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她是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考99分,作文荣登人民日报,后来怎样

由 完颜翠琴 发布于 经典

老一辈人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是学习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多少条件一般的家庭,都希望孩子更加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庭的命运。


“高考”这个话题,这么多年话题热度依旧不减,自然是有它原因的。都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可是高考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考验,也是公平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龙门。高考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带来的影响也必定是长久而深远的。

家长们重视高考,是希望孩子们能跨过高考这道公平的门槛,顺利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学红——我国第一位高考女状元。1977年,废除了十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给了无数学子新的希望,那一年消息一出,全国上下无不为之震动。而第一届高考状元更是深深地留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时隔四十多年,现在的她又如何了呢?

高考废止的十年,对于所有读书的孩子来说都是艰难而漫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十年间,让多少本来前途光明的孩子,心情一下子掉到谷底。


刘学红1975年中学毕业,从小到大,她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努力用功,次次考试名列前茅。可毕业后她与许多同学们都被派到乡下劳改,她被分配到的是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四大队。

从来没干过农活的刘学哄,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农活学的很快。也很快适应了农村两点一线的生活,她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自暴自弃,每天依旧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农活。


可是农活都是力气活,刘学红本来就较小,在干农活的时候没有优势,那些满腹的学识也都派不上作用,她心里一直渴望着能重新回到学校,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考大学的想法。

可是鉴于当年的情况,只有工农兵才能被推荐去大学,而对下乡的知青,想去大学难上加难。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插队达两年以上,还需要得到生产队队长和领导的推荐。


那时的刘学红就住在大学校园里,看着那些可以坐在教室里工农兵学员,她更对于校园生活心驰神往。

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像是一道光洒入了刘学红的生活,她打心眼里清楚,自己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刘学红曾在采访中表示,当年与她一同报名高考的知青有11位,他们一行人走了一天一夜才到报名点,路途遥远却一点都不觉得雷,只有满心欢喜和希望。

可是离开书本两年之久,许多知识都已经慢慢淡忘,复习之初,刘红学感觉根本无从下手,内心更是焦急又烦躁,再加上又有许多农活要做,两件事累积到一起,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


眼看离高考只剩下两个月了,用来复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对于同批的知青而言,时间万分紧迫,一边是工作社的农活,另一半的繁重的复习资料,乡下的条件又有限,大家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分秒必争的复习,一刻也不敢松懈。

她说那样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累又苦,但还是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


刘学红用尽一切办法,把能找到的教材通通刻进了脑子里,对于母亲托人找来了几份往年的卷子,可是人家不肯单独交给她,只让她跟着别人家孩子一起学,即便是这样,她也如数家珍,几乎都是倒背如流。

那时城村之间来往路上要花费掉半日的时间,刘学红为了复习,还是两地奔波,白天做农活,晚上赶回城里,半夜还要复习。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从未松懈。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高考她超常发挥,满分一百分的语文卷她拿下了99分,堪称前所未有。

她的作文命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情感真实,文笔流畅优美,讲述了自己下乡来的真实经历和所见所感。还被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一发表,感动了无数人。


刘学红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在大学里她依旧埋头苦读,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至今依然还在那里工作。她的人生经历,堪称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体现了。在采访中,她自己也说,要不是高考,她以后可能做着最简单的工作,绝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她也感谢自己的支持,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


人们常说77、78、79届的大学生是新三届,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但是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因为他们深刻的清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