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和亲肯定是委屈,但说不上是屈辱。和亲也不是向匈奴低头,只是当时实力对比之后的一种最好的选择。况且,连年的战争,已经使老百姓产生了厌战情绪。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这一切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刘邦那个时候的汉,还不是强汉。
和亲,刘邦也不想啊,打不过,怎么办呢?
因为汉初的兵力真的是很弱,经历了楚汉之争的大战,不光民力凋敝,而且人口减少,能当兵的也随着减少,想组织一个可用的军队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要组织一只强大的军队,就更难了。
所以刘邦才会说:“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厥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为什么是选而不是征或者调呢?就是没有那么多人。
而同时期的匈奴,在汉初正好刚刚结束部落内部的分裂,组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白登之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包围,七日不得食,战士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要不是用了陈平的毒计,刘邦是不是能全身而退都是未知数。
这个经历,让刘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时的匈奴,并不像项羽一般人那样容易对付。
匈奴和汉心里都清楚,所谓公主和亲,未必就真的是把公主送去,而且匈奴对是不是公主根本不在乎,匈奴在乎的是陪嫁-----金银,珠宝,牲畜,布帛等这些资料。
当时现实的情况是,汉朝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消灭匈奴,你不和亲,匈奴也会袭扰边境,目的也不是占你的地方,就是抢人,抢财物。
所以不如和亲,一个是体面,另外一个是损失小,还有就是边境的老百姓免受掠夺之苦,可以安定的发展生产。
比起和亲来,刘邦死后,冒顿给吕后的信那才真是屈辱----冒顿说你反正丈夫也死了,我也没有老婆,咱俩都不快乐,不如咱俩“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个时候樊哙跳出来,说给我十万大军,我把匈奴灭了。中郎将季布说:“樊哙说这番话,应该被砍头。”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当初白登之围,汉兵三十二万,樊哙是上将军,不能解围,现在跳出来吹牛逼说十万就能灭了匈奴,是妄言。
结果吕后觉得季布说得对,于是给冒顿写了封回信,“深自谦逊以谢之。”结果冒顿还算是一条好汉,赠书吕后谢罪,说“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所以你看,就算真是面对屈辱,也要考虑实力,也不是说打回去就一定高明。
不光刘邦的汉初,就算是到了文景之治的时期,虽然仍然执行和亲政策,并且每次都送很多陪嫁,可是依然不能防止匈奴屡屡侵扰汉的边境。
一句话,认真读读历史,就知道汉初,不是如你想的那样是强汉,所以和亲就是现实的选择,也使休养生息的政策能够实行。生产慢慢恢复,国力慢慢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