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清代的蒙古王公三陵
法库县北部原有三处古代陵园,由西至东形成一列。这三陵隶属蒙古科尔沁左翼三旗,即宾图王旗、达尔罕王旗、博王旗。理葬的是三旗的亲王、郡王、贝勒和公主,当地群众称之谓蒙王三陵,现分述如下。
(一)宾图王陵
宾图王陵在大屯村,该村现属法库县卧牛石乡。东邻秀水河,北依小土丘,诸陵葬于小土山之阳,临秀水之滨。村人以陵的建筑繁简称之谓大陵、小陵。大陵又分东大陵、西大陵。东大陵称大爷陵,西大陵称宾图王陵。小陵称格格陵①,村人传说格格陵葬于咸丰年间。
“宾图王领属科尔沁左翼前旗,从祖洪果尔,崇德元年(1636年)叙征明功,封扎萨克多罗宾图郡王世袭网替②”故大屯的宾图王陵是洪果尔后代承王爵的陵寝。具体名字已无可考、这些陵原葬于彰武县五家子村。后因大屯依山临水,遂迁陵于此。
(二)达尔罕王陵
达尔罕王陵位于法库县城西北二十公里的王爷陵村。该村隶属四家子蒙古族乡。村东有黑山、西部为平原。黑山的西麓、南麓建有清代陵寝数座。当地群众建陵先后、方位、地势称它们为“老陵”“当间陵”“高陵”“把边陵”等。
第一,老陵。该陵位于黑山西麓,它是科尔沁达尔罕王旗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与固伦端敏公主夫妻的合葬。班第是达尔罕亲王曼珠习礼的孙子,世袭郡王,死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③晋亲王爵,葬陵于此。
端敏公主是简亲王济度之女,简亲王济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赤的孙子。端敏公主于康熙九年九月下嫁给蒙古达尔罕王和塔的长子班第为妻。雍正元年(1723年)晋封为固伦端敏公主,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薨;终年七十七岁④。与班弟合葬,因班第陵葬在先,故称“王爷陵”,亦代村名。村人称班第陵为“老陵”。
陵四周有七尺高的红色围,墙头灰瓦盖顶,朱红大门,配有虎头铜质铺首。进大门有甬路通飨殿。飨殿五间建在青石台基之上,飨殿为硬山式灰砖城,上盖筒瓦,饰有螭吻走兽。檐下设廊,朱添彩画,正中三间隔扇门,两头各一间磨砖窗台,花格窗棂。殿内方砖铺地,正面有供桌、祭器等。飨殿前有东西相对的配殿各三间。东配殿陈列墓主人生前的衣物、用具等。西配殿陈列轿及仪扙等物。飨殿的外墙内侧向东西延伸有翼墙,翼墙的中间各有角门通后陵院。后院正中筑有方形台基,东西南三面各有三级台阶,上铺条石。中间圆形宝顶。地下即为班第和固伦端敏公主墓室。
第二,当间陵。该陵在老陵东里许的黑山主峰西南面一个小丘上。陵中理葬的是达尔罕王族道布饮的陵墓,从规格上判断应是郡王或亲王爵位。陵园青砖围墙,大门一间,门前平列东西相对各两间砖房,应为看陵者居室,称更房。大门内有甬道至过厅,甬道东西相对有三间朝房。过厅五间,其后正面是飨殿五间,再后是宝顶。陵园周围皆植青松。从各陵的树龄比较,此晚于老陵多年。该陵离村较远,在“九一八”事变时被破坏。
第三,高陵。该陵位于当间陵东二里许,在黑山南麓一座土丘之上,由于位置较高俗称高陵。陵园建筑与老陵,当间陵基本相同,在“九一八”事变中遭到破坏,剩下的围墙、大门、房框、宝顶一九四八年也被毁。
第四,把边陵。该随在诸陵之东,处于陵区的边缘,故称把边陵。陵园建筑小于其它陵寝。陵中埋葬者应是贝勒一类爵位。
黑山的陵葬成为山峦拱抱,野花似锦,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加之富丽堂皇的陵园建筑,真可谓幽美森严,可惜“九一八”事变时受破坏,一九四八年全部毁掉。
黑山诸陵所埋葬者均属达尔罕王族一系,由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属,清代与民国初年设有衙本达⑤,管理陵寝事务。並有《陵志》记载诸埋葬者的名字、官爵、功绩、墓陵时间、祭祀、山林区域等等。六十年代初《陵志》丢失,本来非常清楚的陵葬记事,失去了记载。
(三)博王陵
博王陵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亲王和公主的陵墓。埋葬在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村落建在峰峦叠嶂、林木丛翠的山坳之中。在这小山之阳建有端柔公主陵、僧王陵、二太王陵、喇嘛陵、贝勒陵等五座陵寝。
第一,端柔公主陵。据历史记载: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抚弟庄亲王允录之女——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位扎萨克郡王齐默特多尔济为妻。乾隆十九年病故,⑥建陵于此,即将原村名“下金台”改称“公主陵”。齐默特多尔济死后与端柔公主合葬,因公主埋葬在先,村名仍称公主陵。
陵园设在该村东南隅,后依青山,前临溪水,朱墙围绕,苍松古木,殿宇巍峨。陵前正面建白石旱桥一座,桥面光洁,栏杆石板,雕凿精工。过桥便是陵园。正中大门三间,青砖灰瓦顶,朱红色大门嵌着铜钉、铺首等饰件。进大门铺有甬路,两侧有东西相对的更房各三间,正面过厅五间,情砖灰瓦硬山式螭吻走兽,瓦当滴水,前设回廊,廊下三明两暗;中间三间隔扇门、两边各一间为花格窗棂,磨砖窗台。过厅外山墙东西延伸的翼墙是内围墙;墙抹红粉,上盖筒瓦。过厅室内陈列公主生前用过的轿和仪杖等执示⑦,过厅外翼墙中间有角门通内院。内陵院正面飧殿五间,建在方形台基之上。殿堂高大森严;前有回廊,朱红明柱,并排格扇。室内正中供奉公主、王爷的塑像,前设大供桌,上供两个牌位,分別写:和硕端柔公主之位和扎克那王齐默特多尔济之位。牌位前摆设供品及香炉、香简、蜡台等。供桌前设有拜垫。室内高大宽敞,庄严肃穆。飨殿过后,正中为宝顶,高大圆形宝顶建立在方形台基之上,台前有三级台阶,整个建筑,表现出封建时代王公贵族的等级与尊贵。
一九四八年秋,整个建筑被当地人拆毁,地下墓室也被挖开。从宝顶台阶向下挖五米多深,看见砖券的墓室,石雕的门额,额下石门上雕虎头铺首。打开石门为方形墓室,室内方砖铺地,中有渗水井。墓室北面停放两具朱漆木棺。公主棺上绘云纹图案,棺中有白绫覆盖尸体,公主头戴风冠,身着刺绣的衣衾。棺中有翡翠、玉器、金镯、耳环等装饰品。
第二,僧王陵。即僧格林沁陵,建在公主陵东里许群山环抱的一个小丘的阳坡上。僧格林沁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人,世袭郡王,“忠直成性,勇武绝伦”。他是清代有数人物,死于王事。据史料记载:僧格楙沁于清同治四年(1965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山东曹洲一带剿捻,战死于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清朝官吏薛福成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僧邸之追贼曹南也共有马队六千,先为贼所冲,全军尽没,何建鳌步队四千,死者千余人,郭宝昌万人,未被贼冲一军独完,其余四千步队不知何人所带。及僧邸遇害,马队散亡略尽”⑧,清延轸念其功绩,诏封忠亲王,建陵于此。
陵园建筑颇具规模,占地面积约七十亩。分内墙外墙两层陵院,有飨殿,过厅、朝房、配房、大门、碑楼等古建筑群体。穷极工巧,赏心悦目。碑楼建筑正对陵园大门,青石台基之上楼阁巍峨,重檐高耸,雕梁画栋,金碧交辉。朱红四壁,各有券门。楼内青石铺地,雕波刻浪,中有赑屃为座,上竖雕龙石碑。石碑全高一丈七尺,上刻“圣旨”,其内容是清朝政府缅怀僧格林沁的“功绩”和战死经过。(碑文全文见《法库文史资料》第五辑“僧格林沁碑文考辨”)
陵园南面围墙正中有大门三间,青砖炭瓦,门内铺有甬路至过厅,石狮一对,分列甬路东西,两侧建有相对的更房、朝房各三间,均为青砖灰瓦,卷棚式屋顶。与大门相对五间过厅。过后两側向东西延伸的翼墙即内陵院围墙,墙的下半部是青砖白缝,上半部抹红粉,顶端盖瓦,中间辟有角门通内陵院。过厅内陈设全部仪仗,有金瓜、钺斧、朝天蹬等,还有“肃静”“回避”官显牌。走过过厅进入内陵院,有甬路通飨殿。飨殿五间,朱漆彩画:廊檐斗拱。殿内正中供僧格林沁塑像,像前陈设朱漆大供桌,桌上放着牌位和祭器。室内陈列僧格林沁宝刀、马具、战迹图等。飨殿后是陵园最深处。有宝顶三珠建在三座台基上,并列成行。每座台基均有台阶。中间大者为僧格林沁,左右是正妻和侧室之墓。
一九四八年当地农会为挖掘地下财室拆毁殿堂和宝顶,打开棺椁,发现尸体并未腐烂,身首俱全。因而也解开了僧格林沁战死时被捻军割去头颅,由朝廷派工匠用金造假头放在尸体上的讹传。但在尸体前胸左上部有约十厘米伤口,其它部位也有伤痕多处,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第三,喇嘛坟。该坟位于僧格林沁内陵院东墙外,贴外墙建一座小陵院,有一间门洞和一个宝顶,并有砖砌院墙。这是布和特木尔的陵墓。布和特木尔喇嘛是僧格林沁的伯父,曾在北京雍和宫和索王府的佛堂烧香侍佛。他为僧格林沁继承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王位之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布和特木尔喇嘛圆寂以后葬于公主陵村。僧格林沁死后又移到僧格林沁陵园东侧。一九四八年此坟也被挖开,是坐棺葬。
第四,二太王陵。当人称它为老陵。说明陵葬年代应在诸陵之先。弟承袭兄王爵的习称二太王。此陵墓主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承袭兄长王爵的罗卜藏喇什,他死于乾隆三年,敬称二太王陵。据清史稿记载,罗卜藏喇什是齐默特多尔济的父亲。
该陵建筑规格、布局与公主陵、僧王陵相仿,但飨殿,过厅均减为三间。门前无碑亭或旱桥。该陵亦于一九四八年被毁。
第五,贝勒陵。该陵建在公主陵西,规模小于诸陵建筑,也是此处最晚兴建的一座陵寝。光绪末年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衲祜之子贝勒温都苏在北京病故,温都苏是僧格林沁的孙子。后来灵柩移至公主陵村,葬于公主陵园西侧。
以上五座陵墓,都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亲王郡王、公主、贝勒的陵,隶属于后旗管理,早年设衙木达,负责祭祀和保护陵寝及山林树木等职责。这几座陵修建时都是从北京请来的工匠,工艺水平较高,加之此地山峦古树,溪水青石,谷阔深幽、绿草如茵,乃成为风景名胜之地。过去来此游览者甚多。遗憾的是一九四八年全部被毁,现仅留下一座高大的青石盘龙碑孤单地竖立在那里,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了。(该碑的照片载于《法库文史资料》第五辑)
注:①满族、蒙古族封为王爵的女儿称“格格”如同郡主。
②见《蒙古游牧记》卷1 13页,世袭网替是清朝封为王爵者,如加封世袭网替,即可沿袭继承王位之意。但一代只可一人继承。
③见《清史稿》卷166,5280顶。
④见《清史稿》卷166,5280页。
⑥内蒙古称管理陵寝的负责人为衙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