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唐蕃会盟碑》
文成公主跟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成两国之好的事迹流传至今,如今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布达拉宫依旧屹立在拉萨,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宫殿任岁月流淌,静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但大唐跟吐蕃当时真的关系就那么好吗?并不是,甚至可以说吐蕃跟大唐一度是彼此眼中的心腹大患。
我们都知道唐朝由盛转衰乃是因为安史之乱,很多人却不知道真正引发安史之乱的乃是因为天宝年间发生在唐朝与南诏之间的两次天宝之战,使得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兵力大大受损,将士们"弃之死地,只轮不返"。而天宝之战背后的推手正是吐蕃,南诏不过是在吐蕃与大唐之间夹缝生存来回倒戈罢了。
吐蕃政权的实际建立者是松赞干布,但论起吐蕃国史的话,建立者乃是其父,自终,一共有200多年的历史(公元618年—842年),但奇怪的是,吐蕃建立了多少年,基本上就跟大唐打了多少年。
虽然松赞干布期间大唐跟吐蕃关系很不错,但是到了他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后,便开始出兵攻打大唐所支持的吐谷浑,从此边境时有摩擦,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更是趁水摸鱼,占领了大片大唐土地。
后来如今甘肃敦煌(古为沙洲)地区出了个叫做张议潮的人物,发动反攻号角,夺回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吐蕃从此国力削弱,再加上内部纷争,终于走向了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当时在唐朝中前期时国力鼎盛,还跟吐蕃有良好的交情,反观另外一个跟吐蕃接壤的印度,当时比较弱小,吐蕃却不去打更加好打的印度,反而非要跟大唐硬抗200多年?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问题。印度当时虽然弱小,但同时也代表着贫穷,跟吐蕃接壤的那些地方可以说非常穷,打了也没用,只会白白耗费兵力,大唐则不然,大唐的富庶是当时举世皆知的。
其次是因为地形问题。别看吐蕃虽然分别跟大唐还有印度都接壤,但吐蕃打大唐只用从高原往下打,自上而下进攻,没有什么地形阻拦;而吐蕃跟印度之间可是有着珠穆朗玛峰等连绵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很难越过。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文化隔阂。当时大唐跟吐蕃已经有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吐蕃也知道大唐的生产力也好,文化也好,都是更为先进的,吐蕃能够利用其发展壮大自身;印度则是另一种文化形态,同时印度本身的语言非常多,至今都有2000多种语言,交流不便也是吐蕃不选择印度的一个原因。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吐蕃一开始并非直接选择对大唐出兵,而是选择吐谷浑;吐蕃跟吐谷浑是本来就有摩擦,但当时吐谷浑是大唐"罩"着的,再加上对于洱海地区的南诏的控制权的争夺,一来二去就打出了脾气,于是就此针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