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户口簿有多详细?脸上的痦子也要写
我们说起唐朝,都爱说大唐盛世。
比如最熟悉的就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盛世之下,人口也逐渐增多。那么在唐朝是如何管理人口户籍的呢?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唐朝怎么统计人口?
唐朝十分重视人口户籍的管理,制定了《户婚律》、《户令》等有关户口管理的法规。
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有敕文明确规定:“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三月三十日内讫。”
在唐代,户籍每三年编一次,每造一次都一式三份,然后交给县以上各级政府保管。
为了保证数据真实,武德六年规定了户籍档案的销毁制度:“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一次称一比,造籍每三年一次,所以,州县可以保管十五年,尚书省保管二十七年,过期需要销毁。
你可能不太相信,这些户籍档案,全部是手抄的,想想都觉得手酸~
户口簿上都写啥?
唐朝的户口簿很奢华,在唐朝,文书档案用纸制度十分严格,不同的文书档案的纸质不同,比如翰林学士起草的文书用的是白麻纸,中书舍人起草的诏令文书用的是黄纸,而造户籍,用的就是质量最好、等级最高的黄纸。
这么奢华的户口簿上都写些什么呢?在唐代,户籍要登记户主以及与户主关系,除了姓名、年龄、性别之外,还要记录身份、户等、是否课户,以及当户已受田数、永业田数、应受田数、未受田数等信息,可谓十分详尽。
在敦煌户籍档案文书《唐天宝三载敦煌郡县神沙乡宏远里籍》中记载:“户主张奴奴载陆拾叁岁,老男,下下户,不课户……合应受田捌拾贰亩,贰拾贰亩已受,廿亩永业,二亩居住园宅,六十亩未受。”
这里要向大家解释下,在唐代施行均田制,所以,国家规定了人口按年龄的分组,武德七年三月指令:0—4岁为“黄”,4—18岁为“小”,18—21岁为“中”,21—60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所以,这个户籍中户主张奴奴63岁,是老男。
在唐代,课户是指应负担租税徭役的一般平民百姓,不课户则有多种:如皇族、皇亲、仕流内九品以上官本身、贵族、全部女口、男子中的非丁男、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身有废疾、笃疾者、部曲、客女、奴婢等。至于这个张奴奴属于哪一类,就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遐思吧。
统计户籍要记录你的样貌
说到唐朝的户籍,就不得不说手实和计帐。手实、计帐和户籍的关系是经过团貌编成手实,依据手实造成计帐,再以手实和计帐为基础,编制户籍。所以,可以说手实和计帐是户籍的底稿。
这里边最有趣的就是“团貌”,是一种在编写手实之前的实地调查。通过“团貌”,记录下被调查者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在敦煌出土的唐代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科教授觉得,这简直就是人体3D扫描呀。
生活在唐代,没有照片,自己脸上有“黑子”还要被人记录下来,这样看来,带滤镜的相机才是最贴心的。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百家讲坛
《隋唐风云》
播出时间:6月14日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