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句老话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人不担心自己挣得少,而担心大家分配不均,就怕别人比自己多。因此,在很多群体中,人们都倡导“平均主义”,为了不引起矛盾,不管大家干多干少,最后得到的必须一样多。这种现象,在学校里尤其突出。
比如在我曾经所在的学校里,每年都会有一个县级优秀教师的名额。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县级优秀教师要进行严格的评选,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成绩、业务能力等。但是在我们学校没那么麻烦,谁用到这个证谁要,如果有几个人同时用那就抓阄,拿不到的等下一年。
对此,大家都心照不宣,多年来大家也都没有因此伤过和气。显然,大家都能接受这种“平均主义”,即使一些年轻教师有点意见,但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不止这一方面,学校里大大小小各种活动、福利等,学校都要进行“平均主义”,对老师来说,都少不要紧,怕的就是“别人有我没有”。
很多老师都喜欢“平均主义”,但是有时候,“平均主义”也会令老师感到头疼不已,尤其是教学成绩优秀、业务能力出众的老师更是痛恨不已。如果按标准来评选,他们每次都会得奖,但是在“平均主义”下,他们只能让位予其他人。事实上,实行“平均主义”的学校在全国各个地方都会存在。
那么,“平均主义”到底好不好呢?在某些方面,“平均主义”确实有利于学校教师团结,不用争不用抢,每个人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不会多给你,但也绝对不会少。不过,“平均主义”对学校的危害却很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没区别,谁还会去拼命干呢?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出手了,老师们又爱又恨的“平均主义”要消失了!在近日教育部举行的2020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介绍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的时候明确提出:
中小学不搞平均主义,绩效工资、优秀教师评选等要向做出突出成绩的一线教师包括班主任倾斜,树立这样的导向。
这个通知就像“重磅炸弹”一样引起了教师们的激烈讨论,深受其害的人拍手叫好,占尽好处的人叫苦不迭。如果真的在学校里消除“平均主义”,很多人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什么事不干也能照样过得很滋润了!
在我看来,教育部的通知非常及时,学校里消除“平均主义”是非常有必要的,才能改变很多学校一片死气沉沉的现状!干得越多、干得越好的老师能够得到的越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发展,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升!你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