的一种——美洲颤杨,与同类中的欧洲颤杨(P.tremula)、美洲锯齿白杨有些不太一样。
美洲颤杨也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且树干笔挺通直、树皮光滑,平均高度在15米以上,最高可达到25米,树径一般不低于20~80公分。由于杨树一般都是成片分布,因此秋天叶子变得金黄的时候,就会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白杨树雌雄异株,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每年到了暮春时节,树龄在2年以上的雌性白杨树树叶与树枝结合部就会长出白色绒毛种子,它们会像蒲公英的种子那样借助风力随风飘扬到远处,然后生根发芽重新长出一片树林,所以每年杨柳飘絮的季节(我国江淮地区一般是5月前后)建议带上口罩。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潘多林里的白杨树全部都是基因相同的雄性,它们“同根同组”全部都是从一棵白杨树的根生长出来的“复制树”,被称为“潘多林的克隆群树木”。
实际上杨树和柳树比较类似,不仅都是一种生长迅速、成活率很高的树,而且还可以采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这两种方式育苗,也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能通过父系或母系的根系发芽长出新树苗出来。
而潘多拉林里的白杨树,就是父系根系逐步发展而来,整片林子下面的树根都是相连的,如同竹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成为一个生命体。并且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生命体非常的古老,起源于约80000年前的冰河时代一颗飘到这里的杨絮,然后一棵棵“复制”而来。
目前潘多林已靠这种“复制”的方式一共发展到了654亩,共有47000多棵,其中最小的刚发芽、大的树龄已愈130岁,整个潘多林的白杨树总重量约为6000吨,约合600万公斤重。
很多人可能会想,要是人类也能这样岂不是真成了“老妖怪”了?但答案很现实,哺乳类动物完全没希望。
潘多林正在走向灭亡
根据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潘多拉白杨林正在退化,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犹他州立大学生态学家保罗·罗杰斯表示,通过72年间的航拍图可以看出,潘多林正在萎缩,并且林木越来越稀疏,并且在过去30~40年间这个最大的生命体就一直没有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如今林区萌发的新芽几乎寥寥无几。
对于森林来说,失去了更新就无异于被判了死刑,因为单棵树木也是有寿命极限的,而随着潘多林树龄的老化,其自我复制、抗病虫害等的能力就会下降,最后就会导致整体灭亡。
一个存在了80000年之久的生命体活力不断下降,恐“百年”之后生机不在,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如何保护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潘多林自我复制为什么减少?
如何修复潘多林,保持它的生机与活力,首先要搞清楚引起潘多林白杨树自我复制减少的原因。
针对潘多拉白杨树活力的降低,保罗·罗杰斯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最后将“罪魁祸首”锁定在潘多林所在区域食物链结构发生变化上。
他表示,灰狼、山狮等本是这一带的顶级掠食动物,但是由于狩猎等因素,现在很难看到它们在这一带活动的身影(野外灰狼已灭绝),而原本受这些天敌制约的骡鹿,由于失去天敌的捕食而泛滥成灾,大量白杨林幼苗乃至根茎遭到啃食,直接导致林区活力下降、老龄化加重。
为了阻止骡鹿多潘多林的过度啃食,当地管理处想到了为白杨树加装栅栏来实现,就如同当年澳大利亚修想通过建上千公里木栅栏阻止兔子向草原蔓延那样,但栅栏安装好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骡鹿也善于跳跃,一般的栅栏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无独有偶,美国黄石公园曾因灰狼逐步灭绝而马鹿等食草动物数量激增,由于食物链遭到破坏,最终也给黄石公园造成很大的破坏。为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物的多样性,黄石公园曾于上世纪末专门从加拿大引进灰狼维持生态平衡,看来那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事了。
如果说美国当地居民的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潘多林里白杨树老龄化加剧的外因,那么林区内的白杨树长达80000年一直延续父系基因,而失去与外界的基因交流则是林区活力下降的内在原因,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加重等,这些树木就难以适应了,因此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退化。
看来要想恢复潘多林往日的活力,还得内外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生态环境修复计划。
史上最大的生物: “蘑菇”!
在美国西部分布着一种常见且呈棕色的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 solidipes),属于真菌的一种,主要是借助死树朽木等腐生生活,以黑色根状菌索的方式在树皮下、树木甚至地下延伸很长的距离。
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奥氏蜜环菌位于美国俄勒冈州马卢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预计已经超过2400岁,而占地面积超过了犹他州的潘多林,达到了8.9平方公里,也就是13350亩,总重超过60万公斤。
奥氏蜜环菌对林木有很强的致病性,因此这种“蘑菇”往往长的都很大。
中国最大的生物体:位于广东省江门新会区的天马村的一个小岛上,完全被一棵超390岁的榕树所覆盖,以树生根根生树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占地面积达15亩,成为小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