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郭松龄反奉绝对是出于个人私利没有得到满足,是和杨雨霆个人恩怨的总爆发。而不向他自己的说的那么高大上,想想也是,凡是造反的人,谁不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郭松龄造反也可以看出奉军内部分裂严重,绝非铁板一块。实际上就是奉军内部士官派和军校派利益争夺的一次武装冲突。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地地道道的沈阳人,自称是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估计也是瞎认祖宗),奉系将领之一。由于郭松龄身材高大,爱穿粗布军装,样子像白俄兵,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他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军官,可以说,如果不是出于儿子的举荐,张作霖也不能提拔他,更不会把自己的大儿子张学良托付给郭松龄照顾,郭松龄和张学良合作的不错,郭松龄的前程寄托于张学良的身上,他比张学良大18岁,如果依发展下去,郭松龄应该有个不错的前程,但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之外,这大概也是张家父子识人不明。
郭松龄出身不高,职业军官出身。在关内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思想上还是比较进步的。在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后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后投奔和追随孙中山左右。在孙中山失败以后,被迫返回东北担任军校教官,在此期间结识在讲武堂学习的张学良。经张学良的推荐,郭松龄被张作霖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1921年,张作霖又委任38岁的郭松龄为第八旅旅长。可以说,如果不是张学良,郭松龄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正式由于张学良看中了郭松龄的才干,这才有了郭松龄的发达。那郭松龄为何要造反呢。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郭松龄不反,熬到张学良上位,郭松龄就是张学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他所记恨的杨雨霆也一定死无葬身之地。可惜的是,历史永远无法假设。郭松龄造反的主要原因就是和以杨雨霆为首的亲日派不和,郭松龄对于日本士官派把持东三省军政两届十分不满和嫉妒。但从张学良那里看,张学良更重用非士官派出身的奉军将领,郭松龄就是代表。张学良行伍生涯一开始,郭松龄与张学良绑在一起的。训练是郭松龄负责,提拔军官是郭松龄负责,指挥打仗更是郭松龄负责。奉军都知道,张学良就是郭松龄,郭松龄就是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就认为他和杨雨霆的政治分歧他肯定会赢。
张作霖的东北军内部有“士官派”,军官大多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为杨宇霆、姜登选等。还有一派称为“讲武派”,汇集了东北讲武学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其背后实际支持者为张学良。两派主要矛盾在于对日关系上,士官派亲日,讲武派不亲日(不能说反日),长期积累之下,发展成朋党之争、意气之争。自然是水火不容。杨宇霆本人无代兵之能,但颇有人望,奉军内部的资格和能力都远远高于郭松龄。郭松龄对此十分嫉妒和不满,原本以为会支持自己,但张学良对此敷衍了事。还有就是对待东北军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上,郭松龄主张奉军闭关自守,安心发展,而张作霖、杨宇霆等人则是要一统天下。这也是后来郭松龄造反的一个主因,但问题是,不能因为你个人主张与上司不一致而造反。
郭松龄绝非良善之辈,与杨宇霆的分歧完全是权力之争,属于争权夺利。遗憾的是,他郭松龄失败了,所以才在1925年,郭松龄联络西北军军阀冯玉祥共同反奉,他的反奉,完全是出于私利,绝非公益、郭松龄实际上看不起张作霖,也看不起精明的杨宇霆(应该是嫉妒他受重用),对张学良也是颇有微词。就从他联络冯玉祥这个人,就知道必败无疑。在同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害了姜登选,这件事情郭松龄做得太过分,只因姜登选不同意反奉,居然将其活埋。可见也是军阀做派,其实完全可以将其释放或软禁。郭松龄公开发表反奉宣言。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开始打的很顺,但由于日本人介入而失败,后路又被吴俊升切断,郭松龄一败涂地。郭松龄与夫人化装逃跑,后在新民县奉军逮捕。25日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枪杀,张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郭松龄时年42岁。郭松龄的失败在于三点,一是李景林、冯玉祥先后背盟倒戈。二是蔑没有笼络住基层军官。也没有高级奉军高级将领跟随。第三没有联系日本人、也没有想到日本人会攻击他。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郭松龄是个认不清局势的白痴。
就郭松龄个人而言,他和张作霖以及其他军阀一样,是一个纵兵抢掠的,没有政治头脑的军阀,郭松龄的造反倒戈第二个原因是,即有他个人野心的没有得到满足的因素,以及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分赃不均的原因。跋扈的性格导致他最终起兵造反。但问题是,他根本没有自己的部队,都是张家父子的,最初也许还可以,但时间一长就完了,再就是郭松龄活埋姜登选让所有的奉军将领人人自危。导致郭松龄孤立无援。失败就是必然的。
但郭松龄造反的后果很严重,郭松龄反削弱了奉系的实力,激化和将奉军的矛盾扩大化,表面化,而后的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都与奉系实力衰弱有关,乃至于后来的“杨常事件”与此也有关联。后来在“九一八”事变50周年的时候,张学良说:“如果那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个说法显然是想当然。郭松龄肯定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只能说,郭松龄反奉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