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们想必都知道果郡王允礼,那么历史上的他真实存在吗?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与雍正的兄弟情到底好到什么程度?他是真如电视剧中所演那般是在雍正年间被毒死的吗?我们接下来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允礼剧照
地位卑微,不受重视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果亲王允礼此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他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算上未序齿早殇者,为二十七子),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出生于紫禁城,1670—1680年之间是康熙的高产时段,在此期间共有14位皇子(加未序齿)出生,而从1680年(康熙十九年)之后,新出生的诸皇子之间年龄就相差较大了,例如十四阿哥胤禵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出生,足足比允礼打了9岁。
因为允礼生母陈氏在生他之时还是个没有封号的妃子,所以允礼的童年既不绚烂也不悲惨,只能用孤独来形容。康熙对这个孩子虽然没有格外的欣赏但也没有格外的轻视,毕竟在那个封建时代,母族的出身地位极易影响到儿子的受宠程度,并且终康熙一世,允礼在战功上也未有明显的建树,所以在康熙朝允礼连贝子的爵位都没有被封过。
康熙剧照
审时度势,英明决断
虽然在康熙眼里,允礼并不是那么出众,但对于他自己来说,不论能不能受到重用,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将该学完的功课全部学完,并且烂熟于心,受到了师傅们的一致肯定,但这并没有使其变得骄傲自负,他依然是那个温文尔雅的十七阿哥。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太子之位,原本风平浪静的宫廷内部开始风起云涌,诸皇子纷纷结成联盟,互相牵制掣肘。其中尤以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闹得最为不可开交,此时的康熙为此焦头烂额烦心不已。而当时的允礼,本不受各阵营和康熙重视的他却悄无声息的投靠了四阿哥胤禛的阵营之中。按照现有的史料当中,关于允礼加入“四爷党”之后做了什么大事记载很宽泛,但唯一确定的是,自康熙1722年去世之后,允礼便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所以从这方面看来,允礼在选择阵营之时还是看得非常准的,随着康熙的驾崩,45岁的胤禛最终大获全胜。
三大优势,稳度余生
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大赏群臣,此时的允礼被连拔两级封为果郡王,此时他27岁。要知道在康熙朝允礼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爵位的皇子阿哥而已,雍正的如此重赏必有其深意,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允礼当年是“四爷党”亲信这么简单。
雍正剧照
众所周知,在雍正刚继位之时,朝局还未稳定,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雍正就连当年的敌人八阿哥胤禩也封为了廉亲王,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他的缓兵之计和混淆视听之策,因为很快这个胤禩便被削爵圈禁。那么身为雍正亲信的允礼是否是他发自内心所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性多疑的雍正面前,想要让他信任一个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与他心有灵犀出生入死过的死党,要么就是对雍正的皇权起不到任何威胁的人。关于前者,大清唯一一位可以不用避皇帝名讳的怡亲王胤祥就属于此类。而我们的十七爷则属于后者,毕竟他比雍正整整小了19岁,不具备怡亲王和雍正多年的那种十足的默契感。
而之所以允礼可以让雍正放心大胆地用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也可以说是允礼的三大优势:
第一,天时。经过对《清史稿》的翻阅我们会发现,雍正当年在九子夺嫡之中所成立的“四爷党”,其十一位成员中有三位是雍正的兄弟,除了怡亲王胤祥和果郡王允礼,还有康熙的十六子庄亲王允禄。而胤祥因为多年疾病缠身导致于1730年(雍正八年)就去世了,所以痛失至交之后,和雍正最为亲近的便是允礼和允禄了。
第二,人和。出身卑微不被康熙所看重,这些虽然看似是允礼的缺点和弱项,但这对于雍正来说,却是大大的优点。而且,在九子夺嫡事件中,允礼虽身在雍正这边,但因其当时年龄尚幼并且性格超然洒脱,所以只能说是帮助四哥撑撑场面凑凑人数,所以对于权势没有丝毫欲望的他,自然是雍正十分乐意任用的人。
第三,体弱多病。根据《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允礼从小开始就体弱多病,这种孱弱的体格虽然会被很多身强力壮的兄弟们笑话,但是雍正却看好允礼,正因为他的体弱多病才能使雍正用得更加放心。
雍正、允礼剧照
>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来,命王办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务数年,王失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尓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允礼在雍正继位后开启了开挂式的人生。在刚刚晋升郡王的他,短短五年之内,就又被雍正晋封为果亲王,并且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弥留之际还嘱托允礼为乾隆的辅政大臣。雍正还告诫乾隆要善待他这位十七叔,乾隆继位后,遵循雍正的遗愿,允许十七叔可以不用每天上朝,家中工作定期入朝汇报一次即可,1738年(乾隆三年),果亲王允礼去世,年仅42岁,因其爵无子嗣继承,乾隆特命自己的幼弟弘曕承继果亲王爵位,如此也算是抚慰允礼忠劳勤勉的一生了。
参考资料:
赵尔巽《清史稿》
蔡东藩《清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