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虽然从221年建立起就一直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弱国,无论是领土还是人口,又或者是经济都不能与魏国或者吴国相比,但是它从诞生起就是一个抱定“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政权。不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在诸葛亮时期,又或者到了后来的刘禅时期,北伐永远是蜀汉的政治正确,谁阻止北伐就会被大家一致批评。
但是可惜的是,蜀汉的北伐最终都以战略上的失败而告终。而这其中尤其以诸葛亮北伐失败最为悲情,虽然有着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故事,但最后却还是失败。蜀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才不足。实际上在人才上从刘备奠定蜀国根基时就是匮乏的,曹操那边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周瑜那边谋士有周瑜、鲁肃、陆逊等,将领虽然不如五虎将,但是却胜在量多。
而蜀国这里,谋士只有诸葛亮一人能够挑大梁,武将也寥寥无几。在五虎将去世后,更是人才凋零,没有人才的战争,真叫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难过诸葛亮最终北伐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这种人才匮乏的大局之下,诸葛亮还直接或间接处死了两员大将,让本来还有机会一统三国的蜀国彻底失去了机会!这2人是谁呢?
第一人就是魏延。魏延是蜀汉集团当中一个资历非常老的将军,在公元211年就开始跟随刘备征战了,到诸葛亮死的时候,魏延已经跟着蜀汉集团干了20多年了。同时这个人武力过人,智谋也闻名于当时。公元219年刘备准备回成都称汉中王,这时候需要有一员大将留守汉中,本来人人都以为刘备会选择张飞,可是刘备却选择了魏延。
大家都对此非常惊讶,连张飞自己也有些不服气,所以刘备就大会群臣,问魏延:“来,发表一下你的“获奖感言”。”魏延当着大家的面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就是说,曹操本人倾全国之力来打汉中,他有把握将曹操拒之门外;如果曹操的部将前来攻打,那他可以直接将其打败。
听了这话之后,大家都对魏延服气了。后来魏延果然没有食言,他镇守汉中期间曹魏并没有在汉中掀起大风大浪。由此可见,魏延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军,他甚至可以部分地用出“诸葛亮”的效果来。同时魏延还很有军事胆魄,他多次向诸葛亮建议学习韩信从子午谷直取长安,不过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同意。
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他屡立军功。曾多次打败魏军,《三国志》这样记载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可见他文韬过人,武略也在中上之等,算得上是一个简配版的“关羽”,如果后期蜀国能够任用魏延和他的才华,那么蜀国光复中原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但是最终诸葛亮死后对与魏延有仇恨的长史杨仪吩咐: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当然不愿意替仇人断后,杨仪就在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借故杀死了他,断了蜀汉的一员中兴大将。
而另外一位有可能替蜀汉光复中原的大将李严也被诸葛亮间接杀死。李严在《三国演义》当中没有怎么出场,但是这个人的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他跟诸葛亮一样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要知道刘备这个人的眼光是特别毒辣的,诸葛亮十分信任的马谡,刘备很早之前就评价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后面果然有街亭之败,因此刘备亲自选的李艳绝对不会差。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李严有什么特长,让刘备这样信任?首先李严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文臣,他参与了蜀国法律蓝本《蜀科》的制定,是制定《蜀科》的5个主要负责人之一。然后,李严同样拥有不错的统兵打仗能力,公元218年,马秦、高胜聚集数万人造反,李严带着5000人就平定了他们。后来李严又平定了越巂郡夷帅高定的叛乱。
由此可见,刘备重视李严不是没有道理的。李严就是另外一个诸葛亮式人物,能文能武,足以独当一面。不过后来诸葛亮给这位与自己同样地位的托孤大臣干了啥活呢?运粮草。并且还因为他运粮草不及时直接罢免了他所有的官职——这个是很过分了,因为实际上李严跟他的职位是一样的。最终李严郁郁而终。
如果李严不死,魏延不死,他们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一个在内镇守蜀国,一个北伐曹魏,未尝没有光复中原的可能性。即使他们当中只有一个活着,也有很大的可能北伐成功统一三国。但是他们两个都被诸葛亮有意或者无意的杀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还真有些“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