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五代定窑刻缠枝牡丹纹凤首瓶

由 南门语山 发布于 经典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五代定窑白釉凤首瓶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带有契丹风格的定窑产品,这类造型的凤首瓶多见于契丹人948年从燕云十六州撤回漠北以后在其统辖的此封一带烧造的,有黄鼬、绿釉、白釉黑釉等不同品种,造型大同小异,这件定窑凤首瓶应该是比较早期的此类造型作品,我们查阅历史可以知道公元916年建立了大辽,与五代、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原地区林立的城镇和喧哗的都市给了“逐草而居”契丹人不小的影响,他们仿效唐代的都城,曾建立了东、西、南、上、中五个京城,辽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辽代是草原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生活在交通要塞上的契丹人,得到了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的同时,也被两种文明所浸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了219年后

契丹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之一,它源出于鲜卑,早在4世纪中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契丹历史的记载,契丹人当时过着渔猎和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分散在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即今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地区,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创建了大辽,辽建国后就曾多次进犯河北一带,更曾长期占据实际统治十多年,《辽史·太祖纪》神册二年(917年)记载说:“三月辛亥,攻幽州,节度使周德威以幽、并、镇、定、魏五州之兵拒于居庸关之西,合战于新州东,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杀李嗣恩之子武八。以后弟阿骨只为统军,实鲁为先锋,东出关略燕、赵,不遇敌而还”。又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记载说:是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涿州是后晋石敬瑭于辽会同元年献给契丹的十六州之一。以及《旧五代史·汉隐帝纪》“……干佑元年(

足见在五代时期河北曲阳一带多数时间或处于拉锯战争中,或者实际在辽代的统治管辖下,所以在这段期间内河北曲阳定窑的作品多带有“异域风格”就不足为奇了,大辽地处古老的丝路上,受到来自西亚地区的和中原地区的两种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战争的掠夺,收集了不少唐代宫廷的珍贵器皿,其中包括著名的定窑作品,因此,在实际管辖定州期间制作了一些适合当权者口味的新颖造型,这件五代时期(或称辽代初期)的凤首瓶便应运而生。


图1:五代定窑白釉刻缠枝牡丹我凤首瓶

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凤冠形,有的长颈作竹节状,但也有饰弦纹两道的。凤首有的作曲嘴张口,有的作曲嘴衔珠。器多黄、绿釉,白釉则极少见。凤首瓶在西亚地区很早就已盛行,唐代陶瓷中就有类似制品,辽瓷无疑受到它们影响,是具有辽代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皿之一。


图2:五代定窑白釉刻缠枝牡丹我凤首瓶局部

辽代凤首瓶的造型艺术很有特色,凤首瓶除了有尖嘴翘尾之外,还有的作曲嘴张口状和曲嘴衔珠状,注水口多为花口杯形态,辽代凤首只是一种虚实兼备的装饰,目的在于美化陶瓷,增强美感。《清秘藏》(明·张应文〈16世纪时人〉,记载:“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種,以白色为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淚痕者佳,间間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凤冠形,有的长颈作竹节状,但也有饰弦纹两道的。凤首有的作曲嘴张口,有作曲嘴衔珠。器多黄、绿釉,白釉则极少见。在西亚地区很早就已盛行,唐代陶瓷中就有类似制品,辽瓷无疑受到它们影响。”


图3:五代定窑白釉刻缠枝牡丹我凤首瓶花口

自唐代中、晚期开始定窑的部分作品的制瓷水平已达到了定窑史上的第一高峰,瓷的质地细腻、滋滑,施釉薄而透明度高,胎釉烧结程度很好,而在部分积釉处或转折处会发现有很不起眼的冰裂纹,这就是晚唐、五代定窑细路分白釉瓷的一大特点,釉色白中泛青,透明度极高,积釉处还有不起眼的冰裂纹。


图4:五代定窑白釉刻缠枝牡丹我凤首瓶底

这件五代定窑白釉刻缠枝莲纹凤首瓶的圈足更具时代特色,我们知道晚唐的定窑精品开始往坚薄细巧发展,脱离了唐代一贯的厚胎习惯做法,修胎开始薄而巧,圈足不再是玉璧底、玉环底短矮厚重的制法,出现了薄而高深的圈足,尤其到了五代时期更甚,而且常常出现圈足微微外撇,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98年“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的一只特大白釉大盘口瓶的圈足。


图5:1992年耶律羽墓(941年)出土辽代绿釉刻花凤首瓶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辽代在继承了唐朝的传统技术,并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这件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会同四年(941)耶律羽墓的绿釉凤首瓶制作的也是相当的精致,与前面五代定窑白釉造型大体类同,圈足也是微微外撇,只是胎骨厚重,这与当地瓷土矿的局限性有关。


图6:辽宁省博物馆从辽代绿釉刻花凤首瓶

辽宁博物馆从的这件辽代绿釉刻花凤首瓶与1992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耶律羽墓出土的辽代绿釉凤首瓶类似,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高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

图7:辽代三才有凤首瓶

辽三彩是明显的契丹文化特征 三彩器和凤首瓶则体现了辽代文化与中原、西方文化的交融的产物,即丰富了契丹人的饮食生活,又增加了他们生活用具的装饰性。

图8:辽代青釉凤首瓶

凤首瓶,是辽代文物中的常见器物,闻其名便知其形,这在我们的印象中似已成定式。然而,在以往此类器物的定名中,我们有时会疏忽了此类器的另外一种形式而给予了不准确的命名,即凤首瓶类器物中的"凤首"也有人称“鹰首”,但普遍还是以“凤首”为准。


图9:绵州市博物馆藏辽代黄釉凤首瓶

收藏于绵州市博物馆藏的辽代赤峰缸瓦窑生产的黄釉凤首瓶。此瓶造型古朴,器身修长;瓶口为花口杯式,杯下方为一贴塑的凤首状,其颈部有多道弦纹;该瓶施挂半釉,釉不及底,釉层厚,釉质滋润,是典型的辽代陶瓷代表作品之一。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自中原地区磁州窑和定窑的工匠。


图10:辽代白釉刻花凤首瓶

凤首瓶或壶的发源地是在西亚地区,汉代曾进入过中原地区,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隋唐时期开始,随着东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凤首瓶又再次出现在中原大地上。在唐宋时期,我国北方的相州、邢州、登封及南方的广东西村、安徽繁昌等窑都有过生产凤首瓶或壶的历史,其中尤以赤峰缸瓦窑的产量最大,各式品种也最为丰富。由此可看出,辽代陶瓷显然受西亚文化的影响较大,凤首瓶或壶亦成了契丹民族最具鲜明的特色产品。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 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欢迎打赏鼓励,评论交流!

欢迎批评指正,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你的意见可能就是我们忽略的,你的批评肯定就是我们改正错误的动力,多提意见就是对我们提高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