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开国将军许世友之墓,在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远离县城,静静地坐落在山洼里。

墓地所在的地方正好处于两座山相接的地方,中间低,两边高,就像一个马鞍子。好像在诉说着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墓包不高也不大,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样子,如果不是祭奠的人多,还是太多简朴了。

墓地前面绿草葱郁,视野开阔。不远处就是其母亲的坟茔,真正实现了将军生前献身革命,身后尽孝,伴母身侧的愿望。

但真正说起来,这个愿望的达成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

许世友一生极富传奇,少年学武,二十多岁参加革命,从士兵做起,多次参加敢死队,面对面用大刀和敌人肉搏。

因为作战勇猛,28岁就担任了红九军的副军长,革命前期,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守万源城,战术灵活机动,不拘一格,以少胜多,用三个团的兵力硬生生打垮了数量数倍于自己的敌人。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许世友几乎没有回过家,也极少有时间去看望自己在家乡的母亲,因为战争的特殊性,他也不可能把母亲带在身边孝敬,这是他一直引以为憾的事情。

他想着,将来不打仗了,一定回家好好地陪母亲,可是这个愿望依旧不得实现。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建国后,许世友又指挥了两场战役,一是参与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二是1978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再加上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际形势也不乐观,他难得有闲暇的时候。

可以说,许世友将军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唯独没有留时间给母亲尽孝。

而解放前,他的母亲却因为他参加革命而被反动派迫害,不得已东躲西藏,担惊受怕,没有过一天的安生日子。

因此,许世友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歉意。建国后的1952年,许世友回家探亲,猛一看母亲白发稀疏,身体佝偻。

他心碎不已,跪地不起,身为一个共和国的将军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生死境地没有哭过,这时却放声大哭,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1959年,许世友因出差顺道去探望母亲,发现已74岁的老人竟然还亲自上山坡去拾柴火,她力气不够了,打不下柴,只有去拾别人掉在路边的小块木柴,回家后还要去喂猪,看着老迈的母亲,他再一次流泪了。

这期间,许世友曾两次接母亲到身边奉养,每日母亲烧水洗脸洗脚,他都是亲力亲为。

母亲说:“你已经是国家的干部了,怎么能这样跪我一个农村老太太呢,让别人看见还会笑话你哩”。

许世友将军尽管也年过半百,却也还撒娇地说道:“我就是再大的将军,也是您儿子呀”!在母亲身边,他才觉得自己像个儿子了。

许世友伺母至孝,凡事无不亲力亲为,恭恭敬敬,可越是这样,母亲越是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叶落归根,年龄大了总是想家。

许世友只好又把母亲送回老家,为了能够照顾母亲的日常生活,他劝原本在部队工作的大儿子许光去回家乡工作,以便照料。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当母亲病重时,他却不能赶回去给老人见老人最后一面,让他觉得更加愧对母亲。许世友暗自下决心:自己百年之后,定要守着母亲,保护母亲。

这个事不止在心里想一想,而是付诸行动了的。许世友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他提到这样一件事:建国初期,中央在国家领导中间首先提倡实行火葬,结果是毛主席、周总理等开国领导人都签字了,许世友却没签,他说他要坚持土葬,死后要埋得离母亲近一些。

因为从小离家,没有好好陪母亲,因为自己长年不在她老人家身边,让她受了不少的苦,所以死了也一定要陪在她老人家身边。

对于这件事,毛主席以一位伟人的胸襟和眼界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仅没有批评,反而笑着答应了他。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但许世友将军还是有些不放心,到了晚年,许世友将军自知身体越来越弱,和母亲葬在一处的想法更加坚定,他觉得自己戎马倥偬,对革命有贡献,但是却有愧于母亲,因此,他常说:“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为母亲守坟。

1985年9月,许世友将军病重,中央要把他接到北京治病,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可能真的扛不过去了,就坚决不去北京治疗。此外他还有一点点自己的小心思,担心在北京病故了,就再也回不到母亲身边了,因此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无奈之下,中央决定在军区总医院组成一支医疗团队给他治疗。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将军逝世,享年81岁。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对于许世友将军生前要求土葬的请求,邓小平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处理原则特批八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考虑到正在全国推行火葬,为不造成影响,决定低调处理将军的后事。

这就开始了堪比一级战备的一次特殊护送将军灵柩回乡安葬的经过。

第一步:1985年10月26日,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开国上将王震受军委邓小平同志的委托专程,赴南京军区宣布许世友将军后事处理意见。不到十分钟的讲话中,王震将军连用了七个“特殊”来评价许世友将军的一生,中央同意土葬,后续工作秘密进行。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第二步:绝对保密,许世友将军的告别仪式和入殓仪式结束后,灵柩在华山饭店16号楼停放,安排专人警卫,任何人不得接近。

秘密指定护送许世友灵柩回乡的部队立刻集结,并且不得外出、不得请假、对外保密、行动时间保密、任何人不许离队、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这让很多许世友将军生前的好友,都无法得知确切的回乡时间。无法再送老战友一程,竟成了遗憾。

第三步,11月7日夜里零点,护送灵柩队伍出发。行程预计72小时。趁着夜色,四辆没有任何标志的车,悄悄地开出了南京军区大门向着将军的家乡驶去。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开头是一辆吉普指挥车,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面色凝重,坐在上面,不时地低头看一下手表。他是这次将军灵柩护送行动的总指挥人。

尽管范志伦心中充满了对老将军的不舍,但表现得依旧冷静沉着,不时地观察后面车辆的行进情况。

第二辆面包车上面乘坐的是将军遗孀田普同志和几位亲属代表,他们看上去平静了很多。

看着车窗外黑漆漆的天空,车厢里没有人说话,气氛也比较沉闷。后面跟着两辆解放牌卡车,没有任何标志和喷涂,也没有任何的装饰。

从外形上两辆卡车几乎是一模一样。都支着支架,用军用篷布罩得密不透风,其中一辆上停放着将军的灵柩,而另一辆车是备用,以防前车发生故障或其他意外时可以不耽误行程,也起到了迷惑的作用。从外表看,谁也不知道将军的遗体放在哪辆车上。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一切为了低调和保密,这几辆车作了严格规定,就是车上驾驶室里不摆遗像,车身上不挽白花或者黑纱,也不放花圈,不奏响哀乐。而且全程严禁鸣笛,所有的行程全部放在夜间进行,不得引起沿途百姓的注意。

11月8日清晨当车队到了安徽省六安市时,为了照顾将军的遗孀田普同志和家属的身体状况,行动总指挥范志伦同志下令在南京军区直属的某单位稍作休息,等到夜里出发。

深夜,在夜色的掩护下,车队上路继续出发。他们到达新县的时间要比原定的时间早一些,范志伦命令车队停在郊区,任何人全部在车上休息,严禁下车。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11月9日凌晨,护送灵柩车辆按计划准时到达将军的家乡,河南新县许家洼。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没有迎接的人。但将军在天之灵应该是不介意这些的,因为能够让他陪伴在母亲身边,他已心满意足了。

虽然新县的领导参加许世友的葬礼时曾表示,要在当地举办隆重的迎柩仪式,但治丧办公室谢绝了他们的这个建议。

并转达上级精神,护送灵柩的车队进入新县的时间会严格保密,不惊动当地领导和群众,所以新县方面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这件事的意见就是特事特办,下次决不会再有。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第四步,因为在此之前,治丧办公室就已经为许世友选好了陵址,并确定陵墓修建方案。

最初报上去的方案是,修建祭奠区,搭建纪念区,来展现许世友将军光辉的革命历程,但是方案后来却被推翻。上级的意见是:“许世友将军一生俭朴,大兴土木非他所愿,也不符合中央关于将军后事简办的原则,所以陵墓修建也应从简”。

军区随即派出一个工兵连前往当地开工建设,这与治丧事宜同步进行,当时时间紧,天气也差,施工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所有的官兵克服了这些困难,如期完成了陵墓的修建工程。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11月9日凌晨,将军的灵柩终于如期到达许家湾,早已守卫在坟墓那里的工程兵,趁着夜色迅速执行了这一特殊的任务,在作了一个简单的下葬仪式后,匆匆撤离。

将军的英魂终于长伴母亲身边,夙愿得偿。

当地的老百姓一夜安睡,只是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那田间多了一处新坟,香已残,酒半温,原来是将军已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31 字。

转载请注明: 护送许世友灵柩的车队,堪比一级战备,百姓次日才发现多了处新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