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家长迎来“好消息”,校外辅导机构慌了
对于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而言,如何快速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跟上教学进度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于是校外辅导机构开始进入家长们的视线。
毕竟按照目前的人才筛选模式,要想将来有一个不错的前程,那么就得首先保证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高分。
而在给孩子报名校外辅导机构时,有的家长在给辅导机构签订培训服务合同时并没有详细了解合同内容,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签订相关合同。于是就可能导致合同中存在一些不公平 条款,当今后辅导机构与家长之间产生纠纷时,家长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们最多只能通过投诉的形式反馈,然而由于当初已经签订了协议,导致整个维权过程十分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终于出手了。
教育部发文近日,教育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其中明确将针对各类中小学校外培训服务机构利用合同中的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展开集中整治。
主要违规行为包括在合同协议中,培训机构免除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或者刻意加重消费者(家长)的责任,或者将消费者(家长)应当享受到的法定权利给排除了。
通过教育部文件中的附件可知,此次整治不仅要求对违规培训机构进行约谈,而且还会要求违规单位进行整改,甚至还会进行罚款等处罚。
毫无疑问,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的这项新政策对于家长们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很多家长在签订培训服务合同时,对于合同的内容并没有仔细阅读,本能地选择相信培训机构,结果等到后面发生纠纷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处于弱势地位。
而该政策出台后,首先当地的教育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就会对培训机构展开检查,如果发现在培训服务合同中有上述所说的违规行为出现,则要求他们及时进行整改,这样也能避免让家长们掉坑。
校外辅导机构慌了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开始慌了。以往他们通过在培训服务合同中”耍小聪明“,从而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在发生纠纷时态度也很强硬。但是此政策发布之后,很多校外辅导机构不得不及时展开自查,反复审核自己目前所采用的合同文本,如果发现其中有违规行为就得立即进行修改调整,甚至可能会对以往签订的但仍在执行的合同进行补签。以免被当地教育及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整改。
毕竟主动作为、主动整改与被动整改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最近他们有的忙了。
一些提醒近些年关于培训合同上的纠纷并不少,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长们对于培训合同具体内容的忽视,包括如何缴费,责任划分,违约如何处理等关键信息都没有完整阅读。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培训机构不会骗我们,有些事情,特别是牵扯到利益层面时,还是得多花点心思。
此外,关于缴费这一块,在最新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中提到:培训机构不能一次性收取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如果是线上培训机构的话,一次性收费不能超过60课时。所以家长们在缴费时,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缴费金额,这样即使出现培训机构跑路的极端情况,也不会给自己造成过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