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国剧金招牌回归!9.4,今年最高分国剧压轴登场

由 由振山 发布于 经典

众所皆知,国剧有块金招牌——正午阳光。

老板侯鸿亮曾说过:

“年轻人都喜欢看偶像剧吗?不见得是。

他们只是对看剧的要求比较高,

因为他们被美剧、英剧、日剧、韩剧熏陶过,

希望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准相应地提高,

不管哪个类型,

他们觉得他们的智商被尊重了,我相信他们会接受的。”

没错,至少肉叔这个年轻人是这样的。

尊重观众智商,才能持续创作出精品。

这几天,正午又一部爆款剧续集开播。

立马就以9.4分的亮眼成绩,一跃成为2020年最高分国产剧。

肉叔很喜欢第一部,第二部也必须聊聊。

《大江大河 2》

聊第二部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第一部。

简单说,这是时代变革中三个弄潮儿的故事。

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宋运辉、雷东宝、杨巡。

宋运辉(王凯 饰)因为政策改变得以上大学,分配到当时最牛逼的化工企业,闯出一片天。

退伍军人雷东宝(杨烁 饰)回村当了村支书。

敢想敢干,包产到户,办村企业。

把自己的村子从最穷的村带成了最富的村子。

杨巡(董子健 饰)家里最穷,没书读没本钱,但人机灵,冒着犯“投机倒把罪”的风险,自己办了个菜市场。

三人分别代表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模式,以他们个人的命运浮沉表现整个行业动荡。

《大江大河》说的事很大。

越大的事越容易拍虚,而这部剧好就好在:

讲的是大时代,拍的是小人物。

如何全景式表现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经济、社会、政治变革?

落在人物上,落在实处,落在细节。

第一部里有个细节,肉叔印象深刻。

雷东宝家的院子,最开始是木栅栏门和土坯墙头,后来慢慢变成了板门和砖砌墙头,窗户也翻新过——一丁点变化,就能看出来他们家开始奔小康了。

用精准的服化道还原时代风貌,把细节做足,让人物落到了实处。

这才刻画出观众喜爱的人物,有了让人信服的故事。

不光是主角,配角也很有记忆点。

比如善良早逝的宋运萍,从小就知道疼人,省下自己的饭钱给弟弟买弹珠;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弟弟;还自己养兔子贴补家用。

本以为嫁给雷东宝是她幸福的开始,没想到发生意外,肚子里的孩子没出生就死了。这成了第一部里观众最大的意难平。

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下活生生的立体人物。

如果说第一部是他们乘着时代浪潮,锐意进取的故事。

那么第二部的着力点,是他们如何突破各自困局。

宋运辉从金州调到东海项目组,筹备一个新的化工厂。

立项成功,他就是新厂的领头人之一。

这本来是个另立山头的机会,但一开始,他就遭遇了迎头痛击:

一纸文书,项目难产。

国家投资缩减,上马的项目都被叫停。

新厂建不成,回原单位也难,宋运辉进退两难。

没办法,他只能拉下脸求人。

通过老厂长的关系,他见到了管项目审批的路司长,当面汇报东海项目的优势:

技术先进,投入产出比高。

包袱小,存量少,前进的动力会比较强。

不仅如此,在未来的改造升级中,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将产品类型转化。

简单来说,东海项目有技术,有前途,有未来。

但,路司长听完以后还是一句话,不行。

就一个原因,产能太低。

宋运辉磨破了嘴皮,非但没有让项目通过,还被要求把技术共享给通过审批的项目。

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把路司长都得罪了。

还有什么办法,宋运辉真的只能回原单位了吗?

肉叔不剧透。

比宋运辉更焦灼的,是雷东宝。

雷书记的乡村企业办得是红红火火,还准备搞更大的项目——办铜厂。

雷东宝看准了未来的发展,搞建设就得用电线,造电线就得用铜。

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为此,他跟银行贷款了500万。

那可是连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啊,雷东宝就敢花500万造厂。

万一亏了,整个小雷家村都不够赔。

风口有了,资金有了,但……

没技术。

他们专业不行,连买啥设备都不清楚。

不懂技术还算好办的,只要有钱,从大城市请专家来就好。

电解铜厂就这么风风火火地开建了。

但在建厂的时候,问题又来了:

钱花得太快了。

厂房的建造预算不断超支。

村长算了笔账,按照铜厂原计划的生产力,这个厂三年都赚不到一分钱,甚至可能赔本。

建厂负责人雷正明懵了,只能在厂房,设备,人员上压缩支出。

可钱一短吧,又冒出新的问题。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他没去找宋运辉推荐的老工程师,自己找了个更便宜的专家。

乍一看是把厂建起来了,第一批铜也顺利生产出来。

雷东宝忍不住跟宋运辉打电话报喜:

铜杆已经生产出来了,我让红伟去找了外边的技术员都给看过了,质量没问题。

可聊着聊着,一听到铜厂烟囱冒的是黑烟。

宋运辉当场就就急了:

你赶紧跟正明说,重油不能烧出黑烟。

冒黑烟会有大麻烦。

雷东宝一回村马上跟雷正明说了。

但厂里的人都不懂技术原理,也没当回事,就等着铜厂赚钱呢。

一个完全改变雷东宝命运的祸根,就此埋下。

《大江大河》第二部一开播,就以极具张力的矛盾情节拿下了9.4的高分。

老实说,这么高的评分也有第一部攒下的情怀加成。

但从目前播出的这几集来看,制作仍然保持了第一部的高水准。

服化道细节依然优秀。

街道上的宣传画牌,还有办公室走廊上挂的标语,这些只在镜头里一闪而过的时代特征,剧组都死磕到底。

因此,这部剧特别耐看,一推敲总能咂摸出滋味。

除了营造年代氛围,还有不少跟剧情呼应的细节:

小雷家铜厂烟囱冒出的黑烟。

这个影响剧情走向和主角命运的大问题,剧里没有特意去拍,只通过雷东宝和宋运辉的一通电话说出来。

但如果你细心留意过,就能发现:

在这之前曾经有铜厂的远景镜头,左上角一小块就有黑烟。

还是那句话,一种落到实处,落到细节的好看。

这剧的制作不仅有助演员入戏,也让观众彻底沉浸到那个时代。

《大江大河》不止肉眼可见之处能看出用心,还有剧本里藏着的精巧。

它最让故事和人物生动的原因是——拍出了强人的局限性。

强人是那些站在时代浪潮的前沿人物,他们凭自己的能力乘着时代的东风,干出一番事业。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越强的人,越要和自己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博弈。

《大江大河》就在这点上使劲做好戏。

第一男主宋运辉,打不死,累不垮,大公无私,一个奉技术为信仰的理想主义人物。

他的局限性恰恰就在于纯粹的信仰。

就看他和路司长的对话。

这一场官僚和技术人员并不愉快的对话,完全体现出宋运辉的局限性。

宋运辉主导的东海项目审批不过,他要去说服路司长。

以技术优势为基地,详细阐述东海项目的优势:

东海的设计方案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预留了改造升级的空间……也可以在裂解阶段加装催化装置减少对高品质原材料的依赖。我想这两个优势无论如何滨城都是无法比拟的。

宋运辉的技术没问题,他所说的东海的优势也没问题。

但路司长就一句话把他否决了:

国家限制投资,部里的资金只能确保一个项目。

滨城的产量大,就这一点就可以抵消你们所有的优势。

别以为路司长是个不懂技术的官僚。

相反,他非常懂,也明白东海项目的技术优势和未来价值。

但现实情况是他只能顾现在,不能顾未来。

国家要发展,需要大量乙烯,需要项目一上马就能提供足够的资源。

一句话,等不了。

宋运辉以技术为第一优先,而路司长以产量为第一优先,他肯定无法说服路司长。

后来他们两人的又一次对话,再次表现出宋运辉的局限性。

东海项目采购的设备最好是用美国产的,因为技术更先进,但他的提议又一次被否决了。

他以为是路司长针对自己,但后来两人再次对话,路司长说了自己的考量:

日本设备的造价偏低,对供电设施的需求也比较低。我东海、滨城两家工厂同事采购,可以用采购量把价格再往下压一压。

宋运辉只想用最好的技术,压根儿就没想其他,所以无法把事情顺利推进。

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他们无可避免会碰壁,会受挫。

雷东宝风风火火地搞乡村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源于他有一种突破规则的草莽精神。

但,也正因为这种精神让他吃了亏。

办电解铜厂,因为技术问题造成爆炸,伤了一片村民。

铜厂没产出,还借了一大笔贷款,一旦因重大事故被封,那他算是完了。

雷东宝怎么办呢?

他给了县领导钱,也就是……行贿。

他选择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保住铜厂,这也是他日后被抓的罪状。

人有其局限,时代亦然。

就像国家的投资项目。

政策一变动,很多化工项目就无法通过审批;明明东海的项目更值得投资,而国家只能选择投资产量更大的滨海。

强人就得和这种局限性博弈。

东海项目无法通过审批,这是铁定的事实。尽管宋运辉尽力周旋,仍然无功而返。

但他做了别人都不敢做的办法——绕过直属部门,去其他部门报批。

在系统内,这是极为忌讳的做法,相当于打自己所属机构领导的脸。

即使项目通过了,难免会被领导为难。

但,在此时此刻,宋运辉只有这一个办法。

一个在时代浪潮下前进的人,必须和自己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博弈。

这种博弈产生的火花,是故事里人物解决困难的方法,也是《大江大河》的重头戏。

而只有承受住这种博弈的痛苦,才能重生,前进。

即便是以技术为信仰,大公无私的宋运辉,也学会了为大舅子的工作求前厂长、为了东海项目托关系见领导。

《大江大河》海报上有一句话:

致敬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那个时代,是人心思变的时代。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和世界痛苦的博弈中寻找出路,在有限的通道中寻找,探索,改变。

尽管时代不同,这种“自我与外界博弈”是永恒的命题。

也因此,我们回首看这些已经发生的陈旧故事,还能得到常新的共鸣:

不管哪个时代,面对何种困境。

我们都要挣扎着向前。

如大江大河里,激流奋勇的潮水。

编辑: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