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28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藏书馆的自习室内,周文晴通过手指触摸“阅读”盲文材料。王一凡/摄


王一凡 摄影报道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在大众刻板印象中,盲人的生活轨迹可能是读盲校,学推拿,然后从事盲人按摩等行业,周文晴则选择了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周文晴在出生两个月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她还残留着一些管状视力,但是视力还是在缓慢地退化,视域在一点点收缩。按照大多数视障人士的选择,中学毕业后,周文晴应该去中专学习推拿,但她想要接受高等教育,摆脱原有的被定义好的“盲人的命运”,于是她去了青岛盲校的高中部——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盲人普通高中。2017年,她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


2020年,想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的文晴报名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并在今年夏天以初试407分、复试265.35分的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虽然“看不到”别人,但她让自己“被看到了”。


作为视障群体的一员,争取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易的,全新的学校生活对周文晴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一所尚未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里,视障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学校该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升入新学校一个多月,挑战是双方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她要努力适应,学校也在做出改变。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9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文晴穿着藕粉色的改良旗袍走进宿舍,这是开学的第三天,为了方便文晴的日常活动,她的宿舍被安排在一层,进宿舍楼的道路也贴上了盲道地砖。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0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文晴和妈妈并排走在校园内。文晴的妈妈不放心,从江苏徐州请了几天假来北京陪着她适应新环境,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她得提供三天内的核酸检测报告,同时由校内教职工进行入校申请,才能进入校园。“也待不了几天,学校附近的宾馆价格不低,下周就要回去上班。”文晴的妈妈说。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4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内,工人们正在铺设盲道指引贴。近百余块方形的盲道贴连接成一条分叉路,指引着闸机口、淋浴间、厕所、宿舍门等文晴常去的方位。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藏书馆,藏书馆的老师正在询问文晴的情况。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本想给文晴在图书馆一层安排一个固定的学习位置,“我们想的是视障同学会通过摸盲文进行学习”,实际上,限于盲文书籍的有限性,视障学生更多地会使用读屏来进行阅读。经过商讨,藏书馆匀出了走廊尽头一间有窗户的讨论室,在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文晴使用。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内,学校为文晴提供了一台扫描书籍的设备,舍友正在帮助文晴了解它的使用方法,这台设备可以将所需的学习资料扫描成word或pdf版本,文晴再通过读屏软件进行学习。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9日,北京市朝阳区,中国传媒大学教室,文晴和同伴正在为一场朗读大会做准备。在一小时的教学与练习后,同伴正在休息,文晴则在调试朗诵的背景音乐。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文晴和舍友们一起在教室内听招新辩论赛。 她想要加入学院的辩论队,即使研究生没有出席校内正式辩论比赛的机会,但她觉得参与辩论训练本身就很有意思。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10月3日,北京市顺义区,国测国际会展中心内,朗读大会开始前,等待上台表演的文晴。她将与同伴一起朗诵余秋雨的诗歌《沙漠隐泉》。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文晴在宿舍内整理自己的物品。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北门的外卖货架前,文晴尝试着点了一次外卖,学校的外卖货架上写了编号,她就通过触摸货架与货架之间的间隙进行分辨。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文晴的宿舍一角。在校园内行走时,一位同学在骑单车时不小心压断了盲杖的最后一节,在等待新盲杖运输送达的期间,朋友用胶带帮文晴先将旧盲杖粘了起来。王一凡/摄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9月19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上,文晴身旁坐了一对视力障碍、拿着盲杖的夫妇。王一凡/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20 字。

转载请注明: 视障女孩的读研之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