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又冰又硬,为什么古人还喜欢睡?一特殊作用,别的枕头都没有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记得小时候,外公家有一件“传家宝”——瓷枕。每逢炎夏到来,外公便会在中午躺在瓷枕上小憩一会。后来,瓷枕被堂哥拿去向小贩换了糖块,被外公狠揍了一顿。当时年纪小,尚不知这瓷枕是文物。今天想来,堂兄用瓷枕换酸三色的行为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瓷器,素来是最具特色的中华瑰宝。在我国已发掘的墓葬中,经常会出土各式各样的瓷器,瓷枕便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瓷枕上往往绘有生动的画面,亦或是名人大家的诗句。早在隋朝瓷枕便已出现,不过,在考古发现中,出土得最多的还是唐宋瓷枕。
有一个问题,笔者一直不解。
现存的瓷枕远没有普通的枕头大,把脑袋放在上面,基本已不剩太多空间。因为材质问题,瓷枕又硬又冷,即便是夏天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小憩还好,从没见人能在瓷枕上睡一夜。说句实在话,想要体会瓷枕的感觉,只需躺在马路边的枕石上。
那么,既是如此,古人为何会费尽周章做这样一件东西呢,直接找一块方石打磨一番,不是有同样的效果吗?
在听完文物鉴赏家马未都先生的一番论述后,笔者总算恍然大悟。
原来这瓷枕,起初并不是给活人用的!
试想有几人睡觉不翻身?如果躺在小小的瓷枕上,还怎么扭头呢?所以,瓷枕在发明之初,就是给长眠的逝者准备的。故去的人已丧失身体机能,自然不会在长眠之中翻身,所以,为其准备的瓷枕才会如此窄小。这种说法无疑相当惊悚,但却是符合实际的。
并且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这些格言与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
当然,大伙也没必要仅凭这段论述,就把瓷枕当成晦气的东西。它设计的初衷的确是给死者垫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瓷枕亦可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自唐朝开始,就已有工匠设计出了供活人使用的瓷枕,相较于地宫里的冥器,这种瓷枕更加舒适。到了两宋时期,瓷枕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具了。因为它的材质特殊,还可以在里面灌满水,保持表面凉爽。
在我国五千年封建史上,宋代无疑是经济、文化的巅峰期。若问哪个朝代的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无疑是宋朝。即便有靖康之祸、崖山战役等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是,在和平时期,宋朝百姓的生活远比其他朝代舒适。
宋人物质生活丰富,精神追求自不甘落后,于是,烧瓷技术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我国瓷器史始于唐朝时期,在宋朝发扬光大。两宋时期,总共有六大瓷器派别,这六大派各显其能,为宋人供应了精美的瓷制品。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瓷枕,就是由磁州窑系出产的瓷枕了。宋人喜书画,因此大多瓷器上都绘制了颇具时代气息的图样。相比隋唐时期被用做冥器的瓷枕,宋代的瓷枕不论从造型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要考究的多。
不但老百姓喜欢瓷枕,医馆里的大夫也会准备瓷枕。在为病人诊脉时,病人将手腕搭在瓷枕上,大夫为其诊脉,这种场景在当时相当多见。只不过,宋代瓷枕大多应用于民间,鲜有达官显贵青睐这种硬枕。
所以,瓷枕在宋朝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高雅艺术,而是接地气的小家具。
那么,为什么宋代的贵族不青睐瓷枕呢?单单是嫌弃它又冷又硬吗?人都是皮包肉包骨,达官显贵觉得瓷枕硌脑袋,难不成老百姓反会觉得舒服?
显然不是这样的。
就算羽绒枕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不值得投资的床上用品,但是,做两个荞麦枕头又不算大开销,所以,“柔软的枕头”不算稀罕货。显然,宋代的达官显贵没有意识到瓷枕的特别之处。
在宋代可没有空调风扇一类的电器,达官显贵家中夏天尚有冰窖储存冰块用于降温,但老百姓可没有这种条件。夏日炎炎,经过半天暴晒的气温就像蒸笼一样,老百姓想睡个午觉,唯有用瓷枕驱散炎热。
既然是午睡,就不能沉沉睡去,来个八小时充足睡眠,否则势必会耽误下午的工作。因此,瓷枕还起到了闹钟的作用。老百姓从浅睡眠进入到无意识睡眠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翻身,这时便会因为跌落瓷枕而惊醒。
达官显贵无需为生计奔波,大可睡到自然醒。可为生计而操劳的老百姓,在睡午觉时却需要这样一种枕头,谨防误事。
参考资料:
【《宋代瓷枕》、《中国瓷枕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