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里,您最佩服的是谁?
许世友回答:韩先楚!
又问:为何钦佩他?
许世友果断答道:他有胆有识!
韩先楚,湖北黄安人,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出身,16岁参军后,曾参与“黄麻起义”投身革命,长成为开路先锋和断后战将。曾任东北民主联军4纵副司令员,3纵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0军军长,在1955年大授衔中被授予上将军衔。曾在1950年朝鲜战争前夕果断出兵收复海南,开创了建国以来登岛作战的先河;又因为他的作战方式如狂风急扫,所向无敌,因此又有着“旋风司令”的美誉。
韩先楚有胆有识的故事四处流传。
1976年初夏,在兰州军区党委会议上,人们在激烈讨论着究竟要不要在部队点名批评邓小平同志,并发生了严重分歧,在批评与不批评的观点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众人的目光又移向了时任军分区司令员的韩先楚;韩先楚其实心中早已有了决断,只是不慌不忙的抿了口茶,对众人言道:“中央撤销了邓小平同志内外一切职务,却保留了党籍,难道还有反革命修正主义的共产党员?”在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中,人们听出了韩先楚的立场之坚决,于是都不再发话。其实在韩先楚赴京参加会议中,中央给出的意见就是批邓,但是在兰州军区,韩先楚就是硬扛着不动。
军人的辉煌在战场上,韩先楚在战场上更是虎风凛凛。
熟悉韩先楚的老人都清楚他的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当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韩先楚总是会双眼发红,常常顾不得自己指挥员的身份,抄起手枪就直接奔赴前线,就好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任谁也拦不住。单就这事,韩先楚还受到过上级无数次的批评,然而用他依然我行我素。
1938年攻打马庄的战斗中,由于火力配置相差悬殊,加上是高地攻坚战,我军的攻势一时受阻。日军的堡垒中的轻机枪就犹如死神的呢喃,规律的点射之中不断收割着我军战士的生命。这时韩先楚看到这一幕,心疼战士生命之余,早已怒火中烧,立刻就抄起了桌上的手枪冲向了前沿阵地,当指挥部人员反应过来时,已经拉他不住了。韩先楚一到达阵地,直接率领其部奋力冲杀,本来溃退下来的战士受其感染,又怒吼着冲回了阵地,在一片喊杀声中,日军坚守的堡垒终于拿下了。刘伯承在望远镜中看到了这一切,对这个小个子而狼性十足的军官好感大涨,连声叫好,忙问周围的人:“这人是谁?
参谋告诉刘伯承,他就是韩先楚。
刘伯承夸赞道:“韩先楚好胆识!"
其实要说真正属于韩先楚的舞台,那还得数解放战争的时候。1947年10月,苹果红了,高粱熟了,解放战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蒋介石在我军“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和夏季攻势之下连连败退,损失惨重。时任纵队司令的韩先楚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辽沈战役的开路先锋,他不拘一格,出奇制胜的军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他率领3纵创造了三个小时打下了三个军部的记录。
辽沈战役最先在义县打响,打响攻克义县的第一炮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在韩先楚手中。义县是锦州北部的屏障,因为国民党也在此布下了重兵护卫,而且防御工事也是非常坚固,单是城墙就几乎有十米之高,碉堡群外是三米多深,三米多宽的壕沟,沟外布满了地雷,铁丝网等,让人望而生畏,而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把我军死死的拖在这义县的方寸之地,加上锦州的国民党部队随时可以增援,所以守将很是气定神闲。
韩先楚在充分了解地形和敌军的兵力部署之后,区分了各师的工程任务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他部炮兵全部全都推向县城的两三百米处,这个距离对炮兵而言几乎就是贴身肉搏了,面对这种“拼刺刀”形式的炮兵部署,让炮兵们既好奇也感到刺激。
在部署完一切之后,韩先楚又临时召集各部炮兵召开了会议,在会议上,韩先楚下达了一个更加奇怪的命令:炮击城墙时注意控制距离,千万不能一次性把城墙轰塌了,最好要在城墙之上轰炸,让倒塌的砖块形成一个斜坡,用以方便步兵进城。随后,韩先楚又命令各部工兵以土工作业的方式不断利用坑道向城池进行逼近,在这期间蒋军纵然知晓了他的方案,但也无可奈何,最后在这双重打击之下只得拱手而降,辽沈第一炮就此打响!
韩先楚的成长历程正是从一个大头兵,在血和炮火的历练中一步一步走向上将之路,他的胆色和拼劲既时天生的,也是在革命的道路上真刀真枪练出来的,怪不得连许世友都对其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