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开展了最后的包围作战,为最后攻占德军的老巢柏林铺平了道路。其中苏军在维也纳的战斗更是这当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场战斗,这次战役将希特勒最后一个可以作战的部队——党卫军第6集团军被苏军彻底消灭。纳粹失败的脚步已经不可避免。一、风雨飘摇的维也纳
斯大林与西方盟国于1945年4月前达成的协议中,与会三方在战后对中欧及东欧国家的政治影响均有提及,但是这些协定内容却没有提及奥地利,因此斯大林决定推迟在早于2月份发动对柏林的进攻,先对横在柏林路上的奥地利发动攻势,这样做可以使得他与盟国在之后有关战后安排的谈判十分有利。
而德军由于之前在布达佩斯和巴拉顿湖战役的失利,此时正处在士气的最低点。根据德军大本营的要求,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在指挥官泽普·迪特里希的指挥下负责防守维也纳城区。德军第8集团军、"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以及坦克第2集团军部分军队负责其他地区的防御任务。德军第4航空队还派出700架飞机负责支援维也纳的守军。德军还在当地的山地修建了大量的交通壕、堑壕,只等待着苏军大部队的到来。
苏军方面,由元帅费奥多尔·托尔布欣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元帅罗季翁·马里诺夫斯基带领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解放布达佩斯后,经匈牙利西部开始向多瑙河两岸集中。参战部队包括了第4近卫集团军、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第9近卫集团军等12支直属部队,以及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的部分参战部队,总兵力达到了40万人。
在武器方面,配备了3900门火炮和追击炮,19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作为攻击的主力,空军第17集团军800余架飞机支援其行动;而作为掩护和辅助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共装备了2686门火炮和迫击炮,16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空中还有第5集团军的飞机对其进行支援。二、解放"音乐之城"
1945年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麾下的近卫第9、第4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向维也纳发起进攻。突击集团准备在萨尔茨堡以北突破德军防御后,开始向维斯普雷姆方向推进,最终和第27集团军一起将德军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合围。
此后苏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第26和27集团军也开始投入作战。为了避免部队被苏军合围歼灭,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决定边打边撤。经过与德军的一系列战斗后,4日,方面军主突集团从南面进至维也纳近郊。
与此同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左翼于3月17日从防守转为进攻,突破德军多瑙河以南防御后,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后,1945年4月4日,匈牙利全境从德军手中获得解放。苏军成功突破德军边境防线后,将战线推进到海因堡到布鲁克一线。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第46集团军搭乘友军舰船横渡多瑙河,准备从北面迂回向维也纳发动进攻。不久近卫第4集团军也奉苏军统帅部的指令与第46集团军一起负责对维也纳的进攻。
在苏军的强大军事压迫下,城内的德军已经无法保证足够的物资和人力对苏军进行大规模反攻,甚至连进行完整的防御战都无法展开。悲观的德军甚至通过维也纳电台向城内守军和平民宣布维也纳已经成为一座不设防城市,到达维也纳城边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下属的苏军第4、第6近卫坦克军等4支部队已集结完毕,准备对城中的德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在维也纳的市区,苏军只遭到了德军轻微的抵抗。防守城中中心的普拉特公园的是德军第6装甲师,沿城市南面防守的是党卫队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和元首掷弹兵师,而第4近卫集团军及部分第9近卫集团军的士兵则作为苏军的先锋部队与纳粹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一举将普拉特公园攻占。随着东面及北面郊区的攻势接连取得成功,苏军在城市西郊的战斗也开始渐入佳境。苏联第46集团军通过多瑙河后开始从维也纳北面郊区向西推进,此刻维也纳市区已被苏军完全包围。
4月6日,苏联红军突入维也纳的郊区,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号召当地市民坚守岗位,帮助苏联军人,防止城内潜伏的德军破坏城市。4月9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重申苏联政府坚决履行关于莫斯科宣言中将解放维也纳作为此次战役的首要目标。
4月11日晚上,第4近卫集团军猛攻多瑙河,将纳粹德军守军驱逐出大桥,第4集团军随后率领第20近卫狙击军及第1近卫机械化军安全地通过帝国大桥。剩余的苏军部队经过协同作战于4月13日在大桥两边同时发动突袭,战士们剪断了德军的通信电线,及时地保护了大桥。当天下午,维也纳市区里残余的德军宣布投降,维也纳正式获得解放。
随后苏军向西北部继续追击德军兵团残部,于4月15日前进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劳一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抵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马里博尔以东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线,负责联系在巴尔干半岛人民军和英美部队,准备肃清残余的德军部队。三、战后的维也纳
根据战后的统计,苏军从3月16日开始发动对维也纳的战斗以来,共损失了超过16.8万名士兵,这当中有不少是发生在维也纳近郊和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战斗中,而德军方面约有3.7万名士兵阵亡,党卫军第6集团军几乎全军覆灭,希特勒最后一颗可以依靠的"帝国雄狮"被彻底击垮,其下属的装甲师到1945年5月时仅剩下了6辆坦克,仅有极少数士兵和军官活着向美军投降。
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国内可用兵员不足,在二战后期,不少老年人和儿童也被迫成为了纳粹的一员,被派往前线去当纳粹的炮灰。其中党卫军第32师"1月30日"自愿掷弹兵,平均年龄只有14到18岁,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老兵。战后一名维也纳市民在苏联军队过后从废墟救出了一名身穿党卫军服的13岁小孩,一直收养到战后,可见当时德军的兵员稀缺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维也纳的一些著名建筑物在战役中遭到严重破坏,城中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因为没有水、电力或煤气供应,城中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之没有维持秩序的警察,维也纳城内曾出现过抢劫等恶性事件。直到苏军及临时政府的介入才宣告平息,据史学家分析,此次战役的破坏行动大大超过了17世纪发生的"三十年战争"时的破坏总规模。
维也纳战役的德军指挥官——威廉·比特里希和鲁道夫·冯·比瑙也在维也纳被苏军攻陷之前就弃城而逃。两人在战后都因战争罪被美军逮捕,后被盟军战犯法庭判处7年有期徒刑;而苏军功勋卓著的50个部队和兵团荣获苏联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还凭借此战特意制作并颁发了"攻克维也纳"奖章,授予参战的26.8万名苏联军人。
结语
维也纳战役,不仅使德国失去了重要石油产地和当地大工业区。也使得德军在巴尔干集团军部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后的日子中德军只能被迫进行防御,完全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性和进攻性;而苏军也彻底将中南欧的战略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以后进军柏林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资料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2. 《解放维也纳》
3. 《二战中的德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