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李恪的最后一天: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由 合永顺 发布于 经典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六黄昏,雪花如席,纷纷扬扬,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御史台辖属一座小屋内,昏暗的油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四面泥墙抹的滑不留手,就连壁虎都趴不住,一尺见方的窗口糊的密不透风。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神情忧郁,万千愁怨凝集眉心,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脚步凌乱急促。

忽然间,门开了,御史中丞带着风雪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个皂吏,手里端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三尺白绫。他来到中年人身边,面无表情,说道,声音也无喜怒之色,吴王,你大喜的时候到了,天恩浩荡,赐你自缢。这位中年人正是李世民的次子,吴王李恪。李恪听了,面如死灰,忽然间仰天长啸,声振屋瓦,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正骂之间,皂吏已经熟练地在房梁上挽好白绫,并在白绫下放好凳子。李恪登上凳子,把脖子伸进白绫中,皂吏上去一脚,将凳子踹翻,李恪双脚悬空乱舞,须臾,气绝。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初冬,寒气逼人,李恪出生于秦王府,其母杨妃为隋炀帝杨广之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五月,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六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七月,杨妃嫁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一位妾室。

杨妃祖母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是独孤信第七女,李世民祖母唐元贞皇后(追封)独孤氏为独孤信第四女,因此杨妃和李世民是标准的表兄妹关系。表兄表妹组合是古代最流行也是最稳固的上层贵族联姻方式。李世民娶了杨妃,可以看作李渊向关陇集团纳的一份投名状,意在向这帮人表明,我承续杨隋正统,不会动了大家奶酪,大家尽可放心。

李恪是李世民次子,长子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初春,仅比李恪大八个月。恪的本意为谨慎。贞观七年(633年),李恪14岁,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 。“度关山而眀月,逾陇首而吟箫。”临行前,李世民跟房玄龄魏征等人说,若论父子常情,肯定是想经常在一起。只可惜家事国事不是一回事。我把李恪早早放出去,就是为了早定名分,绝其觊觎之心。我死之后,他们不会自相残杀,“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李世民常说他“英果类我”。李世民当年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这是他心头永远的痛。血的教训就在眼前,他不想让李恪李承乾重蹈自己覆辙。如果当年李渊听了李世民建议,放他到洛阳,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就不会发生喋血玄武门的人伦惨剧,最多把大唐分裂成东唐西唐,就如宇文氏分成西魏北周一样。

李世民还说,就像我供养我爸,也跟普通百姓不同。普通百姓无非脸色好点,吃的好点,便是孝子。我还得镇抚四海,免去他的焦虑。孔子说,最大的孝顺便是不让父母忧虑,我就做到了这一点。魏征赶紧顺杆子爬上去拍马屁,我听说孝行有三:大孝尊重父母,其次不给父母脸色看,让他们感受屈辱,其下能养活父母。今陛下立身扬名,富有天下,华夷安泰,此实大孝,怎么能跟普通百姓给父母端碗粥烙个饼相提并论呢。

如果李世民一直是这个思路,那么李恪后来很可能就不会被长孙无忌杀死,能活到武则天清洗李唐皇室的时候。不过到了那时候,李恪很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换言之,能够寿终正寝。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承乾十六岁得了痛风,腿疼的不能走路,性情大变,易躁易怒,李世民虽然表面上多次声明不换太子,其实心里另有打算。毕竟如果李承乾真的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打理朝政,大权便会旁落到权臣手中,这是李世民最为担忧的。杨隋两朝之所以能靠篡位起家,皆因主弱臣强之故。

当然了,由于李恪是庶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觊觎李承乾太子位蹦得最欢是李承乾亲生兄弟李泰,李恪还暂时轮不上。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恪18岁,拜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当年发生了一件事,便是李恪和乳母的孩子带人出去打猎,踩坏了农民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当时安州长史名叫权万纪,正直刚毅,多次劝谏李恪不要游猎,但是李恪不听。李世民跟柳范说,权万纪既然侍奉我儿,为啥不能匡正他的错误,其罪当死。柳范说,房玄龄侍奉陛下,也不能劝谏您不要打猎,您为啥能怪罪权万纪呢。李世民龙颜大怒,拂衣而入。

就是说,李恪之所以喜欢游猎,完全是在效仿李世民。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效仿李世民,他就是李世民的“具体而微”者。当然了,李承乾李泰也在效仿李世民,只是李承乾得了痛风,不能效仿了,才让李泰有了机会。

李世民对李恪的处置结果是“罢安州都督,削封户三百。”其实打猎踩坏农民庄稼,多大点事,值得如此大动干戈。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亲王子弟多了去了,也没见李世民管过。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意在敲打李恪,别看李承乾身体不好,但是你也不要痴心妄想,即使我要易储,也轮不到你。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恪十九岁,被重新启用为安州都督。随同任命书一起交到李恪手里的,是李世民写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你是一州刺史,是国之藩篱,应该“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如此才能永保爵位。“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去年你离开长安城,抱着我的膝盖恋恋不舍,何其情真意切。我本想送你一些贵重物件,又怕生出你的骄奢之心,因此只能送你这些话,“以为庭训”。

李恪这下消停了,啥啥都听权万纪的,终日除了处理公务,便是闭门读书,深得李世民赞许。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恪24岁,李承乾造反事发,和李泰一起被李世民废黜。李世民不得不再次考虑继承人选,此时李恪进入李世民龙眼。

当时候选人有两个,一是晋王李治,一是吴王李恪。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当然是立李治。但是李治只有14岁,而且性格柔懦,把江山交到他手中,李世民不放心。自己一旦撒手西去,主少臣疑,只能依靠外戚长孙无忌辅佐李治。但是长孙无忌能力有限,能不能镇住其他骄兵悍将都是问题。长孙无忌既没有李靖李勣的赫赫战功,又没有房玄龄杜如晦的煌煌文治,纯靠妹妹是长孙皇后得到李世民深宠。长孙皇后对此心中一个门清,多次劝谏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李世民立李治一个多月后,后悔了,想换掉李治,改立李恪。就问长孙无忌,雉奴(李治小名)仁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李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宽和,深得众臣之心,是守文之主,而且举棋不定就会输棋,何况储位。你这么换来换去,玩呢。李世民说,你是不是觉得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对他有成见?这个孩子跟我很像,以后也会保护你的家族周全,不会把你咋样。

但是李世民也就这么随口一说,他不仅没有换掉李治,而且还给李恪写信,继续敲打李恪: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当年汉武帝刘彻已经立了汉昭帝,但是燕王刘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你就是燕王刘旦,长孙无忌就是霍光,你要不听话,长孙无忌就会干掉你。


从李世民对李恪的态度中,其实已经埋下了李恪冤死的导火索。李世民对李恪并不信任,所以才多次敲打他。李恪是微缩版的李世民,李世民靠发动兵变夺权,李恪未必不会有样学样。只要身边有图谋不轨之人辅佐,大事未必不可成。所以李世民晚年大杀功臣,削除了李治的一切威胁,就连李勣都差点被杀,幸亏李勣聪明,逃过一劫。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初春,乍暖还寒,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妻子高阳公主状告房玄龄长子房遗直企图轻薄她,本来只是一件疑似耍流氓的小案子,随便交给司法部门调查一下便可以了,没想到李治却让长孙无忌亲自彻查此案,长孙无忌一调查,发现房遗直和高阳公主竟然联合薛万彻李元景柴令武等人意图谋反。

长孙无忌之所以将此案扩大,其实是为了削除房玄龄的影响力。房玄龄执掌中枢垂二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先后和杜如晦魏征搭档,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杀,魏征死后被李世民发现跟侯君集勾结,也跟李承乾谋反案有关系,遂被推倒墓碑。本来想把女儿嫁给他儿子,结果婚事也黄了。所以搞掉房遗爱兄弟,便是向房玄龄的门生故吏们声明,房玄龄的时代过去了。

房遗爱想免一死,长孙无忌说,只要你把李恪牵连其中,我就放你一马。房遗爱信了,诬告李恪参与此案。结案后,李治专门把房遗爱找来,李治房遗爱高阳公主从小一起长大,玩得很好,三人无话不谈。李治问,与卿亲故,何恨欲反?房遗爱说,我罪有应得,死不足惜,只是吴王李恪跟这个案子一点关系没有,我是想捡条命才诬陷他的。李治说,你现在才把实情告诉我,可惜太晚了。

但是李治还想争取一下,哭着跟大臣们说,我的兄弟不多,李承乾李泰都废了,只有吴王李恪还在。他虽然犯了国法,我希望能留他一命。兵部尚书崔敦礼说,当年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汉景帝诛杀七国诸侯,汉昭帝诛杀燕王刘旦,前事不远,岂可屈法申恩。

李世民生前就说,李恪便是燕王刘旦。

因此长孙无忌敢对李恪下手,其中有没有李世民临终授意不得而知,但是李世民在确立李治为太子后对李恪不放心,却是实有其事。如果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李恪便是“英果类我”的一代明君,如果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李恪便是意图作乱的燕王刘旦。所以长孙无忌干掉李恪,毫无疑问也 是在削除李治的隐患,可以看作李世民晚年大杀功臣的延续。

李恪被杀还有一个因素,便是他的母亲杨妃。杨妃身为隋炀帝女儿,“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能代表整个关陇集团。长孙无忌依靠关陇集团掌控朝政,如果李恪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局面并非不会发生。隋炀帝对关陇集团这帮人非常好,临死都说,我哪怕负天下人,都没有负你们,你们为啥要杀我。因此李恪即使不死在房遗爱案中,也会死在其他案中,不死在长孙无忌手中,也会死在武后手中,总之,难得善终。

李恪临终,想起李世民谆谆告诫,要他低调点,识相点,夹起尾巴做人,不要学燕王刘旦,不要骄狂跋扈,他听了,没想到还是难逃一死。

不知此身何所有,长恨生于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