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浅析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规律

由 颛孙佳悦 发布于 经典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凌烟阁给二十四名功臣画像,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关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规律,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按照功绩排序的,有说按照官爵品级排序的,还有说按照李世民个人的喜好排序的。那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呢?本文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
李世民“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的原文保存了下来,收录在《全唐文》第七卷中,该诏书明确列出的二十四功臣的排序如下: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3.故司空莱国文成公(杜)如晦;
4.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故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忠壮公(段)志玄;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13.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14.故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15.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18.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20.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21.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
24.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呢?为什么秦叔宝排倒数第一呢?为什么李世勣排倒数第二呢?
由于诏书中明确列出了二十四功臣的官职和爵位,因此,最直接的猜测就是按照官职和爵位的品级来排序,再考虑到二十四功臣绝大部分都是国公(从一品),因此,合理的推测就是按照官职的品级来排序。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官职品级统计
我结合两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把二十四功臣的官职品级整理成一张表,同时拥有多个官职的,以最高官职为准。截至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时,二十四功臣官职品级具体如下:

通过这张表,我们就可以探讨二十四功臣的排序规律了。
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规律探讨
(一)整体按照官职品级排序
通过上表的“最高官品”一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整体上是按照官品从高到低排序的。其中,正一品5人,从一品2人,正二品4人,从二品5人,正三品8人。从高到低依次排开,井然有序。
(二)相同品级按照《贞观令》确定的班次排序
相同品级的官员如何排序,唐朝律令是有明确规定的,具体到贞观十七年(643),当时执行的应该是《贞观令》。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时,对于相同品级的功臣,就是按照各自官职在《贞观令》中确定的班次排序的。具体分析如下:
1、正一品
二十四功臣中,正一品的功臣共有5人,其中,长孙无忌是司徒,其余4人均为司空,都位列三公。查《旧唐书》职官志记录的唐朝律令规定,三公的排序为:
太尉、司徒、司空。
因此,长孙无忌排在其他4人的前面。
这也就同时解释了为什么长孙无忌位列二十四功臣之首,因为他的官职排序最靠前。

2、正二品
二十四功臣中,正二品的功臣共有4人,其中,2人是特进,2人是辅国大将军。
查《旧唐书》职官志规定,正二品官职排序为:
特进、辅国大将军、……
因此,担任特进的李靖、萧瑀,排在担任辅国大将军的段志玄、刘弘基的前面。

3、从二品
二十四功臣中,从二品的功臣共有5人,其中,屈突通赠尚书左仆射,殷开山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柴绍、长孙顺德赠荆州都督,张亮为洛州都督。
查《旧唐书》职官志规定,从二品官职排序为:
尚书左右仆射、……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
因此,赠尚书左仆射的屈突通排在最前面,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的殷开山排在他后面(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的品级等同于朝廷的尚书右仆射),州都督的3人排在后面。

4、正三品
二十四功臣中,正三品的功臣共有8人。
查《旧唐书》职官志规定,正三品官职排序为:
吏部尚书、……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中都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排序是武则天时期的,贞观年间六部尚书的排序有所不同,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
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部次之。
亦即排序应为:礼部、民部、兵部。据此将上述排序调整为:
吏部尚书、……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礼部、民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中都督。
依据该排序,将正三品功臣列入:
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右骁卫(张公谨)、……左右领军卫(程知节)、……礼部(虞世南)、民部(刘政会、唐俭)、兵部(李世勣)、刑部、工部尚书、……中都督(秦叔宝)。
可见是严丝合缝,一丝不乱的。
(三)相同官职的排序
对于最高官职完全相同的功臣,该如何排序呢?通过分析上表,我认为,遵从以下几条规则:
1、爵位较高的排在前面
最典型的就是李孝恭,他是贞观十四年(640)赠司空,晚于贞观四年(630)赠司空的杜如晦,但是,李孝恭的爵位是郡王,排序在杜如晦的国公之前,因此,李孝恭排在杜如晦的前面。

2、逝者排在生者的前面
符合这一规则的有以下几例:
(1)魏征排在房玄龄的前面
魏征赠司空发生在贞观十七年(643),晚于房玄龄的贞观十六年(642),但是,由于魏征已经去世,逝者为大,所以,魏征排在了房玄龄的前面。

(2)段志玄排在刘弘基的前面
段志玄和刘弘基都是辅国大将军,但段志玄已经去世,因此排在刘弘基前面。
(3)柴绍和长孙顺德排在张亮的前面
柴绍、长孙顺德、张亮皆为州都督,细究起来,张亮的洛州都督还应排在柴绍和长孙顺德的荆州都督的前面,但是,柴绍和长孙顺德已经去世,因此其排在了张亮的前面。

(4)刘政会排在唐俭的前面
刘政会和唐俭都是民部尚书,但刘政会已经去世,因此排在唐俭的前面。

3、逝者和生者内部,各自按照官职授予时间排序,授予时间早的排在前面
符合这一规则的有以下几例:
(1)杜如晦排在魏征前面
杜如晦赠司空发生在贞观四年(630),而魏征在贞观十七年(643),因此,杜如晦排在魏征的前面。

(2)高士廉排在尉迟敬德的前面
高士廉获得开府仪同三司在贞观十六年(642),早于尉迟敬德的贞观十七年(643),因此,高士廉排在尉迟敬德的前面。

(3)李靖排在萧瑀的前面
李靖获得特进在贞观八年(634),早于萧瑀的贞观九年(635),因此,李靖排在萧瑀的前面。
(四)特殊事项说明
1、文散官“光禄大夫”不作为排序依据
二十四功臣中,有3位(侯君集、唐俭、李世勣)加有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文散官,从二品。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唐俭和李世勣应排在张公谨的前面。
但是,二十四功臣排序时,并未考虑光禄大夫。为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有这么一条记载:
旧例,开府及特进,虽不职事,皆给俸禄,预朝会,行立在于本品之次。光禄大夫已下,朝散大夫已上,衣服依本品,无禄俸,不预朝会。
也就是说,开府仪同三司和特进,虽然是散官,不是职事官,但是都有俸禄,而且参与朝会,班次排在本品的后面。而光禄大夫到朝散大夫的散官,虽然官服依照本品,但是没有俸禄,也不参与朝会。既然不参与朝会,也就不存在排序的问题,因此,二十四功臣排序时,也不考虑光禄大夫。
2、柴绍与长孙顺德的荆州都督的品级
荆州都督,在唐朝初年经历了几次变动,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在武德五年(622)设立大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为大都督府,贞观二年(628)降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又升为大都督府。
地理志同时提到,在贞观十年(636)时,荆州都督府管理“硖、澧、朗、岳四州,都督从三品”。
按照唐制,大都督从二品,中都督正三品,下都督从三品。如果按照这一记载,则柴绍和长孙顺德的荆州都督只是从三品的下都督,应该排在二十四功臣的最后面。
但是,我认为地理志的这一记载是有问题的。柴绍早在贞观七年(633)就已经加授镇军大将军(散官,从二品),并担任右骁卫大将军(职事官,正三品),按说去世时的赠官应该至少与其生前担任的官职品级持平,如果仅仅赠个从三品的下都督,于理不合。
再考虑到荆州在贞观前的武德年间和贞观后的龙朔年间,都是大都督府,都督为从二品,贞观年间虽然降为普通的都督府,但是,应该不至于直接降成了下都督府,只是降成了中都督府,但都督仍然享受从二品的待遇,正因为如此,地理志才要突出强调一下荆州都督的品级,但很可能出现笔误,将“从二品”写成了“从三品”。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柴绍和长孙顺德的赠官荆州都督,其品级应该是比照大都督的从二品执行。
3、柴绍与长孙顺德的排序
柴绍去世于贞观十二年(638),长孙顺德卒年不详,但据其本传判断,应该是在贞观十三年(639)之前。如果上面分析的排序规律成立,则长孙顺德也是去世于贞观十二年(638),且比柴绍稍晚,所以长孙顺德才排在了柴绍的后面。但是,史实是否确实如此,还需要更多史料的验证。
4、张亮的洛州都督的品级
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从二品,排序在大都督之前。
河南府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贞观年间没有河南府,只有洛州都督府。考虑到洛州的重要性,我认为,洛州都督的品级应该是参照大都督执行,为从二品。
(五)个别对比
在分析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规律后,我想就秦叔宝和李世勣单独做个说明。
很多人说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李世勣排名倒数第二,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阴谋论的观点,诸如秦叔宝因为不参加玄武门之变而靠边站了,李世勣在贞观后期受到李世民猜忌,等等。
实际上这都是没影的事,下面具体说一下。
1、秦叔宝
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那是因为秦叔宝的赠官徐州都督,按照《贞观令》的排序就应该排在后面。实际上,二十四功臣的后8位,品级都是正三品,并没有太多的高低优劣之分。

此外,我发现李世民给武将赠官有个特点,如果武将生前是京官,一般就赠个州都督的外官,如果武将生前是外官,一般就赠个京官。例如,柴绍,去世于右骁卫大将军任上,赠官就是荆州都督;张公谨,去世于襄州都督任上,赠官就是左骁卫大将军;同理,秦叔宝,去世于左武卫大将军任上,赠官就是徐州都督。探究李世民本意,很可能是想让武将把京官和外官的头衔都拥有一次,不留遗憾。至于因此而导致秦叔宝排名倒数第一,断然不是李世民的本意。
还想多说一句,秦叔宝排名垫底,与他去世早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七年(643)之前,也是在州都督任上,“历鄜、夏二州都督”(《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与秦叔宝相比并不靠前,贞观十七年(643)尉迟敬德主动申请退休,李世民给了他一个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以示抚慰,尉迟敬德的排序才靠了前。
2、李世勣
李世勣担任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很重要,很关键,“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与甲仗之政令”(《旧唐书》职官志),李世民任命李世勣为兵部尚书,这是信任李世勣的表现。但是,按照《贞观令》规定,六部尚书排序时,兵部尚书排在吏部、礼部、民部尚书的后面,所以李世勣就糊里糊涂的成了二十四功臣的倒数第二。

实际上,画像凌烟阁2个月后,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李世勣加授特进(散官,正二品),排序就能一下子上升到第10,排在萧瑀的后面了。
以上是我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规律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