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孔明灯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孔明灯的意义

由 时爱兰 发布于 经典

新闻阁历史事件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历史、历史故事、世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图片、考古发现、野史趣闻等一系列的历史相关内容。

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外形圆柱形或者是方柱形的灯,属于中国的民间工艺品,点着之后依靠灯内空气膨胀,比外界气体轻的特点可以漂浮在空中,现代人有放孔明灯的习惯,特别是在元宵节和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有放孔明灯祈福的风俗,一般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小纸条上,拴在孔明灯的下面,让其带着飞上天空。

孔明灯

孔明灯的来历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据说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的时候,诸葛亮为了向外界求救,于是发明了孔明灯,并且算好了风向,在孔明灯下系上求救的信息,之后将其放飞,后来孔明确实依靠孔明灯得到了救援,诸葛亮于是脱险了。因为这种灯是被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的号为孔明,所以人们将这种灯称为孔明灯。

清朝道光年间,孔明灯流传到了台湾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地区,也就是基隆河的上游一带,据说那个时候十分地区有土匪,土匪总是下山劫掠,所以那里的人在土匪来的时候头逃到山里躲避,等到土匪走了之后,留在山下的人就会放出孔明灯,给山里的人报平安,让其回家。正好回家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后来人们就有了正月十五放孔明灯的习俗,并且将放孔明灯作为祈福和报平安的一种信号,至今这一习俗仍然在十分地区保留着。

虽然孔明灯放起来非常的好看,也有着美好的寓意,但是放孔明灯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有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施放孔明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孔明灯的意义

孔明灯是一种可以飞上天空的灯,这种灯又被称为祈愿灯、祈福灯、天灯。在中国的古代孔明灯可以传递军事信息。据说诸葛亮发明了这种灯,并且用这种灯成功的将自己被困的消息传递出去,搬来救兵,从而得以化险为夷。现代来说孔明灯军事上的用途几乎已经消失,现代孔明灯的意义基本上都是祈福、祈愿。

孔明灯

在古代来说孔明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祈福,还有着非常现实的军事方面的用途,在古代很多危机时刻孔明灯都起到了传递消息,通风报信的功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孔明灯在军事方面的功能逐渐的不那么明显。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放飞孔明灯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大多数是来自于古代孔明灯军事用途的延伸,到现代已经完全转变为祈福、祈愿的功能。

在现代的海南,每当遇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会放飞孔明灯来祈福,人们在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愿写成小纸条,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在海南的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直到现在还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的口音“天灯”与“添丁”发音相似,所以男孩子往往拿着带有心愿的孔明灯绕村而行,敲锣打鼓来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可以获得“人丁兴旺,家景兴隆”好彩头。

客家的习俗中有在元宵节前后放飞孔明灯的习俗,人们将美好的祝愿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在客家人那里每一盏孔明灯代表着一个去年出生的孩子。

除了以上地区的孔明灯放飞习俗之外,在有华裔的很多地方也都有孔明灯放飞的习俗,比如日本、菲律宾、墨西哥等地也有着放飞孔明灯的习俗,每一个地方的孔明灯的意义可能有所差别,但是往往大同小异,都是祈福、祈愿的意思。

孔明斩魏延

孔明斩魏延出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为了一个智慧超群的智多星,甚至是在其去世之后仍然可以左右一些人的生死,孔明斩魏延说的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因为不服管束,与杨仪发生矛盾,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的安排之下,将魏延杀死的典故。

孔明画像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诸葛亮在与魏延刚刚见面的时候就下令将魏延推出去斩首,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

也就是说在魏延对刘备立下汗马功劳的情况下,诸葛亮就已经看出了魏延脑袋后面长着“反骨”,就已经想要将其杀死,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定性,可以说是日后诸葛亮斩魏延的一个伏笔。

诸葛亮在生前就料定在自己去世之后将会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所以在其去世之前就留下了锦囊妙计,暗中安排了马岱隐藏在魏延的身旁,当魏延不听劝告,与杨仪的矛盾激化之后,魏延正像是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诸葛亮死前曾经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派人去探听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啊,怎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哪个?叫我为杨仪断后?!”

杨仪听到魏延这样说,于是按照诸葛亮的意思,自己偷偷的要撤军了,但是魏延得到了消息,大怒,于是率领军队在杨仪之前就撤退了,并且烧毁了撤退必须经过的桥路,让杨仪几乎是陷入了绝境。

杨仪与魏延对峙阵前,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要魏延自己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魏延丝毫不畏惧,真的大喊三声,这个时候正在魏延身后的马岱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从魏延的身后出来,将魏延斩于马下。孔明斩魏延的典故作为其神机妙算的证明从此传遍天下。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借东风的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设计了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桥段,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孔明借东风表面上来看是孔明设坛施法求来了东风,使得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得以成功,实际上当时的东南风是冬至时节必然会有的一种天气变化,并不是孔明借来的,所以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孔明画像

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孙权与刘备结成了联盟共抗曹操。孙权的大将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想设计将诸葛亮杀死,于是要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羽箭。诸葛亮巧用大雾天气,用草船从曹操那里得来十万羽箭,周瑜想要杀害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之后周瑜与诸葛亮一起定下了火攻赤壁的计策,但是当时是冬天连着几天刮的都是西北风,这样火烧赤壁的计划就不能实施,火攻不仅仅不会烧到曹军,只能是伤到自己,周瑜心急之下,病倒了。诸葛亮前去为周瑜看病,开出了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了诸葛亮猜中了自己的心事,诸葛亮便说自己可以借来东风,要周瑜为他搭起九尺高的七星坛,周瑜照做了,诸葛亮在坛上做法,过了几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再次萌生了杀掉诸葛亮的心思,但是诸葛亮早已经猜中了周瑜要加害自己的意图,在周瑜的人来到之前就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之前还给周瑜留下了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诸葛亮借东风这一典故在中国老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赤壁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天气的正常变化,诸葛亮只是巧用天时而已,所以诸葛亮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孔明哭周瑜歇后语

世人都知道歇后语孔明哭周瑜——假戏真做。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吴国的人非常憎恨诸葛亮。对于诸葛亮来说,周瑜去世有利于蜀国的发展,周瑜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如果吴国少了周瑜,蜀国就少了一位强而有力的对手。

周瑜剧照

短时间内,为了不让吴国对蜀国发动战争,诸葛亮决定前去祭奠周瑜。诸葛亮去悼念周瑜时,并没有只身前往,他让赵云跟他一同过江同去。到了周瑜的灵堂后,诸葛亮先为周瑜倒了一杯酒,而后扶柩痛哭。诸葛亮以:“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来哭悼周瑜。

在场的士兵们听着诸葛亮给周瑜写的悼文,无一不掩面哭泣。吴国大将鲁肃听后,感慨诸葛亮的大将之风,鲁肃认为和诸葛亮一比,周瑜略显小气。诸葛亮哭诉周瑜一事,不但让自己收获了名声,而且暂时缓解而来蜀国和吴国的矛盾。

通过诸葛亮哭诉周瑜的祭文,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高超的才华,他的文辞华丽,用了不到百字精准的描述出周瑜的一生,在吴人面前,展示了蜀相的文采。其次,诸葛亮哭诉周瑜,让吴人和世人重新认识了诸葛亮大气的人格。孙权手下的谋士,都对诸葛亮夸赞不已。第三,诸葛亮为了消除了吴国和蜀国的猜疑,继续让两国合作达到抗曹的目的。

或许,诸葛亮和周瑜都是英雄惜英雄,诸葛亮在年祭文时,想到了周瑜往昔风采,真情流露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