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完成了七国统一大业的秦王朝是个名将辈出的国家,比如:坑杀了俘虏45万的杀神白起,比如:智谋和胆识共存的战神王翦,再比如,被逼迫至死的大将蒙恬。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蒙恬。蒙恬是官宦之家的出身,其祖父和父亲都为秦的大业立下过悍马功劳。而蒙恬真正进入大将之列,是在统一七国的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考虑到蒙恬大将世家出身,嬴政派他和王贲一同攻打齐国,两人也是争气,不久就俘虏齐王,拿下了齐国。
蒙恬也因为这一战被嬴政重用,可是,在此后的统一战争中,蒙恬并没有什么功勋,相反,他真正纳入历史是因为一次败仗。
当时,大将王翦年纪不小了,秦国要攻打六国中较为强大的楚国,王翦提出:“想要拿下楚国,需兵六十万。”嬴政很不满意这个估算,认为王翦老了,不中用了。当时,有个年轻将领叫李信,提出:“只需要二十万军队足矣。”秦王大喜,立马准了他去领兵攻打楚国。
同时,这次战争被派去的还有蒙恬,但是,李信为他的自信付出了代价,蒙恬见李信兵败,立马撤军,这才减少了损失,也间接看得出他是善于用兵的将领。后来,秦完成了统一大业,嬴政因为一本书中记载的胡人将会灭亡大秦,就决定攻打匈奴。这时候,蒙恬的机会终于到了。
嬴政给了蒙恬三十万大军,蒙恬也并没有失去这次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带领大军一路向北,顺利收复了河套一带,将匈奴赶出了大秦的领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很长一段时间,匈奴一直被中国人认为是外族侵略者的代称,就是因为匈奴的强大,所以,蒙恬北击匈奴的战争并不是说上去那样顺利。他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驻守边境十多年,同时,上书嬴政:“要求按照边境天险,修建长城作为防御工事。”
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可以说导致后来秦朝灭亡的农民起义也跟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司马迁在蒙恬的个人列传中就曾经对此事加以评价,称:“蒙恬此人,有过无功,在秦王朝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建议嬴政修筑长城,这是大秦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历史证明,蒙恬虽然过在当代,但却利在千秋。他的功勋是毋庸置疑的,击败匈奴,维护了大秦边境的稳定,让人们再次免于战争之苦。修建长城,让国家的边境有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修建驰道,更是加强了各地交通,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极大的功劳。
所以,后世将他称为:“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对于蒙恬,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本是大将世家出身的蒙恬应该会被上位者忌惮,但是,蒙恬并没有,相反,他很受嬴政的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在王朝统一完成后,嬴政将蒙恬派往边境攻打匈奴,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嬴政很是放心,并且,按照他的建议修建了大规模工程——长城。当时,蒙恬还有个亲弟弟蒙毅在朝中为官,且官位很高。兄弟俩一个在外,手握重兵,一个在内,位高权重。
所以说,如果嬴政不信任他,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其二,嬴政将死之时曾经留下遗诏,将兵权给蒙恬,并且,辅佐扶苏办理丧事。这实际上是在托孤,连军事大权都交给了蒙恬,足以见嬴政对他的信任。这种信任除了跟蒙恬家族的功勋有关外,蒙恬兄弟俩的忠诚也是重要的因素。
再者,蒙恬本人虽是武将,谋略也绝对不输于文臣,权臣李斯和赵高对他的评价都是极其高的。
三、又一个没能在沙场马革裹尸的将军。当年嬴政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做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当时,一向仁义的扶苏公开反对,就被秦始皇派去给蒙恬当了监军。这也是变相的让蒙恬去辅佐扶苏。可是,当嬴政一死,所有的事情都脱出了掌控。
原本应该继承王位的扶苏收到假冒的诏书自杀而死,蒙恬没能阻止,反而被下了大狱。后来,胡亥被拥立成了新君,蒙恬对嬴政的衷心让他差点杀了赵高,赵高因此也嫉恨上了他,时刻准备整死他。可以说,作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皇帝的胡亥来说,蒙恬一族是个很大的威胁。
因为,他太衷心于先帝了,难保他以后不会造反。当时的掌权者中二人都不希望他活着,李斯因为赵高将他两人放在一起比较,且自己还输给了蒙恬,也对蒙恬不喜。最后,被逼的走投无路的蒙恬只能仰天叹息,哀叹自己无罪而死。
甚至,在沉默良久后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最终,他还是自杀了。可惜了这一代名将,没能马革裹尸,最终,反而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这里还有人说了,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跟扶苏一起造反?其实,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两人一个“孝”,一个“忠”,怎么会造反?再个依照当时的秦法,士兵肯定不会跟着他们造反,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秦国,听说过“连坐之刑”吗?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