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正的对手是谁?
诸葛亮北伐,真正的对手,是谁呢?
《三国演义》的读者,会觉得是司马懿。
有段时候,翻案风流行,也有人举出是曹真。
就像,姜维北伐时对位陈泰郭淮,可能还多过邓艾,但大家都觉得姜邓是夙敌。
看看历次北伐。
且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一次北伐时,曹真为督,但跟诸葛亮没对上位:街亭之战,是张郃对位马谡;郭淮与高翔也不远。
诸葛亮二次北伐是228年冬天,急行军围陈仓,攻郝昭。张郃驰援时,诸葛亮已退,顺手斩了王双。
过了一个季度,229年开春了,诸葛亮西出建威,郭淮走了,蜀汉拿下武都与阴平。是所谓三次北伐。
230年夏天,曹魏反客为主,前来讨蜀。结果夏侯霸被打走,曹真因大雨,一个月才走了一半,撤兵;魏延和吴懿打跑了郭淮与费曜——这次防御战,被罗贯中夸成了一次北伐。所以正史诸葛亮五次北伐,《三国演义》里却是六出祁山。多出来的,就是这一次。
下一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运粮;当时曹真病重,不久死掉;司马懿初战诸葛亮。诸葛亮晃过司马懿,到上邽割麦,然后又逼得司马懿畏蜀如虎,打出了甲首三千。消耗到夏天,诸葛亮粮尽退兵,回马枪斩了张郃。
三年后,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先用木牛流马将粮草堆到斜谷邸阁,然后出斜谷口,到渭水南,来到了宿命之地五丈原。之后司马懿坚守,还玩出了千里请战、接受女衣等等小动作。诸葛亮也不急,就在曹魏门前种田。两面熬了四个月,到八月,诸葛亮病倒,星落秋风五丈原。
合计五次北伐中:
诸葛亮遭遇司马懿两次:四、五伐。所以实在算不上夙敌。
遭遇张郃三次:一、二(没打上)、四伐(杀张郃)。嗯,勉强算。
遭遇曹真一次:一伐,而且没对位。
遭遇郭淮四次:一伐郭淮参与抵御,三伐郭淮在建威躲开诸葛亮,四伐五伐郭淮都是司马懿的属下。
如果算上曹魏征蜀失败,魏延打跑了郭淮,郭淮真是诸葛亮夙敌了。加上后来郭淮又挡下过姜维三次北伐,真是蜀汉老熟人了。
当然,郭淮历次都不算主将。这就类似于丹尼·安吉在1986、1987的凯尔特人淘汰过乔丹,1992、1993年总决赛分别代表开拓者和太阳战乔丹:常遇到,常在眼前跳,但不一定是夙敌。
诸葛亮真正头疼的对手,既不是司马懿与曹真,当然也不是郭淮。
《三国演义》里,认为诸葛亮是逆天而行。司马徽都感叹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说诸葛亮的对手是天命,也差不多。但咱们是唯物主义,不说那个。
都说蜀汉难攻,曹操回忆起来讨汉中,说简直是五百里的石穴。这不,曹真想伐个蜀,下大雨走一个月,还走不到一半——魏延之前的子午谷计划,指望十天从汉中跑到长安的,太理想化了。
蜀汉难攻,但自己要打曹魏,也不容易。
诸葛亮要北伐取长安,可以走东线或西线。西线就是所谓向陇右出祁山,道路平顺,就是太迂回;东线就是从斜谷道、子午道、褒斜道或者出散关动脑筋。
诸葛亮二伐时走过一次散关,但那只适合轻兵突袭;一伐时赵云走了褒斜道,那是个假动作。一伐、三伐和四伐,诸葛亮都走了西线,就是所谓出祁山了。
走西线迂回,但比较平稳。走东线直接,但是累死人。
史念海先生说过,诸葛亮走陇右,是因为:
“若是不取得凉州,则无由获致兵源与马匹,也无由解决军粮的问题。”
嗯,军粮。
诸葛亮二伐出散关,轻兵出去的。《三国志》里,这段很是有趣:
曹睿听说诸葛亮来了,很紧张,很有仪式感,还很怕诸葛亮要拿下陈仓了: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
可是打了半个近半个世纪仗的老兵油子张郃,掐指一算,诸葛亮没粮草,“我没到他就走了。”轻松得很:
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诸葛亮四伐,晃过司马懿,割了上邽的麦子,这叫因粮于敌,好事。
但割了曹魏的麦子,撑到了6月,还是要退兵:李严那边,粮草供应不上了。
228-231年,诸葛亮北伐四次。但下一次北伐,要三年后了。这事司马懿也猜到了——不是他会算命,只是他跟张郃似的,懂得计算粮食。《晋书·宣帝传》一向爱吹嘘司马懿的不实战绩,但有个细节,我估计是真的:
——杜袭薛悌都认为诸葛亮等麦熟就要出来。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要积粮草,等个三年:
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果然,三年后,诸葛亮又来了。
这三年,诸葛亮当然没闲着。
《三国志·后主传》说: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劝农,是为了多点粮食;做流马木牛,是为了运粮。冬天让大家把米运到斜谷口,搞斜谷邸阁这个大粮仓,很明白了。
终于到公元234年即建兴十二年,动手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描述诸葛亮这次北伐,打仗的事没怎么提,都在说粮食:诸葛亮在斜谷预备了粮食,预备了流马来运输,还派人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和睦相处,就是在曹魏家门前种田了。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这回司马懿没辙了。打,三年前甲首三千。只好守呗。
二伐时,诸葛亮打了一个月就回去了。四伐时,诸葛亮春天出兵,割了麦子,撑到了六月。
五伐,诸葛亮还是春天出兵,到八月都游刃有余:三年积蓄的粮草,派上用场了。
但诸葛亮自己,撑不住了。
下面这事太有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有。司马懿问蜀汉的人,诸葛亮起居饮食如何?答曰诸葛亮夙兴夜寐,事必躬亲,所吃的不过数升。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要死了。
数升?
三国两晋时,十升一斗,十斗一斛——这个斛,就是曹操小斛分粮、杀了粮官那个斛。
那时一升,大概是现在200毫升吧。
一般人该吃多少呢?《三国志·邓艾传》里,邓艾曾经跟司马懿建议屯田,做过这么个计算: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三千万斛=十万军五年的粮食。
则每个兵丁每年吃60斛=600斗=6000升。每个月500升。
一个兵卒,每天十几升是起码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传说他八十岁了,还能一顿饭吃斗米(十升米),肉十斤。
诸葛亮那年五十四岁,身高八尺(折合现在超过184公分),年纪不轻,消耗极大,却吃不过数升。
唉。
诸葛亮真正最头疼的,从来不是司马懿或曹真,也不是天意,而是粮草,是人类吃的基本生理需求。
历次北伐,他真正用心的,都是粮草。至于曹魏的对手,只好任他自来自去:战则败,追则被斩(王双、张郃),只好闭门等诸葛亮断粮。
诸葛亮终于在五伐时喂饱了士兵,解决了粮食问题,但自己却吃不下什么了。
后世虽然爱将各色美食的发明权,推归诸葛亮身上——比如烤鱼之类——但归根结底,可能只有馒头真是他发明的。
的确在他活着的时候,他麾下士兵与民秋毫无犯,他治下川中人民都还吃得饱肚子。而他一个湖北女婿山东人,平常在四川吃东西,终于最后在秋天的黄土台原,什么都吃不下了。
经天纬地之才,也要受制于基本的饮食规律啊。
所以,真的:
诸位啊,珍惜我们现在能吃饱的时候,以及,记住:吃好喝好,才是一切。
沧海横流、斗转星移、呼风唤雨、运筹帷幄,最后都抵不过“食不过数升”啊。
老舍先生《骆驼祥子》里,有这么句至理名言:
(祥子)老以为他的个子比别人高大,就一定比别人能多受些苦。
似乎永没想到身量大,受累多,应当需要更多的滋养。
诸君,吃好喝好,身体健康,才能走很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