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陵园怎么样 欧阳修墓在哪

由 公羊淑军 发布于 经典

新闻阁历史事件纵览古今历史,综合重大历史事件,畅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为人知的趣味野史。

欧阳修陵园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陵园,坐落于河南省新郑境内,距离市区西面约13公里处的辛店镇欧阳寺村内。

欧阳修陵园

因为欧阳修去世后,谥号“文忠”,所以陵园又被称为欧阳修陵园。忠公陵园的建筑结构是仿宋代风格修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多平米。是欧阳修家族的墓葬群。陵园的主体结构分为山门、中殿、大殿、东西配殿,以及欧阳家族陵墓群。陵园的外围,建有围墙,将整个陵园包围起来。陵园内的气氛庄严,是无数文学爱好者凭吊大文豪欧阳修的去处。

欧阳修陵园的大门处,雕刻着两只呈蹲立姿态的石狮,神态威严。大门的门楣上,是欧阳修的后人,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门匾,上书“欧阳文忠公祠”。

进入陵园的大门,首先到达的是中殿,那里立有明代的“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的神道碑,另外还有欧阳修门下的弟子,同样是大文豪的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撰写的祭文石刻碑。

过了中殿,则是陵园的核心组成部分,陵园大殿。殿内塑有欧阳修官服坐姿像,四周墙壁上,画有欧阳修生前事迹的壁画。大殿之前,设有祭台,祭台两侧,有两尊宋代文官形象的雕像。

大殿的两侧,则是配殿。东西配殿内陈列着欧阳修生前丰富的事。尤其是在东面的配殿里,陈列着著名的《醉翁亭记》的草书,以及之后历代名人的22块题跋。

最后是墓葬群。这里有欧阳修和他的夫人薛氏,以及子孙等人的坟墓。

陵园的四角,分别建有“醉翁亭”、“丰乐亭”、“牡丹亭”、“植梅亭”。也是历代名人吊唁大文豪必到的地方。

欧阳修墓

在中国清代起,河南省新郑有八大景观,其中之一就是“欧坟烟雨”,指的就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坟墓。

欧阳修墓碑

欧阳修之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面的辛店镇欧阳寺村内,该处是欧阳修的陵园和他家族的墓葬群,是历代文人雅士吊唁大文豪的地方。

欧阳修去世于公元1072年,三年后,被皇帝赐葬于此。之后,欧阳修的祖母李氏和夫人薛氏,以及他的四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先后被葬了过来。所以,这里也逐渐成为了欧阳家族的墓葬群。到了清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大文豪,又给他修建了祠堂。如今,在2000年9月25日,这里通过国务院审批,成为了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墓地前,有祠堂的中殿和大殿,那里矗立着一尊欧阳修官服坐姿像,大殿上题额“一代文宗”,是对他一生贡献最好的阐释和概括。在大殿的周围的壁画和东西配殿内,陈列着许多欧阳修生前的事迹,以及历代名人撰写的神道碑,其中更不乏像苏轼、苏辙这样的名士。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亲笔草书《醉翁亭记》就珍藏在东配殿之内。

欧阳修之墓高五米,周长达到15米,在他坟墓的右侧,是他夫人薛氏的坟墓,另外还有他祖母和祖孙的坟墓。墓地周围有历代名人题写的碑文和神道碑,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的一大奇观。墓地前后,曾经种植着许多参天古柏,每当下雨天,这里雾气缭绕,犹如江南烟雨,蔚为神奇。只可惜,这些古柏在1958年之后,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运动中遭到了破坏,古柏几乎全部被砍伐殆尽。如今再到欧阳修的陵园,我们只能看到他的祠堂和享殿了。

欧阳修是什么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欧阳修画像

首先,他作为政治家,在政治上颇有名望。他早年步入仕途,目睹了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他和好友范仲淹一起,向皇帝上书要求推行改革。他认为,当时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因为腐败。北宋王朝扬文抑武,造成长期冗官冗员的现象。他和范仲淹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发起改革,结果改革失败,两人双双被贬。不久,欧阳修又被召回,和范仲淹,韩琦等人重新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依旧被保守派击败,欧阳修再次被贬。之后,在皇佑元年,欧阳修被当时的皇帝重新任用,参与编写史书。

欧阳修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事实上,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远远超过他在政治上的。他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国二十五史之一的《新唐书》就是他主持修订的。欧阳修在文风上,继承和发扬了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平易明了,言之有物。当时和他针锋相对的学派是“太学体”,这种体裁的文章,都擅长玩弄古语,咬文嚼字,欧阳修最反对的就是这种文体。他认为,写文章应该严谨平易,通俗点说,就是要让人看得懂你在写什么。所以即使是他的散文,欧阳修也几乎都实实在在地写了一些事情。

据说,唐宋八大家有五位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可见其在文学界地位的杰出。而正是因为他,为当时的大宋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的文学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欧阳修的作品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最令人受欢迎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雕塑

《醉翁亭记》是在被贬职后创作的,当时的范仲淹是朝中的臣子,有着一官半职,但是不料,事事险恶,范仲淹就当时的大官革职处置,欧阳修很不满意这种处置方式,就写奏折想为好友范仲淹等人辩解,但是官官相护,欧阳修不但没有解决这件事情,反而害的自己也被降职,被贬到别处当了个知府。欧阳修也因此因祸得福,生活在那个地方,用心用力的去坐着自己理所应当的事情,当地被他治理的很好。于是写下来《醉翁亭记》,他是那种是以百姓之乐而乐的人,是一个难得的好清官。

《醉翁亭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写的特别的好,整篇散文描绘的环境,看起来美不胜收,而且每一句都写的特别的优美,满满的充斥着别具一格的清丽脱俗的格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这类的文学作品中确实是少得可怜的。文章虽然美的让人陶醉,可是却表现了欧阳修当时复杂的心情。欧阳修把为官的政治上的失意,前程求功之路内心抑郁的心情以及对于社会的苦闷的等等感觉全部寄托在了那美好的环境中,消淡在和百姓们一起快乐的心情中。通过诗句而描绘的风光旖旎的环境中,也体现出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就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豁达形象。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这句词引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踏莎行》,主要意思就是表达行人们离开家后的离愁。

欧阳修《踏莎行》图片

但是整首词可以分为两段来看,前五句是上半段,主要说的是行人在路上对家乡的思念,作者想要表现出的是游人们离开家乡之后,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回家,所以游人们产生的愁绪:居住的馆舍门前原本盛开着的梅花已经开始凋落了,溪桥旁边的柳树也开始长出新的枝芽了,小草的芳香伴随着温暖的春风,不断吹向着正在骑马扬鞭逐渐远走的人们。离开时就一直有的思愁随着离开家门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没有尽头了,就像那一直在不断流淌的春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后面五句是后半段,这几句是游人们想象出的自己离开家后,家里人想念自己时的愁苦:家里的人们因为自己的远走非常伤心,眼眶里的泪水不断流到脸上,和原本擦到脸上的粉妆混在了一起,不要总是登上高楼倚在栏杆上朝远方看。面前走过那一片平坦的草地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山脉,而早就已经离开家的行人们却还在那绵绵不断的山脉外面,登的再高也是看不见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很详细的描述出了双方各自的心情,一方虽然远离家门,但内心深处一直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另一方虽然在家,但是对于远走的行人们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也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他们的回归,虽然他们是在两个地方,却有着一样的心情,离愁。

采桑子欧阳修

采桑子是一个词牌名,欧阳修作采桑子系列的词一共有十首,其中一首题目叫做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采桑子》图片

这首诗内容简短却富有深沉内涵的意境。主要描写的是西湖的美景。当然此西湖非杭州的西湖,这个西湖在安徽境内。上阙讲的是尽管花瓣已经开始落叶,但西湖的美景却仍然是如此令人陶醉,一些花瓣在风儿的吹拂下缓缓落下,但仍然有保留在树枝的点点花瓣却格外耀眼;柳絮在风中飘荡,翩翩起舞,让人陶醉。柳树的枝条在风中也摇曳着,多姿多态。它们都在春风的吹拂下,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湖水也跟着荡漾起来。欧阳修将大自然的美景寄托到自己的内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静祥和氛围。欧阳修淡然自在的描写与这种氛围相结合,实在是令人向往。

欧阳修将自己内心的不悦借助自然美景移除。有美景的地方就必须是好心情。可见欧阳修的内心是足够的强大。下阙描写的是在欣赏完美景后,人渐渐的少了,随之伴随的演奏也结束了,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情便油然而生。但是这样没有声音的环境好像也挺好的。于是欧阳修回到了屋子里,把窗帘拉起,然后便看到一对燕子朝屋子这边飞过来。此时的欧阳修内心是空虚的,但是燕子的到来又烘托了一份寂静之后的愉悦之情。欧阳修的作词完全是通过观察生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惬意,结构缜密,情与景的结合,让读者很是喜欢。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的画像

这场运动让文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人说欧阳修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地位才能发动这场古文运动的。但是无论怎样,这样运动让我们知道学习文字是要让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让别人看不懂。写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华,重在文章的实质意义。从韩愈开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追求浮华的文学,这才出现欧阳修又一次领导这场古文运动。

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数很多,参与的人数还包括著名的黄庭坚、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进行文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其实质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欧阳修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审批一个学子的文章,那个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只不过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绝,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简单易懂。他认为:文字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让人看不懂。他倡导的这一股风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后期才能看到很多简单易懂的文章。

从欧阳修领导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一生过的认真、过得充实,并积极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欧阳修世称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澈、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政治上也有所成就,官至翰林学士,领导北宋变法运动,死后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谥号文忠。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开创了散文文体的新风,语言简洁流畅,文章创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新风格。他所写的《醉翁亭记》中,语言简短凝练,经营秀润,其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被后世广为流传,传诵至今。开创了北宋文坛新的一代文风,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也是苏轼等人的良师益友,在各类学术领域中都有所涉猎,“唐宋八大家”,宋代的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从中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欧阳修早年与范仲淹是忘年之交,当时北宋朝廷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范仲淹主张改革,欧阳修也赞成他的意见,于是参与了范仲淹领导的改革变法运动,只是变法损害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也牵涉其中。后来欧阳修被召回京,又与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又一次被贬,欧阳修仕途坎坷。直到皇佑元年,他被封为翰林学士,主持修著了《新唐书》,一改往日史书生僻难懂之风,在宋代的文坛上掀起了一阵波澜,而后,主考礼部,录取了苏轼兄弟等人,为北宋的文坛培养了不少人才。晚年以太子师的身份辞职,六十六岁在家中逝世,获赐谥号“文忠”,欧阳修世称“阳文忠公”。

评价欧阳修

没有人是完美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有好的一面,不过也有不好的一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是如何评价欧阳修的。

欧阳修的石像

他领导的古文运动把文字的意义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武官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而不被统治者待见。欧阳修的骨子里也带有这么一丝想法,他弹劾狄青致他被罢官,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待贫民有宽大处理的一面,而狄青根本就没有错,他的弹劾给人的感觉有些无事生非,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在评价欧阳修时,虽然有这么一点不足之处,但是他敢于谏言、不攀附权贵导致两次被贬,他这种品行是所有当官的楷模。

我们知道他两次被贬,不过第三次被贬是他自己的过错。皇帝死了,所有官员都要求素服,但是他没有注意自己的穿着,在送葬当天穿着一件紫色的内衣且露了出来,这无疑是对过世皇帝的不敬,有些藐视皇权之意。我认为这种错是不该犯的,他这种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根本不把当官当回事,而我们追求的是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他疏忽了,美中不足之处。

我们在评价欧阳修时,他好的地方多于不足之处,为官清廉,不追求名利,时刻为他人着想,能宽大处理的绝不苛刻要求。注重办实事,倡导的古文运动形成了一种风气,使大家写文章重在价值而不是只追求文字的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