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
唐诗的河流中,从初期的“
在开元、天宝之年,有多少耀眼的诗人横空出世。他们把酒言欢,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将自己一腔热血付与盛世,取得了令其满意的答卷。如此看来,诗人和诗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已经上演到了高潮。不过,若是缺少了精彩的落幕,完美的剧情也会大打折扣。
中唐这几位主演中,元稹被冠以“渣男”的恶名,延误至今。白居易也因婚姻不幸、蓄养歌妓而时时遭人“挑逗”。韩愈与柳宗元可称完人,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以古文宗师的身份成为后世学子楷模。
而说起刘禹锡,他在文章上虽不如韩愈、柳宗元那样大有名气,却也极具特色。记述写实,针砭时弊,不落言筌。至于诗作,从表意上看,与元稹、白居易不相上下,但它内在之中又隐藏着一股非凡气势。这股气势非白、元二人所具有,它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这一气势,让刘禹锡从诸多的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继李杜等人后又一位诗歌大家!
刘禹锡的故事,应从唐代宗大历六年(即公元771)说起。这一年,刘绪在嘉兴任盐铁转运副使,他兢兢业业,治事有序,在地区颇有名望。唯一的遗憾就是膝下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无后”二字有着多重解释,但是从古人的生存观念来看,养儿防老,这显然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一天早上,刘绪的妻子卢氏告诉丈夫说:“我昨日晚间做了个梦,梦见大禹赐给了我们一个儿子。”丈夫起初对这件事并不在意,但没过多久,卢氏果然怀孕了,并于次年(772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彼时,刘绪想起夫人的话,遂引用《禹贡》中名句:“
喜得禹锡之后,刘绪夫妇再未添丁。于是,刘禹锡成为了家中的独生子。虽然作为家中独子,但古人的教育目光丝毫不差于今人。刘绪虽然家境殷实,有钱有势,其妻又是颇有名望的范阳卢氏。然而这一切的结果,便使他对儿子的教育更为严格。
九岁这年,刚刚启蒙的小禹锡在父亲带领下登上了何山妙喜寺,拜访有名的诗僧皎然与灵澈。皎然是谢公谢灵运的十世孙,字清昼,人称昼公。其诗歌咏山水,清逸出尘。流传后世最广的当属那首《寻陆鸿渐不遇》:
通过一首诗,使陆鸿渐这位不知名的隐士从此流芳后世。皎然的诗力可见一斑。至于灵澈,只需看他那首《天姥岑望天台山》,便可窥之一二:
灵澈和皎然就如那隐藏在云雾中的两座高峰,有时遁匿不见,有时又华顶当空。令当时后辈无不仰止!
贞元七年(791年),和所有渴望入仕的学子一样,刚刚弱冠刘禹锡也负笈来到了那个人人向往的长安。此时的长安城,因为饱受战乱,繁华已经不比当年。大街小巷充斥在一股秋日的萧瑟中,仿佛在渐渐地等待寒冬到来。
几月游赏后,刘禹锡结识了韩愈、李绛、柳宗元等一批文友。随着他四处拜访和行卷,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名士也纷纷注意到了这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次年,李绛、韩愈等人中了进士,刘禹锡颇为激动,想着像他们一样进士及第,为国所用。不过,对于明年的那场考试,刘禹锡还是心存忧虑。毕竟,像韩愈这样的文豪也是一考再考,直至三考,才得中进士。这条光明而敞亮的大道看起来并不容易过。
所幸,有一些大人物的鼓励和支持,比如著《通典》的杜佑、太常博士权德舆。刘禹锡在京城名气大涨,胸中也有了底气。第二年春天的贡院考试结束后,每日遂携酒赏花、踏青出游,等到三月皇榜公布,他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上面。彼时,刘禹锡感觉自己的人生无比幸运。而和他同一天登榜的,还有柳宗元。两人此时虽相识不久,但志趣相投,已经有过几次诗文上的探讨。此次同登金榜,若从后来的人生阅历看,该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啊?!
考中进士后,刘禹锡回乡省亲。彼时,当年那个跟随父亲上山拜师的孩童已经二十三岁了。母亲得闻儿子将归来,早已为他挑选下一位知书达礼、品貌贤淑的女子。这位姑娘是河东裴氏族人,名雅卿。初听这个温润的名字时,你仿佛就会觉得,这是那才子佳人爱情中必不可少的符号。
刘禹锡听从了母亲安排,很快就与裴氏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无比幸福。此时,人生的大事已经完成两件。不过,在刘禹锡心中,他那从孩童时期就立下的志向才刚刚步入征程。
贞元十一年(795年),在通过吏部的考试后,刘禹锡被授以太子校书之职。太子校书的工作就是为太子推荐阅读书目。不过在推荐之前,得先进行审阅,因为太子所读书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思想,甚至未来国家的决策。刘禹锡身负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只沉溺在图书馆中,不闻他事。不久,他认识了一位思想激进的朋友。此人便是太子侍读王叔文,后来永贞革新的首脑。
与王叔文进行一番酣畅淋漓的交谈后,刘禹锡胸中那一腔热血更加奔腾了。此时,王叔文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群锐意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韦执谊、韩泰、柳宗元、凌准、吕温、韩晔……经过多年策划,如今万事俱备,只欠太子李诵这场东风了。可惜在这关键之时却出了岔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于会宁殿。此时,本该顺利继承皇位的太子李诵于数月前突然中风。这一病相当严重,不仅无法站立,还丧失了语言能力。这样一来,就为宦官弄权提供了口实。
唐代的宦官专权从玄宗开始就有了趋势,到代宗时已经手握军权。此时的神策中尉俱文珍更是如此。他和薛盈珍等宦官以太子病重为由,要求让广陵王李淳继承皇位。李淳是李诵的儿子,即后来的唐宪宗。虽然由儿子代替病重的父亲继位,看起来并未不妥。但双方心里却有不同的算盘。
对宦官来说,广陵王对他们的态度较为友好,而对王叔文等人却十分厌恶。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可能因为众为革新派人物太过积极,常常私下议事,已有拉帮结派之势。另一方面,据闻王叔文曾向李诵建议废其储位,并令刘禹锡起草诏书。李淳得知焉不记恨?而若由太子继位,情况就截然相反了。
就在王叔文与宦官诸人争执不休时,李诵强撑着病体登上了皇位,堵住了悠悠之口。不日昭告天下,是为唐顺宗。不料这时,在刘禹锡身上却发生了一件憾事。根据他在《伤往赋》序言中所言:“予授室九年而鳏。”可见,第一任妻病逝时,他应是三十二岁左右。
顺宗皇帝登基后,王叔文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革新。这场计划已久的改革从财政上开始入手。同时,他们起用了杜佑等一批威望较高的人作排面,开始了官员调配。
杜佑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兼领度支盐铁使。这不过是个虚职,重要大事仍由革新派领导班子裁决。王叔文正月被顺宗任命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后,又任度支盐铁副使,掌握盐铁利权。
刘禹锡时为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案。凌准由翰林学士参度支,调发出纳。陈谏为仓部郎中。程异为扬子院留后,亦参盐铁事。与王叔文相交已久的韦执谊被擢升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制置文诰,管理六部,推行新令、监督执行。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贡举。王伾为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与皇帝最为亲近,借此之由传达圣意。
这些措施与后来王安石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意义相似。目的就是任用一大批拥护新政的人员,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推行变法。这个阵容看起来十分强大,丝毫不输给后来的熙宁变法。不过,王叔文等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瘫在床上的顺宗皇帝。此时,欲拥立广陵王继位的那群宦官们,正在精心酝酿着一场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只当七个月的卧床皇帝李诵,下发了禅位诏书,传位给太子李纯(李淳为太子后改名纯)。这一切的背后皆是由宦官操纵的。
虽然革新派派对此大为不满,但是很快,贬谪的诏书就到了。八月五日,李纯下诏,将王伾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驰驿发遣,即行递解出京。九日登基帝位。接着又下诏,将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到达朗州任上不到一年,听闻王伾病逝、王叔文被赐死的消息,刘禹锡心中腾起一股难言之痛,似乎也预感到了自己的未来。
元和元年(806),宪宗皇帝大赦天下。许多流官被征召回京。刘禹锡的心中也荡起一丝喜悦。然而很快,这丝喜悦之情就被无情的冰水熄灭了。八月,宪宗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宣布着,这些人的前程,在宪宗一朝已基本定性。
刘禹锡初闻诏命,自然有些失望,不过,这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知道,宪宗李纯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因为过去的事情,一时很难宽宥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三十五岁的中年诗人,他的路还很长。
在朗州这样的荒僻之地,却也丝毫不影响结交新朋友。刘禹锡很快便与刺史宇文宿,名士董颋、顾彖成了知己。他把家宅安置在沅水畔的招屈亭边。当年屈原驾着驷车东奔西跑,后来又怀着一颗炽热的初心投身于汨罗江中。当地百姓感念屈子风骨,希望他的魂魄能够月下回来,遂建了招屈亭。
对刘禹锡来说,屈原自然是心中的大英雄。不过,他不会像屈原一样投身沅水,而是选择继续活着。虽然朝廷舍弃了他,但他不能舍弃自己。而且他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定可以再回朝堂,实现理想!
平日无事时,刘禹锡就和宇文宿、董珽、顾彖一块儿在招屈亭喝茶饮酒。酒酣耳热之后,随性写下几句游山玩水的诗句。待到初春之际,兴致勃勃地和众友一起去寻访桃花源。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恐怕连陶渊明自己也未必知道。刘禹锡一行颇费周折,却也没找到那个“初极狭,才通人”的洞口。这件事虽然有点遗憾,不过,他很快就体会到桃花源中的奥秘了。
中秋之夜,刺史宇文宿邀请刘禹锡在桃花观赏月。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想到迁谪来此已快一年,刘禹锡心中略有一丝苦涩,望着那可爱的月亮,不由地诗兴大发。
在第一任妻子不幸病逝后,刘禹锡续娶了福州刺史薛謇之女。薛小姐虽然从小养尊处优,但就和后来的朝云一样,没有因为朗州地远而选择放弃。相反,她的誓言就如温庭筠后来所说的,“共郎长行莫围棋(为妻)”。薛氏以她的深情与坚韧,为刘禹锡的生命增添了一束温暖而短暂的光亮。
元和八年(813),在朗州陪伴刘禹锡度过八个年头的薛氏,终于耗尽她生命的最后一缕光,撒手人寰。刘禹锡留着泪为她写下了两首悼诗。
比起同时代别的男人来说,刘禹锡这样真性情的就少很多了。他是一个会当着旁人面前为亡妻哭泣的人。一边哭泣,一边还在嘴里诉道:“十年夫妻,你陪我走过了辉煌到落寞的人生,也添下了二子一女。如今一旦离去,且不说未能看见我重归朝堂而深感遗憾,就是眼前的生活,离开了你,又该怎样活下去呢?我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抚摸着摇篮里的孩子,他还那么小,谁来给他换洗衣服啊?便是饿了哭唤,又有谁听能到啊?……”
我常说,朝云的离去是幸运的,因为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女人看见东坡先生流落海南岛的身影。我想,豁达的东坡也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他是懂爱的。刘禹锡不同与东坡,他虽然失去了妻子,但还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这样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
元和九年(814)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手握重兵,公然与朝廷对抗。这个从德宗时期就显著的矛盾,在此时终于爆发了。可是,朝堂上却找不出一个能领军作战的可用之才,想到几年前宪宗为了彰显仁德而将程异召回,李吉甫趁此机会,建议将刘禹锡等人一并召回,让他们报效国家,将功赎罪。同时也彰显了主上的大度。宪宗考虑再三,听取了这个建议。
时值秋日,刘禹锡正和窦常坐在高楼上饮酒。几年前,董珽和顾彖两位老友相继去世,这让刘禹锡的生活少了不少欢乐。元和七年,宇文宿也离开了,窦常来到朗州任刺史。窦常来了之后,百姓安居乐业,集市上的盛况相比前几年也是大有不同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一切在好转,但刘禹锡的境况却一点儿没变。窦常不禁感叹道:“梦得来此已经九年了。任他世间沧桑变化,对你却没一点影响。想到这些,真是令人不胜遗憾啊!”
“说是遗憾,却也是造化。天意如此,人又何必强违呢?不过,多年见不到老朋友,也不知他们变成什么样了?”
“他们一定和从前一样英姿勃发!”窦常安慰道。刘禹锡持杯相敬,兴致高涨,不由吟出一首绝句:
窦常细细品味着,接连拊手称赞,这时刘禹锡已作出第二首:
在冬天来临时,刘禹锡病倒了。柳宗元听闻好友生病的消息,不仅从永州寄来药方,还请擅长医术的君素和尚来为其治病。没过几日,刘禹锡就康复了。
也许让他病愈的,除了好友的关心,还与另一件大事有关。十二月,刘禹锡终于收到了等待九年的回京诏书。这对他来说,既是皇帝的宽宥,也是日夜盼望的全新开始。此时,他的心情丝毫不亚于李白早发白帝城时的激动。于是匆匆收拾行李,踏上了归程。走到汨罗江畔,刘禹锡遇见等候已久的柳宗元。二人心中万千,有着说不完的话。
柳宗元打趣道:“果真这次苦尽甘来了吗?”刘禹锡豪气干云,望着江上波浪翻滚,毅然吟道:
柳宗元听罢,多年积郁的苦涩已没了大半,立誓似地应答说:“今日重归朝堂,势必要将这一腔抱负尽数实现。”于是,也吟出一首七绝来:
数月已去,等到春天来临时,刘禹锡等人已回到长安。住在故园中,看着新生一草一木,过去的岁月时时在眼前流转。农历二月,正是桃花初开之际。在朗时,刘禹锡曾写过“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的风味民歌。此时若去赏花,第一个去处自然是玄都观。刘禹锡遂与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相约至此。
刚入桃林,便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迎面而来。那些人中多是达官显贵,却也不乏阴险狡诈、阿谀奉承又无半点才学之人。他们谈论着这一些粗俗而轻鄙的话题。其中有户部侍郎皇甫镈在内的几个,竟在商议着如何收取贿赂。而这观中道士,也因为权贵的到来,赚到了不少香油钱。
刘禹锡一路无趣,这里与朗州相比,仿佛完全置身于污淖中。白居易说:“梦得来此怎可无诗?”白居易这两年在朝中正得重用,刘禹锡也不顾忌老朋友面子,脱口而出:
是啊,“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别十年,如今再度归来,面对的却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朝廷和一群争权夺利的党人。这怎能让难中怀志的忠臣没有一丝的抱怨与不屑呢?很快,他就因这首诗再度被贬,而且连累了朋友们。
元和十年三月,唐宪宗再次下旨,以韩泰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众人对这突如其来的贬谪一时摸不清头脑,不过很快就清楚了。原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刘禹锡前几日那首诗惹的祸!
虽然在这些老朋友中有几人已经埋怨上了刘禹锡,但是没办法,他们不得不收拾东西再次上路。只有柳宗元,在接到圣旨后哀痛地向裴度请求道:“梦得有八十老母,今日一去,便是生离死别。人活一世,忠孝不能两失。我母亲已经去世,没有什么再分心的,请您禀告圣上,答应我与梦得换一换吧。”裴度听罢动情地留下泪来。等他一字一句,动容地向宪宗汇报完这件事后。宪宗看了看裴度,沉默了一会儿说:“刘禹锡虽然犯法,但其母无罪。今念在其母无人终养的份上,就让他改授连州吧。至于柳宗元,看来也是一个仁义之人,就让他继续出任柳州。爱卿以为这样如何?”
苦等十年,一朝再踏贬谪之路。刘禹锡和柳宗元又要在十字路口分别了。此时他们的情义,比起第一次被贬时,不知又增添了多少倍。
柳宗元这次虽然是因为刘禹锡被贬,但他并没有在意这些。此刻,他更珍视的是二人的情谊。这次一去,不知还有没有再见的时候?也许自己会死在柳州吧。他不由地吟出一首送别赠诗:
刘禹锡心中如一团烈火在烧,也许是方才的酒发挥劲力了。不过,大脑却变得异常清醒,再多的酒精都麻痹不了一条痛苦的神经。他含着泪和道:
柳宗元不忍刘禹锡太过伤感,遂说:“梦得,等以后告老还乡了,我们便住一块儿,可以天天谈诗论文……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远了。”刘禹锡点点头,道了声:“万分珍重!”接着便惆怅地盯着那叶扁舟,直到它彻底消失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
刘禹锡在连州任上没多久,朝中便传来武元衡被刺的消息。关于这件事,他不知该高兴还是惋惜?不过,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而因此加重了。从当今的形式看,朝廷很快就会与藩镇开战。果然,元和十二年(817),裴度亲自领兵东征了,此次粮草充沛,又无监军干扰,不仅平定了淮西叛乱,还造就了李愬雪夜袭蔡的神话。胜利的凯歌很快遍传四野,裴度、李愬成了人人歌颂的英雄。
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的母亲以九十高龄寿终正寝。他辞去官职,回洛阳为母亲丁忧。刚到衡阳,又传来另一件令其难以置信的事——柳宗元病逝了。刘禹锡万万没想到,短短十年,竟被他一语成谶了。此时再多的诗句也无法表达内心的苦楚。唯有引酒浇愁,在冬日阵阵的凉风中,为他洒泪写下了一篇肝肠寸断的诔文:
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
……
呜呼子厚!此是何事?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
……
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刘禹锡的这篇诔文,让人不忍卒读,不忍再读。这份情谊,必是庄子与伯牙能够明白了。
同年,唐宪宗驾崩,死因是丹药中毒。这时,刘禹锡的转折又来了。
长庆元年冬,刘禹锡丁忧期满。经元稹的推荐,授夔州刺史。对柳宗元的两个孩子,他悉心教导,视如己出。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皇帝驾崩,死因和宪宗一样。至此,朝廷对方士加强了打击力度。大批道士被遣散流放,京城的许多道观荒废一空。不久,柳宗元又被调到和州任刺史。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和州任期将满,经裴度和李程的推荐,加之敬宗对祖父时的恩怨已经忘却,刘禹锡终于再次得到回京的圣旨。路过扬州之时,应淮南节度使王播的邀请出席宴会,席间与辞官漫游的白居易不期而遇。这两位多年的老友,时已鬓发苍苍。只需稍稍叙上几句,各自便老泪横流。酒过杯空,白居易牵着刘禹锡的手臂吟道:
从贞元二十一年(805)起,流落巴楚之间,已二十三年矣。二十三年,人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就这样白白蹉跎了。如此一首悲婉的诗,令在坐之人无不垂泪。只有刘禹锡依旧心怀豪爽、面不改色。不须再提虚度的过往,只愿迎接来日的曙光。这便是诗人的心态。因见席间众人颇为伤感,便和了白居易一首诗道:
刘禹锡此诗一出,纵然是如白居易,亦为之倾倒。后来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为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刚继位没多久的敬宗皇帝死于宦官之手。之后文宗登基,改元大和。刘禹锡回到京城后,任主客郎中。其职责主要是处理外宾接待事宜。春天,又到了一年桃花盛开的季节。刘禹锡策马来到玄都观外,信步入门,只见杂草丛生,没有一片人影。而那当年满天飞舞的红花,如今却连树也已不在了。于是,他又忍不住生发感慨:
这次,没有人能够陷害他了。朝堂是已经遍是他的好友。昔日那群蝇营狗苟的权贵,大多都已销声匿迹。大和二年(828)秋,刘禹锡升任集贤殿学士。三年后,因厌倦牛李党争,出为苏州刺史。虽是外任,但已经并非贬谪了。
苏州,是山明水秀、风物清嘉的江南明珠。白居易曾在此做过刺史。刘禹锡来此,秉着造福一方的志向,为苏州百姓做下了许多好事。后来,当地人建起“三贤祠”,供奉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对当地有着杰出贡献的诗人。
大和八年(834),刘禹锡苏州任满,又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又任同州刺史。这年十一月,朝中发生了“甘露之变”。两年后,文宗丧命,武宗继位。刘禹锡此时对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他不再热衷于任何事务,除了每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吟诗,别无他愿。
武宗会昌二年(842)秋日,刘禹锡病逝于洛阳家中,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皇上赠兵部尚书,葬于祖坟荥阳檀山原。
观其一生,最辉煌的一页自然应属永贞革新,晚年虽然官运好转,但夹杂在牛李党争和宦官的罅缝中,毕生理想终未实现。不过对他来说,二十多年的贬谪之路上未曾倒下,无论是老病沉疴,还是孤独落寞,无论是雨打风吹,还是沧海横流,他依旧怀抱着希望在砥砺前行。
这便是初心,是一生不可缺少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