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光绪和慈禧1908年相继崩逝,溥仪即位后才匆匆为光绪建陵。当时,摄政王载沣派溥伦和陈壁为勘定万年吉地大臣,圈选清西陵梁格庄西部偏北的一块平坦谷地为崇陵陵址,于1909年动工,清政府垮台后曾一度停工,直到1913年年底才竣工。1913年12月13日,清室举行仪式,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梓宫安葬于崇陵。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期,曾出任内务总长、国务总理的赵秉钧于1914年2月27日晨病死后,葬在西陵崇陵前靠南的小山上。
时间又过去了五年,1919年光绪的老师、自命为大清孤忠的梁鼎芬去世,埋葬在崇陵北侧山上。
如果从空中俯瞰,光绪帝、后的崇陵在西,末代皇帝溥仪的墓在崇陵后面的华陵,梁鼎芬的墓在北山,赵秉钧的墓在南山,呈一个三角状,好像梁鼎芬、赵秉钧在为光绪、宣统守门。
在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崇陵地宫之际,梁鼎芬曾上演过为光绪殉葬的一幕,死后能够葬在崇陵附近,梁鼎芬也算是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
赵秉钧,病危之时也曾立下遗嘱:“葬身陵麓,近先帝。”,也就是说,赵秉钧生前的心愿也是葬在崇陵附近,以便“近先帝”!
依据梁鼎芬墓与赵秉钧墓所处位置,恰好构成了为光绪、宣统守门的架势,且两人生前都有“近先帝”的心愿,照此说来,如此的三人组合埋葬方式着实令后世之人称颂,但是进一步深究,联想到各自生前对大清、对光绪的感情,如此埋葬格局有着一番耐人寻味的同时,还有一丝滑稽的成分!
古代,做臣子的如果在死后被赐陪葬王陵,那是一种荣耀,而对于做臣子的死后有意愿陪葬在帝王陵旁,是臣子在表达对生前侍奉帝王的忠心,作为清朝遗老,梁鼎芬的陪葬遗愿可以理解,赵秉钧不是科举出身,连秀才也未考取,他刚出道时,投靠的是左宗棠楚军,后追随袁世凯,在推翻清廷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人生大部分时间为袁世凯做事,那么赵秉钧的“近先帝”又是从何说起呢?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梁鼎芬的愚忠和赵秉钧的投机说起!
先说梁鼎芬的愚忠
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号节庵,番禺人,18岁中举人,光绪七年(1881)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被罢官。南归后任广东丰湖、端溪书院院长。张之洞督粤,聘主广雅、两湖、钟山书院。清帝逊位后,与陈宝琛同为末代帝师。
梁鼎芬是有清一代为数不多的忠君卫道之人。晚年的梁鼎芬常以清廷遗老、大清孤忠自居,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晚年写于民国时期诸多书信,却以“宣统”纪年,以示不忘旧主。在弹劾袁世凯的折中有“言尽有泪,泪尽有血”,其忠可见。
晚年梁鼎芬的愚忠最多表现在与光绪相关的事情上。
光绪卅四年(1908),皇帝和太后先后死去,梁鼎芬“奔赴哭临,越日即行”。
梁鼎芬在辛亥革命以后,经陈宝琛推荐,负责崇陵工程的管理事宜。其间,梁鼎芬“南北奔驰,露宿风餐,不遑安处”。据资料显示,梁鼎芬长期住在梁格庄光绪帝停灵的暂安殿旁,每天朝奠于梓宫前,风雨无阻。同时,梁鼎芬拖着一条行动不便的病腿,乘棚车往施工区各处瞻视,为解决工程经费紧张问题,他首先带头捐款1000元,后又通过各种方式为工程的修建筹款募捐。
崇陵竣工,1913年12月13日,清室举行仪式,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梓宫安葬于崇陵。梁鼎芬由两个亲随搀扶着在陵前执绋(牵引灵枢的大绳),从行宫一直走到下宫殿。当人们将棺椁、随葬品布置妥当退出地宫后,唯有梁鼎芬痛哭流涕地坐在地宫内预备给光绪殉葬。后被其亲随背出,才算完事。
仪式后,梁鼎芬自愿留守陵寝,清室感其忠诚,遂以溥仪名义颁旨,让他守护崇陵并料理种树事宜。梁鼎芬前后两三年间共栽树40601株。
据其门人杨敬安说,单植树一项,为公家省费15万元。现在崇陵的银松(白皮松)翠柏都是由梁鼎芬栽种。他种树要选吉期,在给缪艺风的信中说:“奉到内务府来咨,崇陵种树吉期,遵旨谨择于二月初九日辰时破土,十一日申时栽种树株大吉。”种树款项也是由他筹集。明楼祭台左右的十八棵罗汉松是他特意种的,寓意十八罗汉守护先帝。
梁鼎芬本人对这段种树生涯也很留恋,特意头戴红顶花翎大帽,身穿蟒袍黼褂,脚登朝靴,手把锄头,站在一棵树苗旁边,请人拍摄一张照片以为纪念。这张照片在王公遗老中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病逝于北京,并留下遗嘱,葬于梁格庄的后山,永侍于光绪帝旁。
再说赵秉钧的投机
赵秉钧(1859--1914),字智庵,河南汝州(今临汝县)人。赵秉钧被认为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创立者。《民国人物传·赵秉钧》中如此描述其人: “心凶骨媚,深沉阴鸷”,他是袁世凯的老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袁世凯的帮凶。
清朝灭亡后,崇陵的建设曾停工一年,后于1913年由民国政府出资继续修建,时任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民国政府协同清皇室成员庆亲王奕劻共同负责崇陵工程的建设。
赵秉钧之墓之所以与崇陵搭上关系,源于赵秉钧督建崇陵的这段经历。
话说督建崇陵的赵秉钧刚开始时,还像模像样的到处走走,但是到后来人们发现,赵秉钧经常从崇陵工地调人出去,去行宫前面龟山的半山腰上施工,后来人们知道,赵秉钧居然假公济私利用崇陵的工人和经费为自己在半山腰上建了一座陵墓。这就是赵秉钧之墓的由来。
墓地建好不到一年,因受宋教仁被刺杀案牵连,赵秉钧于1914年2月27日晨病死于天津家中(一说是袁世凯将其送上不归路)。后葬于他挖空心思为自己建造的坟墓。
世人应该明白,弥留之际的赵秉钧,葬在没花他一分钱的墓穴里,才是他的真正遗愿,所言“葬身陵麓,近先帝”,不过是一句冠冕堂皇之语!
梁鼎芬保清,曾帮张勋复辟;赵秉钧灭清,在讨论清帝退位的御前会议上,取消清政府,让清帝退位就是由赵秉钧提出的。隆裕太后曾哭着对赵秉钧说,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她母子二人性命。赵秉钧在帮助袁世凯灭清一事上,是起了决定作用的!
按说梁鼎芬和赵秉钧本不搭界,但世事无常,光绪、梁鼎芬、赵秉钧死后却住的很近,且墓地的格局呈现稳固的三角形制,但不知,泉下的他们能否像稳固的三角形样和谐、快乐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