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周瑜死前预言:不除此人,东吴必危!孙权不听,十年之后果真应验

由 公羊易绿 发布于 经典

周瑜这个人物,在三国中似乎属于衬托型的:周瑜和诸葛亮,衬托出后者的大气和''多智近妖'';周瑜和鲁肃,则衬托出后者对于割据生存的格局……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完全可以说是两个人!赤壁之战的功劳,其实当属周瑜;而周瑜和鲁肃对刘备集团的态度,体现出的并非是两人的格局,而是周瑜对未来的探测能力。而且,由于周瑜针对刘备所作出的神预言未被孙权采纳,东吴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

赤壁之战实为周瑜之功
根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前最重要的环节并非是所谓的草船借箭,而是黄盖诈降和火烧赤壁,而这两个计谋都是周瑜一手谋划并亲自动手实施的,根本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即便是著名的“借东风”,也是周瑜对战区气候的了解。
而且在火烧赤壁这件事上,具体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杜撰的''草船借箭''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借着对江面风向的了解,保证让黄盖的船能顺利冲向曹军战船,是为“天时”;
对面的曹军不习水战,曹操陆战狡猾,水战毫无经验;而东吴以长江为天险,大军顺长江而布防,早已熟知江面一草一木,是为“地利”;
派出的战船,船内装满易燃的干柴,船里浇油,船外裹布,船上还插着旌旗。很明显,此为绝对的“自杀式”攻击。猛将黄盖及其部下甘愿请战,在如此敌我悬殊的情况下还愿意进行诈降而非投降,是为“人和”。

同时,当黄盖的战帆扬起之时,曹军见大战在即而敌军重要将领来降,怎能不叫人欣喜,因而曹操的军队看见''投降''的船队,不少士兵都纷纷来到船边一同观看这一''重要转折时刻''。
于是这些易燃战船一路毫无阻拦,直到距离曹操的联营只有二里地时,同时''自燃'',火势加风势,黑烟烈火间,让曹操军队死伤无数,终是惨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瑜的谋略过人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过度修饰''。
东吴看穿刘备第一人
在这,问题来了,周瑜既是如此眼光独到、思维敏捷,为何会神预言并差点让东吴亡国呢?
周瑜怎么会没看出刘备的野心和他的种种潜在优势,正因如此周瑜才会作出''此人不死,东吴必亡''的神预言,但再神的预言也需要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改变。
早在刘备要来''借荆州''时,周瑜就曾建议孙权要软禁甚至是直接除掉刘备,可谓是东吴看穿刘备第一人。毕竟刘备不是什么善茬,这一事实曹操已经深有体会,天下也是有目共睹。除此之外,周瑜也明晰刘备种种看似''认怂''举动背后的野心。
但是无论怎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天下大势讲到刘备为人,周瑜的一番论证与结论终究还是没有被孙权采纳。

而明知刘备必会成为危害东吴的大患,周瑜又怎么会在劝谏上草率放弃?结果这一谏,就是谏到去世。《三国志·鲁肃传》上,详尽地记载了周瑜写给孙权的遗言:
“方今曹公在此,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翻译过来,即是:“如今曹操在北方,战争绝对是避无可避,但是不管蛰伏在我们旁边的刘备就像是养虎为患……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我便死得其所了。”
公元210年,周瑜英年早逝,但这样''诚挚''的建议因为鲁肃的“联刘抗曹”和孙权本人的私心,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而刘备顺利地从孙权手中借走了荆州南郡,还在此''发家致富奔小康'',从南郡向西川进发,并夺得广阔的益州。

一番骚操作下来,不仅孙权想要让刘备先行抵御曹操这一小算盘被砸的稀烂,刘备还占尽川蜀,彻底摆脱孙权并逐渐开始叫板。
刘备不死,东吴必危

公元222年,周瑜的神预言开始应验。这一年,刘备正式与孙权撕破脸,并发动夷陵之战,兵势强劲,决意要取东吴。此时,到底是刘备真要为兄弟报仇,还是要借失去兄弟之痛攻取东吴,这个二选一的问题实在让人难以揣摩。
但无可否认的是,此时的东吴才真可谓是''危急存亡之秋'',因为刘备的军队不仅压境,还已经过了东吴国境两百多公里!更何况,此时的东吴几乎无帅可用!
幸好,江南此时人才未尽,关键时刻站出来个陆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然而,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虽然取得了胜利,守住了荆州,但国力也是深受战争打击。

从周瑜去世到刘备正式亮出利爪、发动战争,东吴险些亡国,不过十二年。周瑜看人之准、预言之神令人叹服,而孙权也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