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为悦己者容——古风小姐姐是如何养成的?
早在远古时期,大多数部落成员便会在自己的身上涂抹动植物的油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体臭,保护皮肤免受日晒以及昆虫的侵扰。但当时化妆的人多数为男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女性才成为化妆的主角。高中时曾学过《孔雀东南飞》,在感慨焦刘夫妇二人爱情的同时,对刘氏的外貌描写也十分好奇。“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在缺乏化妆品的古代,女孩子也能打扮得如此精致吗?后来经过细致的了解,原来古代的小姐姐不仅爱化妆,“天然”化妆品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在古代,一枚古风小姐姐是如何养成的呢?
小姐姐养成第一步,清洁面部。古代人们较早使用淘米水清洁面部,以淘米水洗面,不仅可去污渍,还具有润白皮肤的作用,这种简单易行的美容方法至今仍被一些女性使用。但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清洁类化妆品是澡豆、面药,它们被用于手部、面部的清洁,功能类似于今日的洗面奶、洗手液。
根据人们日常的护肤步骤,面部清洁后,就会涂抹一些面脂膏霜对面部进行保养。中国人素来讲究“一白遮百丑”,妆粉是最基本的一种化妆品。最早的妆粉是米粉,汉以前只有米粉,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成熟,铅粉也应运而生。米粉附着力没有铅粉强,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但是铅粉用得多了,会导面色变黑。因此,饱含细腻白色粉末的紫茉莉花种就是最好的纯天然替代品。妆粉的容器是含苞未开的玉簪花。以花盛粉,终日熏染,取其香气。再以瓷盒密封,香气不致散发。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元代甚至设立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古代的胭脂相当于我们今日使用的腮红。最初涂抹于面部的红粉并非胭脂,而是朱砂,最初传入我国的胭脂是粉状的,即红粉胭脂。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出现用于面部的面脂这一化妆品,《韩非子》记载:“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其中所说的“脂”,就是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面脂。
至迟到汉代时,古代女性即开始在面部涂红,以使面部看起来红润有气色。古代女子对于面部的妆饰可谓丰富多彩,从最初的染脂涂粉,到后来的贴花钿、描斜红。丰富的面妆用品成就了品种繁多的面妆款式,大从较为常见的白妆、红妆,到特色鲜明的四季花妆、各类彩妆,这些面妆再依次往下细分,便又有不少类别:白妆里的素妆,红妆里的醉妆,从这可以感受到古代女性对于美的追求。
面饰指的是用画、贴、印等手段对面部皮肤进行装饰。面靥有粉画也有用胭脂点的,和面靥一样同出于文身秀面之源的面饰还有花钿,至汉代又有了额黄一说,到魏晋时期又增添了斜红。从南北朝到唐代,美人都抹着大大的腮红,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妆饰相当富丽。而元以后“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的啼妆,比当今朋克的装扮还要新潮。
在古代,除了有专门用于面部的化妆品,还有专门用于手部护理的手脂、手膏等化妆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就描写了手在女性审美中的重要地位。古代手脂大多会用到猪的猪胰,具有天然去污和滋养润肤,防止皮肤皲裂的功效。
口脂在制作上和面脂接近,都是用朱砂调和油脂制成,不过相比而言,口脂更喜欢加入香料煎煮,制成之后芬芳袭人。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红一样,分不同的颜色,到了唐代,口脂被称为“唇脂”,此时的口脂已经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状物,而是被加工成固体放在特定的盒、管内。除了色彩之外,唇妆的形状也是十分重要的,口脂的涂抹使得唇形更易于变化,来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古代女子在上唇妆之前,会在面妆涂粉之时先将唇色涂白,再上唇脂以画出唇形。
在整个化妆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最看重的是眉毛,正所谓“眉清目秀”。《诗经》中也这样写道:“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螓首”是说额广而方,“蛾眉”是说眉细而长,可见眉毛的形态与浓密程度均影响着人的整体形象。古代女性画眉的时间与女性以粉扑面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都是在先秦时期。画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镊子、眉笔、黛等。一般步骤是先除去部分眉毛,修饰眉形,然后用眉笔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汉代贵族妇女流行长眉,它的特点是长、阔。到了盛唐时期,则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
眉妆起源据说跟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在汉代之时,眉妆就已经有了直眉、长眉、曲眉之分,而后眉妆发展到隋唐时期终于达到巅峰。唐玄宗曾命人专门记录整理了当时女子最为美丽和流行的十种眉形,“十眉图”因此流传至后世。
古代人们的洗发用品并非是如今日洗发水、洗发膏一样的制作成型的成品,而是随用随做,针对不同的头发问题选择合适的中草药研磨成散,使用时以清水或淘米水煮沸过滤洗发。此外,古人还有去头发油腻和头屑的干洗发化妆品,使用时时先梳理头发,然后把粉末掺入头发内,两手如在水中洗发,最后以梳子梳去粉末,即可达到头发干净、清爽的目的。
古代女性做完头发护理后,头部发式以及装饰品的存在也必不可少。在发式方面,不论男女都会蓄发梳髻,当然女性的发式最为丰富,发饰也更为出彩。中国古代女性都一直保有梳发髻的习惯,发髻的形制丰富多样,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梳在脑后,多为垂髻,例如坠马髻;一种梳在头顶,多为高髻,唐朝时期的高髻是最为繁多的。随着社会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到唐朝时期出现了极有特色的“鬓发抱面”之态,尤其配合着抛家髻、堕马髻,独具美感。
最早的发饰是由发箍变化而来的发冠,在现今的少数民族服饰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男女通用的圆环形发冠。从周开始,女子出嫁或者年满二十的时候,会举行“笄礼”以示成人,笄礼就是用簪子将头发挽住。巾帼其实是女子专用的一种特殊发髻样的发饰,才会被拿来代指女子。女性的发饰除了簪、钗等传统物件之外,还有各种别样饰品,比如翠羽、梳篦、闹娥、玉梅等,些饰品有时与冠子一起佩戴使用,有时直接簪插在发髻上装饰。
帏帽,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戴饰物,一般情况下,以席帽四周罩以纱网或者薄纱,有时甚至饰以珠翠,用以障蔽面容,给人留下朦胧美的印象。盖头与帏帽的作用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其形制略有不同,通常用方形紫罗障蔽上半身,这种饰物一般是女性们外出时的妆扮,有避免抛头露面、阻挡风沙、烈日等多种功用,实际上遮蔽的目的大于妆饰。
相对其他女子妆饰而言,眼妆的样式比较少,但是它的化妆要求更为细腻,主要是围绕眼球的范围进行描画。我国传统审美观里,偏好细长的丹凤眼,因此眼妆里最为常见的就是将眼梢画长画深,衬得凤梢入鬓,眼波盈盈。眼睛的妆容细微而要求精致,在古代社会,涂晕之法也十分常见。眼妆对于女子妆饰的整体形象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来说,眼妆是整体妆饰的基调。唐代的血晕妆,就是在眼部周围晕染上红色、紫色,使妆者更加活泼俏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并不很高,但她们依然愿意展现出自己精致的一面,多样的化妆品以及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为女性爱美提供了现实基础。用“粉”敷面、用“胭脂”画腮、用“黛”描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穿上绣夹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仔细打扮一番后,谁还不是个美丽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