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母亲 忽必烈后裔
忽必烈的母亲
忽必烈的母亲叫克烈·唆鲁禾帖尼,是他父亲托雷的正妻。她共生下四个儿子,老大蒙哥、老二忽必烈都做过大蒙古国的大汗,老三建立了一个汗国,老四也被蒙古本土推举即位过,所以她的儿子都曾经做过帝王,所以她被史学家尊陈为“四帝之母”。
忽必烈的母亲
唆鲁禾帖尼也是蒙古族,她的姓氏“克烈”是当时蒙古高原一个强大部落的名字。她就是克烈部首领王罕的侄女。要说她的故事,就得从王罕说起。他和成吉思汗的父亲是安达关系,也就是结拜兄弟,后来收成吉思汗为义子,帮过他对抗过其他种族部落。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实力不断增强,最后灭掉了克烈部,把唆鲁禾帖尼嫁给了四子托雷。
嫁给托雷后,唆鲁禾帖尼一直治家有方,养育子女也很有一套。尤其是在托雷去世以后,家族就一直由她掌管。她除了管理自己家族内部的事务,还需要处理家族与其他势力的关系。唆鲁禾帖尼一方面与当上大汗的窝阔台一方缓和关系,一方面拉拢其他势力。因为她的深谋远虑和管理有方,所以托雷家族在蒙古的实力和声望不断上涨。
窝阔台死后,他的皇后想立长子贵由继位,但几个势力不满想要争位因而产生了矛盾。此时,就是唆鲁禾帖尼站出来带着儿子支持贵由,才稳定了局势。贵由只两年就去世了,而当时声望和势力最强的就是托雷家族,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长子蒙哥继位。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当上大汗,之后建立元朝,给母亲追尊谥号为庄圣皇后。
忽必烈出生地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但因为是游牧民族的蒙古人,所以有关他的出生和童年等早期生活的文献资料很少,对于他的出生地,现在一般就广义地认为是漠北草原。所谓漠北草原,就是沙漠以北的蒙古草原。
忽必烈剧照
漠北草原的“漠”,就是蒙古高原上的大沙漠,指现在中国阿拉善的沙漠和隔壁。这一片沙漠把蒙古草原分成了漠北草原和漠南草原,按照现在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蒙古国草原和内蒙古草原,所以漠北草原现在基本上都是在蒙古国的领土。
在历史上,漠北草原长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势力范围。在中国历史中,先后主要有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突厥和之后的蒙古族居住在漠北。而这些漠北的游牧民族,无一例外,都喜欢向南侵略和掠夺,一般以骚扰为主,有时也会大举入侵。中原汉族依靠长城等方式抵挡入侵,但因为漠北是他们的老家和大后方,一般很少可以反击到那里,所以这些游牧民族即使被打败一般也可以回去休养生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虽然成吉思汗出生的具体地方在史书上有差异,目前也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颜部落世代居住在斡难河和不儿罕山地区,这里也就是漠北草原的一部分,而成吉思汗设立的大斡耳朵也就是后来蒙古帝国的首都也离这很近。因此,忽必烈也出生在斡难河的可能性比较大。
忽必烈简介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姓孛儿只斤,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孙子、监国托雷的儿子。因为在位时把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代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画像
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长兄蒙哥继承为大汗,他因此被封为王。第二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国(现在的云南等地),1254年破大理城,大理灭国,并入大蒙古国版图。后来,蒙哥正式宣布攻击南宋,1258年忽必烈率军南下。在南宋打仗期间,蒙哥病逝,忽必烈佯作攻打换来了南宋的割地求和,于是撤兵回去。
1260年,忽必烈登基为大蒙古国的大汗,是第五位大汗,不久建年号为“中统”。四年后,忽必烈又把年号改为“至元”,不久又改国号为“大元”,成为了元朝的第一位皇帝。1274年,正式定都在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1274年,忽必烈派人出征日本,后因台风失败撤军。第二年派去日本的使臣又立马被杀,因此在1281年,元朝开始了第二次征讨,虽然这次是兵分两路可还是以失败告终。两次东征期间,元军对南宋的攻打也没有中断,最后在1276年攻破临安城,南宋投降并灭亡。
1294年,忽必烈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由于从小尊崇儒学,所以忽必烈在位时十分重视汉文化,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因此虽然他攻打征服了不少地方,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依然不错。
忽必烈后裔
蒙古族常年四处打仗,打仗到哪血脉传播到哪的风流成性的习惯,比如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据说目前全球就有1700万人。作为他的孙子,忽必烈自然也不会留了祖宗的面子,虽然史书上就记载了他十个儿子几个女儿,但后裔绝对不少。
忽必烈剧照
不过相比起成吉思汗把子孙后代像种子一样地播撒到欧亚大陆的几乎所有地方,忽必烈因为没有西征过,他的后裔应该就集中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这一带。他们大多是蒙古族人,或者是蒙古族演化的民族,比如阿尔泰人、图瓦人之类。
这些人大多是忽必烈统治的那一方蒙古族军队或者百姓的后裔,比如在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后,有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了现在的云南、四川等地,演变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但是,这些人准确的说不算是忽必烈的后裔。忽必烈真正的后裔是元朝的皇室,一代代的皇帝以及各位封王等。
因为后来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忽必烈的后裔自然需要迁移和逃亡,大部分回到了蒙古故地,也应该有不少四散到了中国其他地方。之后,蒙古族被清朝征服统治,清朝为了加强与蒙古的关系,还册封蒙古贵族为台吉。而,一般只有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血统的人才能被封为台吉,因此其中必然有不少就是忽必烈的后裔。而在中国各地,也时有人声称自己是忽必烈的后裔,甚至拿出了所谓的家谱,但具体如何不得而知。
忽必烈皇后
蒙古族因为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所以地位更高的男人一般都有几个妻子,至于大汗更是风流成性,妻妾成群。比如成吉思汗有40多个后妃,其中23个皇后,她们分居在四个斡耳朵(也就是宫帐)里,而忽必烈也继承了这一制度,据说先后有7位皇后。
察必皇后
右大斡耳朵中有过三位皇后,也是地位最高的三个。第一个大皇后帖古伦,是成吉思汗妻舅的苏女女,在忽必烈登基称帝那一年就去世了,没有生育。
第二个皇后察必是忽必烈的正妻,几乎陪伴了他一生,而且因为聪明有远见,时常辅佐他处理政事。据说,当蒙哥去世时,忽必烈仍然准备攻打南宋,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却已经在密谋调兵抢夺汗位。这个时候,察必皇后站了出来,一方面指责阿里不哥,另一方面派人向忽必烈汇报情况。正是因为她的功劳,忽必烈才先登基为大汗。此外,她也是一个勤俭的人,在后宫常常废物利用,可谓环保达人。她给忽必烈生了四个儿子。
第三个皇后南必,据说要叫察必皇后为曾姑妈,但已经快七十岁的忽必烈还是册封了这个年轻姑娘为皇后,来代替去世两年的察必皇后。之后常常被年老无力的忽必烈冷落,因此开始干预朝政,生有一子。
右第二斡耳朵和右第三斡耳朵,分别都有过两位皇后,不过这四个地位不如右大斡耳朵的三位,也没有多少记载。而在右第四斡耳朵居住的是忽必烈的几个妃子。
忽必烈改制
蒙古帝国自建立起一直实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续他们蒙古族的传统。等到忽必烈继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后,他就放弃原来的制度,改革使用汉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忽必烈从小尊崇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响。等到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疆域不断扩大,原有的统治机构和制度渐渐暴露出落后的一面,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游牧的传统,在草原等地可以延续,但是在中原这样的丘陵和平原,牧业很难发展,所以必须改变。因此,忽必烈即位后,即使“汉法”遭到了不少顽固派的反对,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制。
忽必烈的改制,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原汉族的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框架。主要包括,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宣政院,而地方则实行行省制度,共十个行省,这很大的影响了现在中国的行政制度;一改原来蒙古族游牧的传统为定居农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甚至推广棉花的种植,同时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他人非法侵占耕地。
忽必烈的一系列改制措施,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也促进了蒙汉等民族的大融合;经济上,恢复了因为战乱而衰败的农业经济。可以说,正是这一改制,才真正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