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同为四大名将,李牧却有一能力远不及王翦,难怪后世名将引以为戒

由 锺离绮琴 发布于 经典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郭开,这家伙简直就是名将克星,李牧、廉颇都栽在他的一张嘴上。当年廉颇意气用事,攻打乐乘,事后后悔逃奔魏国。多年后,赵悼襄王想再次启用廉颇,郭开诋毁廉颇老矣,让赵王放弃了任用廉颇的想法,一代名将郁郁而终。

后来郭开又对李牧下手。王翦的秦国大军进攻赵国,被李牧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毫无办法,王翦只好用反间计,贿赂赵相郭开。郭开早就对李牧功高受到重用不满,就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表面抗秦,实际暗地与秦勾结,赵王听信郭开的谗言,派赵葱取代李牧,然后还派人将李牧杀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没有李牧的赵国, 仅三个月就被王翦扫平,赵王迁也做了俘虏。郭开最后结局怎样,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野史说其被李牧部下所杀,也有说他回邯郸,搬运家中财物的时候被沿途盗贼所杀。

郭开的坏,赵王的昏是造成李牧悲剧的重要原因,此外赵国的国情和李牧的纯粹军人风格也注定了其悲情结局。

来看赵国的情况:

前有廉颇因为有功,赵悼襄王不但不重用,还派乐乘夺他的兵权,一怒之下就攻击乐乘,从而让赵王对位高权重的武将产生了不信赖感,在郭开挑拨下,两代赵王——赵偃和赵迁又都昏聩不已,耳根子一软就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大将,从而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再看赵国民风彪悍,这是优势,然而法制建设不健全,导致了君王易中反间计。

赵国因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或国家接壤, 强邻环视,处易受攻击而难守之环境,造成赵国必须以武制武,民间人士多豪杰侠士,高层也崇尚独断专行。

赵武灵王迷恋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但赵武灵王病却没有改革国家的法令,没有经过秦国商鞅变法,那种改头换面的变革,赵国法制仍旧稀松。

秦相张仪对赵国就如此评价道:“赵氏, 中央之国也, 杂民之所居也, 其民轻而难用, 号令不治, 赏罚不信, 地形不便, 上非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 。”

有法不尊,赏罚不信,赵人性情刚直,如廉颇这样的忠义之士,都倾向用武力攻击乐乘,赵国国君更不用说了。在处置国家大事时, 赵王也会变得更加随意, 犯错误的几率也就越大,两次中反间计,废弃廉颇,诛杀了李牧自毁长城。


而秦国人才济济,法制建设完善。秦王们杀商鞅 、白起 、吕不韦,是出于内部权力斗争,杀了他们还有别人可以代替,而赵国除了一个李牧还有何人可以保卫赵国?所以赵王处事太任性。

再来看李牧的纯粹军人风格。李牧本身的军人行事风格本无错,但他只知道应对战场上的敌人。对付匈奴和秦军,他运筹帷幄,屡胜强敌,但对庙堂之上的冷箭却不知积极应对。

李牧对赵国赤胆忠心,满腹军事韬略,却长期不受重用。但每到赵国危难之时,他总是及时杀出,成为赵国的救火队长。赵国被匈奴搞得疲惫不堪,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 以步兵大兵团全歼匈奴骑兵大兵团,杀敌十多万。如此战功封侯授爵却没他什么事儿,只因他不会献媚赵孝成王赵丹。


长平之战, 赵国元气大伤, 燕国趁火打劫。赵丹又想起来李牧,李牧也不计较这些,率军打败入侵代郡的燕军, 斩杀了燕将卿秦。战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 成了相国, 而李牧只好再回到边关看门去。

有功赵王不赏,李牧也懒得去争取。庞煖为帅时, 他甘为绿叶,在胡卢河伏击燕国相国剧辛, 歼敌两万余人,赵王也没有升他的官职。

公元前229年,桓齮和王翦攻赵,赵王迁才想起了李牧,急召他抗敌。李牧在宜安以劣势兵力一举全歼十万秦军, 击杀桓齮,秦王气得暴跳如雷, 发誓要以金千斤、邑万家, 求购李牧的人头。


赵军大胜,赵王迁大喜,终于舍得封李牧为武安君, 食邑万户侯。李牧战绩可比秦国战神白起, 武安君封号, 实至名归 ,此时李牧才真正位高权重。

两年后, 李牧再次为在番吾重创王翦和杨端和的两路秦军,令秦军短时间不敢再对赵国有非分之想,掉头去对付韩国。但封侯拜将不是李牧的追求,精忠报国是他的理想。他作为封疆大吏时,雁门边关的任免官吏 、财政税收的大权都在他手中 ,

不仅手握赵国北部的边疆重兵, 而且拥有雁门关与代郡的赋税和财政收入的支配大权。他没有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更不屑攀附赵国的王亲国戚、达官贵人,更不会给他们进贡行贿,他将财富用于保家卫国上。


他杀牛宰羊, 犒劳手下的三军将士; 减租减息, 厚待边关的黎民百姓。他派出的大量情报人员, 深入大漠敌后, 刺探敌情。他不谙官场人情世故, 不懂政z,不会巴结朝中的权贵,一心为赵国鞠躬尽瘁。

李牧的加官进爵让郭开之流眼红不已,在李牧身上炸不出油来,秦国倒是送来了真金白银,于是开启胡诌模式,诋毁害死了李牧。

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像李牧这么耿直的将领,如果生活在秦国,会不会有好的归宿呢,如果王翦和李牧互换位置,王翦侍赵,李牧侍秦,会怎么样呢?


可以肯定的是,李牧的纯粹性,如同后世的岳飞的一样。这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又位高权重的忠臣,不可避免会遭受君王的猜忌,李牧即便到了秦国也未必能善终。

而王翦则不然,即使到了赵国,一样会混的风生水起,若赵国不亡,一样可以安享晚年,凭的是稳如老狗的手段。

为何这么说呢?王翦的表现让帝王们非常放心。且说王翦用反间计除掉李牧后,事后也感觉脊背凉飕飕的。赵王宁毁自己长城也要杀害位高权重的李牧,万一哪一天他王翦触怒龙颜,秦王政会不会对他下手呢,他对此也是有顾虑的。


作为秦国杰出将领,王翦曾经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越是这样越是危险,功高盖主可不是好玩的。

等到秦王政命他攻伐楚国时,他除了要了60 万大军,还索要了不少赏赐,如良田豪宅等,给秦王制造自己贪图利禄、对权力毫无兴趣的印象。王翦的目的就是要防范秦始皇身边,像郭开一样的人嚼舌根,这样的小人哪个帝王身边都有,不得不防。带了60万大军在外征战,这几乎就是秦国的全部军力,权力太大了,如果有人说王翦攻下楚国后会自立为王,秦始皇也难免会疑窦丛生。


为了让秦王相信他立战功,完全是贪图秦国的田地豪宅,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并无在楚国自立的野心,为此王翦还直接开启了唠叨模式。领军出发后,王翦一路不停地唠叨秦王许下的那些田宅财物,不断派人回咸阳禀告秦王,一定要信守承诺,不要忘了

给他应得的赏赐,朝中大臣无不讥笑王翦贪财,但秦始皇心里却很高兴,放心让王翦带兵。王翦就这样一路叨叨个不停,连他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疑惑上将军这是怎么了,怎么变得这么啰嗦了,不像个爷们。

王翦解释道,“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就是说,我如果不向秦王索要田宅留给子孙,秦王能放心让我带着60万人到楚国打仗?我就是要让秦王觉得我贪图功名利禄,没有什么野心和志向,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取得秦王的信任,如果多嘴的人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这仗就没法打了。

在伐楚过程中,王翦与楚军相持不下,王翦也不忘告知秦王自己要耗死楚军的想法,打消秦王政的疑虑。统一六国后,王翦更是急流勇退,回家赋闲颐养天年。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里,唯一得以善终的,其余三位结局都不好,原因无他,王翦懂军事,更懂政z。


李牧和王翦的不同境遇,也给后世的将领留下了经验和教训。伴君如伴虎,即使是名君,有时候也难免听信谗言,更何况是昏君。也无怪乎位高权重的李靖、李勣、郭子仪、徐达等盖世名将,纵有赫赫战功,一生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低调行事,不给多事之人以口实,时刻防备朝堂上发出的暗箭,有效地保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