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盛极一时的海洋帝国“迦太基”为何失败?

由 谷太枝 发布于 经典

西方历史上有一些重大的决定性较量, 其结局决定了西方文明的方向。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就是这样的一场较量。罗马人的胜利使之成为"世界性政治力量",从此之后西方将由雅利安人而非闪族主宰, 其未来面貌将主要由希腊罗马文化而非闪族文化塑造。

但是在这场战争之中,在经济和军事实力诸方面都很难和迦太基相匹敌的罗马,最终却选择迦太基挑战并最终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本文便从政治制度、文化心理、战略战术等方面出发略谈其中之原因。


迦太基的钱币

在布匿战争爆发之前,罗马已经控制了波河以北的意大利所有领土,成为整个意大利的霸主。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罗马已经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邦发展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大霸主。于此同时,在社会阶级方面,伴随着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结束,平民的权力得到了扩大,罗马设立了平民保民官,废除了债务奴隶,罗马的公职也开始逐步向平民开放,这些都缓和了罗马的阶级矛盾,优化了罗马的权力结构,使得罗马的凝聚力不断上升。另外,大量新的领土并入罗马,使罗马的土地和人口大大增加,伴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胜利,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也流入罗马,罗马的奴隶制到此时开始进入极盛时期。


布匿战争图

与之相对应的迦太基,是迦太基人建立的一个商业据点。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盛的城市,成为迦太基人所有据点中最为繁荣强大的一个,几乎超过了迦太基人在亚洲的所有据点。在此之后,迦太基人经过长期的战争,成功地将希腊人阻挡在的黎波里沙漠东地区,政治地位获得极大提升,之后通过征服利比亚和争夺西西里岛,到布匿战争爆发前,迦太基已经控制了整个利比亚以及腓尼基人控制的其他非洲殖民地,他们的势力范围深入现在的突尼斯腹地,并据有西班牙南部、西西里西部和北部、撒下岛、科西嘉岛等地区并垄断了整个西地中海的海上贸易,从而成为成为地中海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而布匿战争的爆发就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展开,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布匿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作为膨胀到相当程度的地中海地区的两大强权,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必然会以其中一方的彻底倒下为结局。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此爆发,而导火索则是著名的"墨西拿事件":公元前288年,一群叙拉古雇佣兵在玛尔美提的率领下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自称"战神之子"并脱离叙拉古独立。他们杀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为妻,以这个城市为基地,骚扰附近的乡村和城市,包括母邦叙拉古。前264年,叙拉古的希落二世(希罗二世)即位后,决定清除这批盗匪,出军围攻墨西拿。 玛尔美提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救。

一开始,罗马并不想帮助他们。一方面因为玛尔美提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罗马刚刚清洗了此一类的雇佣兵。迦太基却立刻同意,很快派军队来到墨西拿,逼迫叙拉古军队后撤。罗马元老院不能容忍来自南方且之隔一小小海峡的巨大威胁参战,于是罗马和玛尔美提联盟,派将领西庇阿并授权其率军到西西里岛,尝试让叙拉古投靠到罗马这边。这是罗马军队第一次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活动。三方联盟稳定之后,罗马和迦太基继续战争,争夺西西里岛。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23年,以罗马的最后胜利为结果,迦太基人被迫离开西西里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向罗马支付3200塔兰特的赔偿金,罗马人就此获得了除希罗外的整个西西里岛。

而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开始向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公元前218年,罗马警告迦太基将军汉尼拔不可穿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此警告,继续领军向东北进军。罗马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拒绝之后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的一场战争,作战16年,其中罗马人先败而后胜,迦太基战败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

在两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人为了继续其的扩张和遏制迦太基的复兴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进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持续到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瘟疫横行。在"非洲征服者"小西庇阿领导下,罗马血洗迦太基,迦太基市民经过六天六夜的浴血奋战后投降,二十五万公民仅约五万人幸存并被卖为奴隶,迦太基被西庇阿奉命摧毁,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罗马在此后建立阿非利加行省,从此迦太基便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上。

(一)政治制度的优势

可以说,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是罗马能够战胜迦太基最为重要的原因。与迦太基相对比,罗马特有的元老院制度、兵役制度和同盟者制度是其能够战胜迦太基的三个重要制度支撑。

先来看罗马的元老院制度,相对于迦太基的元老院制度,罗马的元老院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权力集中程度和行政效率。到布匿战争爆发前,罗马元老院已经成为罗马最高权为的实际掌控者,罗马国家生活中所有的重大事项都需要经他们办理,据记载,"罗马在公元前268到公元前167年间,有很多次战争,但李维记载的仅有四次是人民大会投票决定的"。

从中可以看出元老院在罗马的权力专制和集中的权威。罗马是一个农业国家,其不具备强大的商业能力和丰富的商贸活动,所以罗马的元老院贵族都是土地贵族,他们之间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在作出决策时不会有根本性的分歧,其决议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这就决定了罗马元老院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在布匿战争期间,元老院能够快速统一意见,不为民意所左右,及时采取重要且明智的决定,可以说与其高度集中的元老院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布匿战争期间,元老院不顾反对支持费边的拖延政策,后来又坚持任用西庇阿,在人民疲于战争时听从西庇阿的建议继续进攻,这些行为虽然都违反了当时的 民意,但是对布匿战争最后的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


罗马元老院

反观迦太基,国家由富商和大庄园主组成的贵族寡头统治,其政体形式和罗马的元老院制度很相似,政治权力的核心也是元老院。但是其决策层人员来自两个不同的经济集团,双方的切身利益存在巨大的差异。大庄园主所代表的大土地所有者,主张全力扩张非洲的领土;富商代表的商业集团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维护和扩大迦太基的海外商业利益,双方的矛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种矛盾也带到了战争中,导致其决策集团在作出决策时,犹豫不决,甚至相互撃肘,导致贻误了战机。在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多次丧失战争的先机,可以说都是因为其决策系统的低效造成的。对比罗马,可以看出,决策系统的差距使得两方在战争初期便产生了差距。

再来说当时罗马另外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同盟者制度,同盟者制度的产生是因为罗马人认为其不具备实力管理广大的疆域,因此罗马人将被他们击败的城市分为不同等级,签订条件不同的条约,这些同盟者对罗马负担不同程度的义务,这种义务主要是指为罗马提供资金和兵员,以及在罗马对外作战的时候作为同盟军队一起出战。罗马实行的这一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罗马从同盟者手中获得兵员和资金,为他们提供保护,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也通过这些同盟者保证对整个意大利的有效控制。在与同盟者的相处中,罗马表现得相当守信。大多数同盟者都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忠实伙伴,与罗马并肩作战,非常忠诚。即使在坎尼会战后,意大利中部和南部仍有许多忠于罗马的同盟者城市。

而反观迦太基,迦太基人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地区也实行有差别的统治政策。但是迦太基对这些地区进行着严重的剥削,尤其是对其非洲领土的属地。迦太基武力征服利比亚后,没收了其土地,所有的利比亚自由农成为了迦太基的佃户,他们需要把所有土地产出的四分之一上缴迦太基。并且需要接受迦太基的征兵令,编成迦太基的本王军队。即使是整个非洲最古老的腓尼基商业据点乌提卡也要接受迦太基的霸权。这些地长期以来受迦太基的压迫剥削,心怀不满。对迦太基自然没有坚定的忠诚,甚至还会武装反抗迦太基的统治。对比迦太基和罗马战争战争中的后方就可以看出,罗马有着稳定的后方,能够发挥出超额的战争潜力,而迦太基则不具备。

相较于迦太基,罗马还有着更为先进的兵役制度,罗马实行的是公民兵制,有着完善的兵役制度的支撑,同时这些公民兵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荣誉的追求作为精神动力,并且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在一起,在战争中便有着无比的忠诚和极高的战斗信念。反观迦太基,其陆军兵员的主体是雇佣兵,他们雇佣各地的强力兵种组成自己的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固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是他们的招募和训练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一旦遭受损失,很难补充。同时,他们作战只是一份收取报酬的工作,他们无所谓荣誉,更谈不上对迦太基的热爱,一旦报酬出现问题,他们完全有可能倒戈相向,公元前240年的雇佣兵暴动便是最好的例证。在这样的制度下,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优劣便清楚可见了。

(二)文化心理的优势

罗马是一个以土地为生存资料的农业国家,罗马文明也建立在农耕的基础么上,属于农耕文明。从公元前519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罗马人怀着渴求土地的强烈欲望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5世纪末,罗马领土面积只有948平方公里,而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罗马用于耕种的止地就至少达到9000平方公里,被充公、出售、出租的土地几乎不低于10000平方公里。正是这种对土地的强烈渴望及政府迦太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共同构成了罗马人对外扩张的强大动力,并且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罗马人战胜了无数困难取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4年罗马共和国地图

而与罗马不同,迦太基以商业立国,迦太基城本身也是有一个商业据点发展而来,这就决定了土地对于迦太基人而言远远没有对于罗马人而言那么至关重要,相应的,迦太基人对土地的渴望就没有罗马人那么强烈。罗马人不仅对土地的扩张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对自身土地也有一种寸土必争的精神。据相关学者统计,在罗马自建城以来直到布匿战争的历史中,罗马并不是没有打过败仗,但是在失败后签订的合约中,罗马从来没有割让过一寸土地。

(三)战略战术的正确采用

以上所谈的皆是在这场战争中两方战争背后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战争中,形势瞬息万变,正确的战略战术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败,而在此方面,罗马则采取了恰当的战略战术,不断反败为胜。

在整个布匿战争中,罗马采用的战略可归结为中央牵制,外线突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西西里,在整个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军队除了在战争开始的时候通过突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外,双方在西西里的战局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面对此种情况,罗马在保持西西里岛军事压力的同时,将目光转到了海上。罗马在公元前269年的迈莱海战中利用"乌鸦"装置带来的便利击败了迦太基海军,随后制定了从海路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计划并实施。虽然这次的战略没有最终成功,但是,这一战略成功地将盘踞在西西里附近的迦太基海军调离开来,一方面使得西西里岛上的沿海城市获得的迦太基来自海上的支援减少,缓解了岛上罗马军团的压力另一方面将迦太基海军带离陆上基地,迫使其与罗马海军在海上决战。公元前256年,罗马海军在埃克诺姆海战中击败迦太基海军,大大削弱了迦太基海军的力量;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又在乌提卡海战中再次击败迦太基海军,迫使迦太基签订了和平协议。罗马在外线作战的胜利一点点摧毁了西西里岛上迦太基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使得西西里岛上的迦太基军队"不败而败"。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认识到自己无法在意大利快速击败汉尼拔,故在通过进一步征兵获得了新的军团的情况下,同时对意大利实施了战略防守和对汉尼拔最主要的基地,也是外围包围圈上最重要的环节一一西班牙实施了战略进攻。坎尼会战前,罗马任命费边为独裁官,费边采用拖延战略,在避免正面决战的同时消耗没尼拔的有生力量,坎尼会战后罗马沿用这种策略,将汉尼拔困在意大利。总体上来讲,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采取的战略仍然是中央牵制,外线突破。他们在战争的主战场牵制住迦太基的主力汉尼拔,在意大利以外的西班牙、希腊和非洲战场采取进攻态势,完成对迦太基和汉巧拔的反包围,从而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综上所述,布匿战争中罗马的胜利是罗马在文化、制度、策略的胜利,其中政治制度上的胜利尤为重要,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前两次布匿战争中,双方的实力势均力敌,持久战不可避免。

正是罗马人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罗马人的愿意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变革精神使罗马在严峻的形势中坚持下来并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