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历史上,荆轲刺秦王,为什么注定会失败

由 太史忆秋 发布于 经典

说起荆轲刺秦王,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最后结局是以荆轲的失败而告终,血洒咸阳宫。对于历代评论家来说,有的认为燕太子丹太着急,没让荆轲等着他要等的人;也有人说,主要是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太胆怯,在秦王面前漏了陷,秦王有了准备,荆轲才失误的;也有人说,是荆轲的武功太差,根本就不是刺客的料…

以作者之见:荆轲刺秦王,根本就没有“刺”的意思,只是为了面子和太子丹的催促,才铤而走险,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荆轲注定会失败!


一、荆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荆轲(?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后来到了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又扬长而去。到了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不亦乐乎。


二、荆轲武功到底如何?

从以上荆轲的简介可以看出,荆轲比较孤傲,且为市井之人,常常与别人争吵。

且无修养,无大志,每天喝酒唱歌各种浪。另外,武功也很平常。史载,荆轲曾“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盖聂是当时有名的剑客,荆轲不服,找盖聂论剑比划,几招过后,盖聂不屑跟他玩了。用盖聂的话说,就是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言外之意,荆轲根本没有资格和他论剑,水平太稀松。


三、荆轲出发前到底在等谁?

与其说,荆轲在刺秦出发前,在等一个人,不如说他根本没在等人,只是在拖延时间。何以见得?

1、荆轲知道自己的武功平常,对刺秦之事感到恐惧。当太子丹告诉他刺秦任务的时候,他沉默了许久才答应。大话好说,事情难办,“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无异于飞蛾扑火。

2、后来太子丹一直催促他,荆轲提出了两个条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一下子给太子丹出了两个大难题,地图的事好办,拿樊於期的人头就难了。

3、樊於期何许人也?樊於期是太子从秦国逃跑会燕国,暗中关照的人,后来秦国通缉樊於期,樊於期就逃到了燕国。也就是说,樊於期是太子的救命恩人,太子肯定不会下手杀樊於期。后来荆轲找到樊於期,本想一席话吓跑樊於期,可万万没想到,愚忠的樊於期在仰天太息流涕、偏袒扼腕后自刎而死。

4、樊於期死后,太子丹趁热打铁,并且为荆轲寻了一把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还给他找了一个帮手秦舞阳。但是荆轲却还是没有出发,说是要等一个人。对于一个侠义冲天的刺客来说,这未免也太矫情了吧?!


四、荆轲根本没有“刺秦”的想法!

1、话说,荆轲被太子丹拜为上卿之后,太子每日都要到他的门下拜见,可见太子是多么殷切盼望“刺秦”的大事能成。并且“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活了几十年的荆轲,哪里受到过这帝王般的待遇?要是这些好日子全部要抛掉,肯定不甘心。

2、太子丹为了荆轲一战成功!为荆轲定下了上下两策。上策,让荆轲效仿曹沫,用匕首逼嬴政发誓退还土地,两国和好;下策,让荆轲直接干掉嬴政。荆轲看中了上策,这样做,不仅可以立下大功,而且能全身而退,归国后一番富贵。

3、其实,时代已经不同,效仿曹沫的法子根本不行了。贪得无厌的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才是大势。所以,荆轲要是只要挟秦王,根本也没有好下场,只有刺杀秦王,历史才会改写。


五、荆轲失败是必然!

1、话说,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想拉住嬴政,把匕首架在其脖子上,逼嬴政就范。然而,荆轲失败了,嬴政的袖子太长了,他还没靠近目标,袖子就被他扯断了。事情就坏在这上面,若荆轲直奔主题,把匕首直接刺向或掷向嬴政,嬴政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2、后来嬴政拨出宝剑,砍断了荆轲一条腿,荆轲成为废人,瘫痪在地。最后来了个孤注一掷,结果有气无力,把匕首掷偏了。死到临头,荆轲自嘲似的说了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也就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荆轲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行刺,而是劫持,不是杀人,而是为了一纸随时都会被撕碎的保证书。

3、历史的结局却是,荆轲后来被乱刀砍死。荆轲正是因为没有刺客的果断,没有必死的决心,没有过人的剑术,还未入秦时,就已经注定要失败,而且是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