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周邦彦什么关系 周邦彦名句有哪些
玉楼春周邦彦
《玉楼春》是周邦彦的一首词作,以描写爱情。据说这首词,是他在1089年的时候,正要离任庐州府教授时所写,共八句。
周邦彦《玉楼春》
词人开头就借用典故,“桃溪不作从容住”是指东汉时期刘、阮遇仙的神话故事,传说他们遇到了仙女并相爱,半年后不得不离开。这暗示着离别,也正是词人的不得不离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词抒发离愁别绪的感情基调。而莲藕断了,词人也不相信会那时藕丝还会连着。可见,词人认为此次离开就是永别,十分悲观遗憾。
三四句以当时和今日作比,一个是两人相互在桥上等候的缠绵,一个是独自一人在落漫黄叶的路上的徘徊。正好与前两句相对应,一春天一秋天,而情感也是如此,回忆的是过去的美好,而衬托出的是现时的寂寞。
之后两句写景,延误笼罩的青山,夕阳里的归雁,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境更胜一筹。而黄昏的景色最能勾起人心里哀伤之情和离愁别绪。结尾词人写到,人就像是被风吹到了江上的白云么人离愁就好比被雨打落粘在地上的花絮。两个比喻,一个说人,一个讲离别,十分婉转深沉,把这离别的情绪表达得到位而又悠长。
整首词,对偶十分工整,从爱情神话故事起,再写自己的爱情,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以及环境的烘托,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词人把感情一点点地表达出来,是离别更是怀念。
蝶恋花周邦彦
周邦彦所写的这首《蝶恋花·早行》,主要描述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该词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样的完美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
《蝶恋花·早行》
这首词篇幅虽短,情节却很完整,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某些细节还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离别的痛苦和忧伤浸透全篇,历来受到赞誉。
关于这首词,作者在开篇就主要描写的是离情,题目中的:“早行”,是描写了出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纵观全篇,并没有感情的直接抒发,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的词语。因此,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种不同的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共同来完成的。
在上篇是引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概括了出行者整夜都未曾合眼的情景。并且还暗中交待了一位女子,使得离别的气氛更加浓烈。在下篇时,词的前三句写了别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在这一句“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中,看着是写的情感,其实是写的动作。这笔表达了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又与亲朋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自立行间都充满了满满的离愁之情。总之,将全篇的运用手法连接在一起,不仅仅增加了整个词的表现力,并且还衬托出来那个浓厚的时代感与环境气息。
周邦彦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由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周邦彦改写而成的作品。之所以说是“改写”而不是“创作”,是因为这首词原版并不是由他所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的要求下进行改写而成的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其实是比创造更困难的事情,因为改写这首先就是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之后便是要保持原作的主旨和风格,最后则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点。而周邦彦不但达到了这三个要求,而且做得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诗词配图
周邦彦改写的第一步就是拓展了原作的容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首词的上阕全都是他增加的。原作原本是写离愁别绪的,于是周邦彦便在上阕中把原作的时间往前进行了推移,并着力刻画了原作中所描绘的女子的容貌,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投意合。这就为下阕描写思念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改写的第二步便是在下阕上进行了几处改动。原则则是让原作的主旨表达得更加充分。其中原作中的“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改为了“夜阑饮散春宵短”,这个改动不仅使得语句语句更加精炼,也写出了男主人公在夜晚饮酒之后的孤寂惆怅。第二个改动则是把“尊前谁为唱阳关”改成了“当时谁为唱阳关”,这个改动的绝妙之处在于把原作简单的叙述眼前之景变成了回忆往日的情景,这样一来不仅在写法上显得更加婉转,也突出显示了主人公久久不能消散的思念之情。
经过周邦彦的改动之后,这首作品变得主旨更加凸显,而且结构更加严密和紧凑,打上了深深的周词风格。使得这首词作变成了一首真正的佳作。
一落索 周邦彦
《一落索》是一首周邦彦为女子所作的词,全篇写的都是女子的样子和感情,是一首闺情之作,据说是周邦彦年轻时结识了一些歌妓,为他们所写。
周邦彦集
上阕写这位女子的眉毛是如此的秀美,仿佛可以和春天的青山竞争,可惜现在时常愁眉不展。美女有一对美丽的柳眉,可是天天皱眉自然也不糊好看。所以词人劝她,不要让泪水滴到花枝上打湿花瓣,担心花儿因此也像人那样消瘦。原来女子内心的愁苦已经是她面容消瘦,这三句里的“花”其实就是女子本人,说是不要流泪落在花上,其实是在说女子不要哭泣。而拿花的消瘦来衬托人,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下阕,女子已经很久没有吹奏玉箫了,她那清润的箫声也不复存在,因为世上懂她的知音太少。这就暗示着过去女子是有知音的,而如今这般景象也肯定是那位知音不在的原因。如果想知道女子为何天天都倚着栏杆发愁的话,那不如就去问问那亭子前的那颗柳树吧。“柳”在古诗词中一直是离别的象征,更是离愁别绪哀伤的化身。在这首词里,欲知女子的愁苦要问柳树,这大概是因为她曾经和那位知音就是在此处分别的吧,而她天天倚着栏杆,想来也是在等着他回来的那一天。
这首词写女子的闺情,写到了女子的寂寞凄清,也写到了她的离愁和思念,但好就好在她思念的不止是爱情,还有知音,这是歌妓的独特经历和感情。
周邦彦名句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著名诗人周邦彦
历史上关于周邦彦的名句有很多有很多,像“叶上初阳干宿,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句诗词就是出自于他所著作的《苏幕遮·燎沉香》一诗中。他的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他自己的词风——疏荷小立的一份“清圆”意味。然而回头想想,他当时身处的时期,是北宋末年,也可以说是周邦彦见证了国家的衰亡,本应该十分敏感的词人却于末世沉浸在“清圆”的自在悠闲中。
作者周邦彦所著作的词大多是以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因此在诸多在周邦彦的名句中,当然也少不了这些,像诗词《少年游·并刀如水》中“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情人李师师所写的著作,而后来李师师也是为了纪念他吟唱了周邦彦所写的一首《兰陵王柳》,使得这两句诗名流千古,成为周邦彦的著名诗句。
关于周邦彦的诗词在艺术技巧上确实高出一筹。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象相交错,技法多变却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而又委婉曲折。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也难怪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周邦彦 兰陵王
《兰陵王》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曾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主要写了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整首作品有着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兰陵王·柳》
《兰陵王》从这个词来看,它的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作者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词的另一个别名是《兰陵王·柳》,而以“柳”字为题目并不代表词的内容也是咏柳的,这首诗却是来讲述离别的。在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折柳来送别客人或者朋友,因此诗词就借助柳来渲染离别之情。而在《兰陵王·柳》这首词中正是这样,词的开篇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上片由柳起兴,接下来的都是作者借折柳倾述送别之情。古往今来,离人无数,“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宕开来说,伤离别的并不是只有眼前的你我两人,也算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了。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则写了渐远之后,中篇和下篇的时间是连续的,但感情确实波澜的。总之纵观整个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