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虽然在《史记·殷本纪》等众多史书中都提到,在帝河亶甲一朝商朝复衰,但就笔者看来,商朝真正的复衰时刻应该早在帝外壬时期便已显现,甚至应该说在帝仲丁末年便有了苗头。而帝河亶甲只是因为前两朝外患积累的太多,需要忙于武力平叛从而忽略了文治,才将这早已出现的衰弱苗头暴露出来。
我们不能盲目的否定帝河亶甲的功绩,毕竟他身处九世之乱的混乱时期,又仅在位九年,忽略文治导致衰弱趋势明显也情有可原。他能在几年的时间里,调动王师和亲商的诸侯军队将积累了三代的叛乱全部平息,可见其实力非凡。
在帝河亶甲离世后,他的儿子祖乙没有让王位再次被夺走,成为商朝第十三位君王。帝祖乙,姓子名滕(《竹书》所记之名),在帝外壬期间就跟父亲河亶甲一起治理着自己的封地。在父王帝河亶甲东征西讨时,他留在朝中,也间接锻炼了他处理政务的能力。
帝祖乙继位后,没有了外患的他应该努力搞好生产,开始文治了,可突发的一件热闹事却打乱了他的计划,需要马上去做,这件热闹事便是再次迁都。由于他父王所立都城相又被黄河泛滥的洪水所袭扰,城墙被毁,田地被淹,帝祖乙无奈之下只得带领众人迁都到了耿地。
帝祖乙选择耿地作为新国都,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里暂时没有洪水且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生产。所以一行人在此建起了临时行宫,并组织民夫开始建造王城。正当商朝人为新建都城忙得热火朝天之时,麻烦事又来了。
在他们来到耿地的第二年,黄河水泛滥得更加严重,一直蔓延到了耿地。耿地刚刚建起的王城雏形哪里禁得住这洪水猛兽,仅仅几次洪峰过境,王城建造工地就成了王城遗址。帝祖乙看着四周的洪水,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得再次迁都。
这一次帝祖乙学乖了,他不再挑选什么水草肥美、土地肥沃的地方了,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安全。于是,这新的都城最后选择到了庇,而选择庇的关键就在于:第一,此地地势较高,可以躲避洪水;第二,此地临近忠于自己的大彭国,在王都没有建好前,有大彭国的保护比较安全。
庇在帝祖乙八年建城成功,《史记·殷本纪》中称其为邢,也许是因为耿地的都城根本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司马公都不认为那是一座都城,也不予记载。笔者也认为耿地并不能算是一个商朝的都城,顶多算是一个临时指挥所,但毕竟帝祖乙兴师动众地搬了两次家,因此在下把帝祖乙的这段经历算成两次迁都,仅有一个都城。
在庇还在建造期间,帝祖乙为了巩固自己的安全,召来了大彭国与韦国的国君彭伯与韦伯。由于二人在帝河亶甲期间帮助朝廷平定了邳国、班方、姺国的叛乱有功,特进行封赏嘉奖。虽然这次没有给两位伯爵更进一级,仍然是伯的身份,但由天子以昭告天下的形式,为这代伯爵正名也是无上的光荣了。
现在终于稳定了,不用再被迫搬家了,又敕封了彭伯和韦伯,让他们拱卫着自己,帝祖乙可以安心搞生产了。在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帝祖乙任命了帝太戊时期能臣巫咸的儿子巫贤为卿士,让他辅佐自己来治理商朝,商朝也在帝祖乙手中得以短暂复兴。
商朝得到短暂复兴这件事在《史记》等众多史籍中也被记载了下来,在《竹书纪年》中甚至对帝祖乙大家赞扬,称其为商中宗。但是,咱们都知道商中宗乃是在位七十五年,带着衰落的商朝中兴的那位帝太戊。帝祖乙时期虽然商朝得以短暂复兴,但时间太短,成效也远不及帝太戊,因此笔者并不赞同《竹书》的说法,更倾向于帝祖乙为商穆王的庙号。
在《谥法》中,把布德执义曰穆,这一点很像帝祖乙所做的功绩,因此商穆王称号名副其实。就在帝祖乙努力把商朝复兴起来的同时,一个西部的诸侯国也发展的十分繁盛,并受到了商王的封赏与认可,这位诸侯到底是谁?他在之后的历史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下次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帝祖乙、迁都于耿、耿毁于洪水、再迁都于庇、庇建城、命彭伯韦伯、命卿士巫贤、商复兴、商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