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的历程中,许许多多的能人志士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范雎、白起就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范雎,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军事谋略家。他上承商鞅、下接李斯,为秦昭襄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语);被秦昭襄王尊称为“叔父”,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白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是秦国乃至战国时期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白起曾击败韩、魏联军,攻陷楚国都城郢,重创赵国军队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他前后攻取七十多座城池,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一统大业。
可是在效力于秦国的过程中,同属秦昭襄王股肱之臣的名相与名将,彼此之间产生了矛盾,并导致了一代名将之花的悲惨结局。
一、范雎阻止了白起的灭赵行动。
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灭赵,立不世之功之际,苏代(苏秦之族弟)受赵孝成王之托,以重金开路,见到了秦国的权相范雎。
宾主寒暄过后,苏代就为范雎分析了他即将面临的困境。
苏代(右)在游说范雎(剧照)
苏代说,长平一战,赵国军力大损,确实难以再有效阻击秦军。现今,白起将军即将围攻邯郸。邯郸一破,赵国即亡。
那时,秦国就会威震诸侯,雄视天下。白起将军自然也就居功至伟,受到秦王的封赏。但是,这与您无关。
至今,白起将军已经为秦国打通了东向之路,平定了鄢、郢、汉中等地。如果再灭了赵国,他的功绩将会毫不逊色于周公、召公及吕望。
届时,白起将军的地位决不会在您之下。即使您不想甘居其下或与其平起平坐,恐怕也难以做到。
但是,您如果能让赵国割让土地,求和于秦国,那么,白起就不会再得灭赵大功。而您则可以有大功于秦国,进而巩固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
苏代的一番话引起了范雎的深思,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真的不错,真的令人陶醉。如果让别人居己之上,削减自己的权势,那会很不爽的。
于是,范雎奏告秦昭襄王,军队征战日久,已经疲惫不堪,需要休整。如果能让赵国割地求和,可既获取疆土,又休养军队。
范雎在劝谏秦王(剧照)
秦昭襄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范雎的建议。于是,在苏代的运作下,赵国答应割让给秦国六座城池,以熄战火。
二、白起回绝了秦王的出征诏令。
白起正欲挟长平之战的威势,破邯郸,灭赵国之时,接到了秦王的班师诏令。撤军回国后,白起知悉了其中的原委,对范雎大为不满。随之,彼此间的仇怨就产生了。
心怀不满的白起在大庭广众之下宣讲,赵国失败于长平之后,邯郸城中的百姓惊恐万分。那时,如果乘势而进,不过月余即可攻破邯郸。可惜,应侯范雎不知时势,主张班师,导致秦国失去了大好的机会!
秦王得知了这一情况后,既痛惜机会的失去,也埋怨白起既知邯郸旦夕可得,却没能及早上奏。
不久,追悔莫及的秦昭襄王,因赵国违约不割让城池,欲再派白起率军征伐赵国。
秦昭襄王(剧照)
但当时的白起正有病在身,行动不便,秦王就改派五大夫王陵挂帅出征。可是,王陵不但没能攻下邯郸,而且一再损兵折将。
当秦王得知白起病愈后,就诏令白起替代王陵攻打邯郸。白起没有听令而行,而是向秦王解释说,之前,长平之战令邯郸城中的军民震恐不宁,攻守失措,趁机攻打,可克期而下。
现今,赵国军民已经从悲愤难安中走了出来,坚定了抗击秦军的决心,而且又有老将廉颇在领军,因此,邯郸是很难攻取的。
再者,我国刚刚与赵国达成了和解,就予以攻打。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就可能因秦国失信而“合从”救赵。那时,我们怕更难以取胜!
秦王听不进白起的解释,执意命他率军伐赵,但白起“固辞”不从。
范雎在劝告白起(剧照)
无奈之下,秦王就让范雎去劝说白起。白起因范雎影响了自己建功立业,自然不会听他的劝说,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
三、白起收到了秦王的自裁诏令。
范雎劝告白起失败后,随即奏告秦王,白起有没有病不好说,但他“不肯为将,其志已坚。”
秦王听后,龙颜不悦。无奈之下,就增派兵将,同时命长平之战初期的统帅王龁替代王陵。结果,王龁也没能完成秦昭襄王的心愿,攻占邯郸。
王龁(剧照)
白起得知后,跟自己的门客说,我早就跟大王说过,邯郸是不易攻取的,果然如此吧!
当范雎听到了白起的言论后,就告知了秦王,并竭力建议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以有病为由断然拒绝。
白起的一再拒绝,惹怒了秦昭襄王。于是,秦昭襄王削去了白起的爵位,将其贬为“士伍”,驱离咸阳,迁到阴密。
随之,白起就在“狡兔死,走狗烹”的叹息声中,凄凄惶惶地离开了咸阳。
白起被贬黜后,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心中不服,而且口出怨言。如果他投奔了别的国家,那将会不利于秦国。
本就忌恨白起的秦王闻听范雎如此说,立即赏给了白起一把利剑,令其自裁!
当停住在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的白起面对秦王送来的利剑时,不由仰天高呼,我怎么沦落到如此境地!
陡然间,白起的脑海中出现了血雨腥风的疆场,想起了为自己所杀的那些将士们,尤其是被自己“坑杀”的四十万赵军……
名将之花凋落(剧照)
于是,一道寒光闪过之后,一代名将慢慢地依附在了他曾为之奋战的热土之上!这一幕,永远地定格在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