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唱歌 “手语唱国歌”视频刷屏,记者探访特教学校孩子的日常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每周一,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学生都会在操场上集合,用手语“演唱”出国歌。上下翻飞的手指,整齐的动作,坚毅的脸庞,即使不能说话,国歌在他们的演绎下,依然铿锵有力。前段时间,一段人民大会堂里手语“演唱”国歌的视频热爆网络,让这个不能发声的群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不能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并不单调。
学一首歌曲几个礼拜刚能“顺下来”
每周一,特殊学校的学生们都会集体到操场上参与升旗仪式,即使不能发声,通过手语他们也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国家通用手语方案》贴在每间教室的前方,方便查看。手语课是学校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有些高中学生已经学了十几年,经历了很多个版本变化。学校总共300多名学生,其中聋哑生占到一半以上,手语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日常的交流。
新时报记者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里有很多的“不一样”。聋哑学生们没有音乐课,每年有文艺活动时,老师会提前一段时间教导他们。对他们来说,完整地表演一首歌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一首歌曲,加上手势和队形变换,几个礼拜才刚刚能“顺下来”。
表演时,通常是老师在前做示范动作,学生跟随老师的动作知晓节奏,当音乐音量大时,学生也能通过舞台震动感受节拍。“这是最新版本的手语歌,比起之前已经改变不少,比如筑起长城、万众一心等关键词都进行了改进,最后统一成现在的,也就是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邰丽华老师表演的这一版。”负责学生们文艺汇演的表演老师刘彦说。
孩子们用方言“聊天”老师还得查字典
“有些学生学了十几年手语国歌,从小就学,表现很好。”刘彦告诉新时报记者。17岁的李叶便是刘彦老师口中所说的表现很好的学生,文艺汇演表演手语歌时,她总是站在中间的位置。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表现优异的女生——节拍准确,表情自信,老师们对她称赞最多的就是“手语歌打得最好”。
新时报记者初次见到李叶,是在她所在的高一班级。特殊学校实行小班教学,一个班里平均有7-8人,她和同桌的女生拿着手机在讨论明星,她喜欢王俊凯,对方喜欢肖战,两个人靠着手语加一点简单的“咿咿呀呀”,比划得飞快,不时露出大笑的表情。
“有些手语只有她们自己懂,我们当老师的也看不懂。”刘彦是李叶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英语老师,但她与学生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师生,更像是一群朋友。她自嘲自己虽然精通手语,但学生们各种奇奇怪怪的“手语方言”还是让她哭笑不得。
像语言分各地方言一样,手语里也有方言,简单的“谢谢”手语就有很多打法。山东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语,再加上外省学生的“方言”,“他们之间的沟通很微妙,很快就能互相懂,我们当老师的还得查字典。”为此,老师们人手必备一本现代手语大全,用来纠正一些有规定标准的方言手语。“一些不常用手语的来历也很有意思。”刘彦说,手语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毕竟所有的语言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而起辅助作用的。但就像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一样,学生们尽可能地掌握“官方”语言,在步入社会时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还很懂事
其实在聋哑学生小时候,老师上课主要是用声音去表达。在课业增加以后,声音的表达效率低,才辅以手语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尽量地训练学生们和健全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里,高一的课程相当于普通学校初一课程的难度,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不大。他们有语数外等基本课程可以丰富自己,走学习路线的可以从学前教育一直升入大学,走职业路线的可以选择烹饪班、维修班、按摩班等技能教育,美术课堂也让一些有艺术理想的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愿望。
星期五的下午没有课程,李叶和小伙伴们围坐在教室里聊天,有的同学会牵手在校园里散步,还有的去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这周末你打算干什么?”“聊天”“为什么不画画?太累了是吗”“太累,7天画了14幅画。”李叶和同桌你来我往地讨论着怎么度过这个周末,讨论完这个,两个女生又聊起了晚上吃什么,交流总是伴随着纯净的笑意。这种轻松的时候,老师通常也会加入她们,聊一些有趣的话题。
李叶正在上高一,有一个弟弟,每隔一个月,父母会来接她回家,平时则以和老师、同学相处居多。即便亲人在身边陪伴的时间不长,但在老师的眼里,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无异,性格上甚至更加开朗。“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我们老师眼里,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还很懂事”。还没和新同学见面就“自来熟”了
“新同学在路上了。”李叶用不清晰的普通话兴奋地对老师说。几天前,她就通过老师给的联系方式加上了从西藏转学而来的同学的微信。他们讨论着新同学可能会穿民族服饰,期待着和他们一起学习。每天一通微信视频,还没见面,这群小伙伴儿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现在学生们最期待的就是这件事,一天问好几遍。好在藏族学生的到来就在这两天,很快就能见面。”刘彦打趣说,“方言手语”的新挑战又要来了。
“用手语演唱国歌的时候什么感受?”新时报记者问。
“内心很骄傲。”李叶两手竖起了大拇指朝自己指了指。
在不久后,李叶和同学们就要离开学校,奔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作为一位从业11年的特殊教育老师,刘彦对学生们有着更多的期望,“虽然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但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像健听人士一样,通过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慢慢地适应外面的社会,锻炼本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文中李叶为化名)(济南时报 记者: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