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玄武门之变和李渊有多大关系?无愧的爱?过于追求公平是一种伤害

由 劳新忠 发布于 经典


唐高祖李渊是盛世大唐的建立者,原本这样一个伟大王朝的建立者的身份,足以让他在历史长河中光芒万丈了。但是,世事难料人间的悲喜,李渊这个盛世大唐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并不强,前有他的姨父隋文帝杨坚鼎定乾坤,后有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再造盛世,夹在中间的李渊确实被掩盖了很多光芒。但不管怎么说,李渊也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再怎么中规中矩,也不至于经常被人一笔带过。其实,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李渊的历史声望与他儿子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有关。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三个儿子——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为了争夺皇位而催生出来的一幕政治悲剧,更是一幕家庭悲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伦理束缚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权谋逻辑之间的冲突,使得这场政变千古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大家在讨论玄武门之变时,往往都会不约而同把焦点集中李建成、李世民这样的直接参与者身上,去辩解是非对错、恩怨情仇,去感慨人情冷暖、权力血腥。但是,世间万事皆是事出有因的,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为了权力宝座不惜拔刀相见、骨肉相残,自然足以体现人性的凄凉与疯狂。可如果我们再把时间轴拉长一点,作为他们的父亲兼皇帝,李渊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显然是有的,因为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家长的身上去找源头,员工的问题也首先要从老板的身上去找原因。

本文将顺着人性的逻辑来一一剖析李渊该为玄武门之变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顺着这样的逻辑探讨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扮演好父亲或者领导的角色,应该如何去表达传递我们心中的爱?

01、李渊并不是一个平庸者


很多人因为李渊最后的惨淡收场,而顺应了历史上的约定俗成的主观印象,认为李渊就是一个平庸者,他的成功主要就是父凭子贵,他这个皇帝就是捡儿子现成的。甚至很多人为了突出这一点,把太原起兵也归功到李世民身上,是在李世民反复劝说、甚至胁迫之下,李渊才很不情愿地起兵反隋的。

我想说的是,其实很多人对成功者都是有偏见的。对于那些不对自己胃口,或者表现得不个性张扬的成功者,总会觉得别人的成功是因为命好、是因为运气好。要知道即便是命好、运气好本身也是一种本事和实力,一个平庸的人永远只会在小得小失上表现出短暂的命好或者运气好,一旦牵涉到大的是非、利益能够最终获胜并长久保持胜利果实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我们要对生活保持敬畏感,不要认为别人的成功是毫无道理。李渊的成就其实已经决定了李渊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不能靠自我意识的理所当然来评定的。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李渊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平庸者。


一、出身。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这个理由牵强附会,纨绔子弟、败家儿郎自古以来多得去了,出身好不好和平庸不平庸有啥关系?不光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这个问题放在不同的家庭来说,或许很多人体会不是很深刻,那么我就放大到不同的阶层来说吧。那些高干家族、书香世家、深宅豪门,但凡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还真很难出几个平庸的人。人生成长的几大要素,人家就有优势,教育资源上有优势,试错成本上有优势,发展渠道上有优势,见识眼光上有优势,底蕴气质上还是有优势。一个好的出身能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优势。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背后是有无数历史事实在做支撑的。李渊出生于陇西贵族,他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他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他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也就是北周最牛家族独孤家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七个女儿有三个女儿最后被封为皇后 。李渊七岁时便因父亲去世,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长大后,更因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广受欢迎并被隋文帝委以重任,累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


二、能力。正是因为李渊在历史上被视为躺赢的典型,很多人对其自身的能力缺乏客观的认识。但是真实的李源或许要比我们想象中优秀得很多。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征伐 高句丽时,李渊便被安排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 杨玄感造反,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能屡屡担当重任的人,一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庸人不会遭人嫉恨,能人才会遭人嫉恨。李渊恰恰是因为自身能力出众,又广交英雄豪杰,所以被隋炀帝猜疑。反应灵敏的李渊立马毫无节制地自污才保得平安。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领兵击败了母端儿农民起义,还击败绛州反贼柴保昌。第二年他因功升为右骁卫将军,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起,出奇计败突厥,以弱胜强。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算是真正成为了一方诸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渊无论是政治、社交、军事能力都是十分优秀的。


三、功绩。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大唐的大半壁江山虽然都是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打下来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小瞧李渊的功绩。要知道一个庞大的帝国的建立远远不是打胜仗就能建立的。其背后的体系构建、制度运行、人员配置、利益分配,这些都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李渊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同时,暗中结交豪杰,网罗人才。这是大唐建立的根基。后世很多人对李唐为什么在起义后一年多时间就能风卷残云般地平定天下?感到十分疑惑。这其实就是李渊的根基打得好。另外,李渊在建国的思路上也非常精准,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也就凑够了三万兵马,但是好在有晋阳宫这个好“武器库”,使得这三万兵马成了一支精锐部队。但即便如此,李家的实力在群雄并起的当时也并不突出。李渊利用李密围攻洛阳的时机,迅速穿插进入关中,既得了关中的形胜之地,又发挥了自己的身份优势取得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政治在很多时候一直都是一项贵族游戏,取得关陇贵族的支持是李唐最后能一统天下的关键。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大唐的建立,虽然李世民劳苦功高,但李渊同样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李渊绝不是一个平庸的开国皇帝,造成他最后历史声望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后来那场震惊世人的兵变——宣武门之变。但是,像李渊这样的聪明人为什么会让几个儿子变成那种你死我活的关系呢?

02、李渊并不是一个理智者

一个理智的人不光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还应该知道该怎么去做。从李渊的经历来看,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实他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说作为一个父亲,他是不合格的。后来之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会兄弟相残,他这个当皇帝和父亲的是难掩其过的。

在指出李渊的过错之前,我们先要聊聊在中国执行了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权”制度,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到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却依然一代又一代地沿用下去了呢?因为与继承权直接挂钩的就是权力和利益,这两样东西是世界上最能蛊惑人心、勾引欲望的东西。凡是与它们相关的规矩、制度永远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换句话说,制约它们的制度和规矩没有绝对的好坏,最坏的就是没有制度和规矩。“立长立嫡”就是把规矩定死了,这个死规矩看似死板、生硬、不合理,但确确实实为中国历史减少了无数的杀戮和纷争。


“立长立嫡”其实是饱含了古人的智慧的,只是很多人并没有读懂,并没有灵活地运用它而已。我们很多人都被后世“唯才是举”的思想带偏了,唯才是举好不好?至少看起来是挺好,但管不管用?很多时候还真不管用!随便举个例子,曹操更喜欢文采风流的曹植,想立曹植为接班人,结果是什么?在我们现实工作单位中,特别是体制内单位,如果真的业务能力强就能破格提拔?如果真的功劳大就能当领导吗?要是真这样,这个社会早就乱成一团糟了。唯才是举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制约这个社会生态的是另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只有坚守了才有意义。

李渊曾因二儿子李世民英姿勃发、才智出众而甚为喜爱,再加上李世民征战天下的能力确实强于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不断地给李世民添彩头、造声势,以至于李世民最后声威渐盛、骑虎难下,既不容于太子李建成,又抵制不了内心欲望的诱惑,在背后的那帮功臣宿将们的推波助澜、精心谋划下,终于走上了兵变的路。


李渊最先考虑的太子人选还是李建成,因为入关中建立大唐之后,他一直都把李建成当成接班人在培养,留在身边协助处理政务。这样的选择和培养方向其实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他错就错在他对另一个儿子李世民的安排出现了大问题。他把李世民放到其最擅长的战场上,并且毫无节制地支持着他,随着李世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之后,他对李世民的封赏也越来越重,秦王、天策上将军这些名号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也像一颗颗噬心的毒药,既刺激了别人的猜忌与忧虑,也唤醒李世民内心的欲望与底气。

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有多大、有多高,他的野心和威胁也会随之增加。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之后,个人的威望和实力都达到了顶峰,玄武门之变的引线已经悄然埋下。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李建成承受的权力威胁越来越大;二、李世民的欲望越来越膨胀;三、李世民身上牵动的利益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大。


玄武门之变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大致上是李世民在李渊的支持下功劳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李建成内心里觉得越来越不安,李渊也慢慢感觉这样有些不妥,默许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对李世民进行打压。李世民本身就在克制欲望的勾引,遭受打压之后觉得十分愤慨和不甘。而且此时的李世民翅膀已硬,身后的那些功臣宿将与他进行了利益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断地煽风点火催着、逼着李世民走上兵变的道路。在“无奈”的情况下,李世民半推半就地选择了发动玄武门之变。

看起来李渊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件事的源头其实就在李渊这个父亲身上。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你李渊既然是一个皇帝,就得站在皇权安全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李世民天赋本身就比李建成高,而你已经按照规矩选择李建成作为你的接班人,那么你就不应该把李世民捧得那么高。弱者往往容易衍生自卑,强者往往容易衍生野心,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反差越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越难以调和。手心手背都是肉那一套根本就不适合皇权争夺的斗争中,权力巩固的第一要素永远是确立绝对核心。


李渊之所以不够理智,就是在于他低估了欲望的诱惑力和高估了规矩的约束力。他觉得让大儿子继承皇位,让其他儿子立功立名,这样会让他的父爱找到均衡感。统一天下后,他甚至把三个儿子的待遇抬到了同一标准上,把国当成了家,把君臣关系当成了纯粹的父子关系。

李渊另一个不理智的地方表现在他处理问题模棱两可、不够果断。比如到后来他也渐渐意识到了李世民的一枝独秀对于李建成的顺利接班不是件好事。所以也有意地去抬高李建成、打压李世民,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下不了决心。比如有意去培养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军功,但是又没有做好评估和铺垫,结果两人乏善可陈;比如有意地削减李世民的嫡系势力杀了李世民的心腹刘文静,却舍不得下狠刀子,不动秦王府的原始班底;比如面对李建成联合李元吉打压李世民的事,只是默许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没有强力支持。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李渊做这些事情都觉醒得太晚了。

归根到底,李渊不理智的地方在于一句话:把李世民培养成一只老虎,还希望这只老虎不吃肉。即便意识到了老虎天生就是要吃肉的,也舍不得把老虎关进笼子里。

03、李渊并不是一个清醒者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李渊的优柔寡断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很不清醒的表现。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在事后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斩草除根,从宗籍中除名。李渊也被逼让出军政大权,并于三天后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紧接着便是自然而然地禅位给了李世民。此后九年,李渊深居简出,孤独终老于深宫,在69岁的时候病逝。


李渊从一个看起来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变成一个晚景凄凉的老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很值得同情和忧伤,但像李渊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其中历史上和他相似度最高的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如果缩小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或许很多作为父亲或者领导的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李渊的影子。

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喜欢把“公平”、“问心无愧”这样的词挂在嘴边,虽然这些词都有好的含义。但它们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有些特定的条件或环境下,它们就根本实现不了,也不应该被实现。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问心无愧,一厢情愿地想着公平和问心无愧,只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胡同。真正的公平是尊重游戏规则、是适应事物的规律;真正的问心无愧是帮助别人找准位置、和谐关系。


李渊觉得不能释放李世民的天赋是对李世民的不公平,但是这样做,对李建成公平吗?李渊觉得李世民功劳大就该重赏,这就是问心无愧,但是这样做,面对兄弟相残的结局他还能问心无愧吗?

人的感情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不理智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学会用理智去控制它,要学会什么时候要将感情,什么时候只能讲原则。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都是能把这些分得很清楚的,包括现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如此。你既然选择李建成作为你的接班人,那么你就得自始至终要保护好他,不能让任何人有威胁到他的实力和机会;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你对李世民这个出色的儿子的喜爱,但你绝对不能把他带到权力王冠面前,然后告诉他那个东西不属于他。


人性是经不起诱惑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能力去实现欲望的人。李渊把李世民扶持到了无法制衡的地步,然后在最大的权力诱惑下,还希望他们兄弟能和平共处,显然是有点幼稚。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考虑或者从人性的角度来预防,如果你铁定心思要传位给李建成,那么你就得狠下心来让李世民没有与之争夺的机会和实力。人在欲望面前,只会屈服于实力和机会。

可是,李渊选择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普通父亲的身份来考虑问题。他把李建成定为继承人,又觉得对不起劳苦功高的李世民,经常象征性地给补偿,要权给权,要人给人。这就让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建成他能眼看着弟弟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而熟视无睹?那些文武大臣也会擅自猜测,你究竟有没有想另立李世民的想法而胡乱站队。而李世民也会对临门一脚诞生很多幻想。


李渊出于补偿也好,安抚也罢,单独给李世民搭建了一个班子——秦王府,这个秦王府里集中了一大批能人异士,能开府议事、独立行事,简直就是在搞分裂。而且,前文也说,李渊还把三个儿子的礼制规格定成了几乎相同,难道这样的“公平”能让儿子们和睦共处?大家见过哪个把所有成员都一视同仁的团队能走得长久?因为很多事情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你与其去表面维持公平,还不如不公平得彻底点。

当我们遇到公私两重身份时,首先我们必须要把公的身份做好。李渊既是皇帝又是父亲,就先要当好一个皇帝,得用皇帝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把公与私揉成一团,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理不清了。

04、感言:我们并不是一个觉醒者


李渊聪明、能干、成功、有爱,可以说,他高于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我们之所以能对他的失误品头论足,是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所以这并不意味我们就比李渊要觉醒得透彻。

只是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所有人要明白几个道理,并尽可能在生活实践中去思考它们。

1、世间的爱应该是有差别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彻底端平的一碗水,就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一岗位的员工待遇往往会不相同,同一个级别的朋友交情往往会不一样。我们要勇于向生活区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善意,但是永远要记住,要分对象、分情况,别把“一视同仁”想得太完美。对待所有朋友都一样的人往往最后没有真正的朋友,对待所有员工都一样的人往往最后没有真正的心腹。

2、所谓的公平应该是相对的。很多分手的情侣会有一方哭着对对方说:“你为什么不爱我了?这对我不公平!”,但是,如果他已经不爱你了,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爱你了,还继续装作爱你,和你在一起,那样对你就真的公平吗?真正的不公平不是有些人能吃肉有些人不能吃肉。而是你把一个人培养成有能力、有机会吃肉,结果你还非得用一大堆道德、规矩制约他,告诉他你就是不能吃肉。应用到我们教育孩子上面,对孩子真正公平的教育,不是你曾多少次教育他不能做坏事,而是你从小就要断绝孩子做坏事的想法,压制他做坏事的能力,减少他做坏事的机会。


3、任何的爱恨应该是有成本的。这个世界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生就像一个天平,你要维持平衡,就得不停地添减砝码。你追求公平,你就得付出代价。什么样的代价、什么样的结果是你所能接受和承受的?对于自己接受不了的巨大恶果,我们得当断则断地去舍弃,过于犹豫和纠结,只会让事情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这和我们爱一个女孩一样,你决定娶这个女孩,就不要同时培养其他女孩做备胎;你确定自己不会给这个女孩未来,就不要去撩这个女孩的真心。尽管很多时候你觉得只是玩一玩无所谓,但是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这就是成本。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的,并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看看此前的赵武灵王,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周边人,我们是否觉得李渊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李渊身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希望我的抛砖引玉能够引发大家更多的历史思考和现实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