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英雄传奇——“血沃幽燕小白龙”

由 公羊淑军 发布于 经典

1941年,白乙化长眠于密云石城降蓬山。如今,人们在山下的河北村南山修建纪念地(含白乙化纪念馆和纪念碑),白河从英雄身旁流过,汇入密云水库。

白河在燕山山脉中蜿蜒东行,绕过降蓬山,汇入密云水库。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水库边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山上,白乙化纪念馆和纪念碑就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

每年清明节,李宝英都与亲友一起来祭奠白乙化烈士。

清明时节,白乙化的外孙李宝英、李宝财兄弟俩及亲友从老家辽阳赶来为姥爷扫墓,回想起从未谋面的姥爷,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都激动不已。白乙化,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1941年在密云降蓬山指挥围歼进犯我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日军时,不幸壮烈牺牲。他不满30年的生命中,有一半时间投身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曾留下“小白龙”的美誉。

李宝英(右)与李宝财兄弟俩在从未谋面的姥爷白乙化烈士雕像前久久伫立。

刚懂事的时候,李宝英就知道了自己和白乙化这个名字的关系,但直到上中学后,偶然在一份《辽阳日报》上看到白乙化的英雄事迹,才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姥爷是多么的了不起。他急切地把报纸带回家读给姥姥听。很快,姥姥就忍不住泪水,直到他再也读不下去了,和姥姥抱头痛哭……在那之前,连姥姥也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面“做大事”牺牲了。姥姥眼里的白乙化,是个有知识的好人,家务活样样精通,还能织毛衣。在旧社会,男人干家务活是要被嘲笑的,可白乙化只要在家,总抢着干。

幽幽燕山,滚滚白河,李宝英、李宝财兄弟俩在降蓬山追忆先烈。白乙化在此指挥十团围歼进犯日军时不幸中弹牺牲,离开我们80年了。

17岁时白乙化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接受正规军事教育,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启蒙。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惨遭屠戮。三年后,在如此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正在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学习,刚刚19岁的白乙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征程。

白乙化用过的手枪。文能双手写梅花篆字,武能双手打枪,白乙化21岁率领“东北青年抗日义勇救国军”威震辽西,把这支三千多人的队伍牢牢掌握在党的领导下。

“九一八”事变后,白乙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学业回到家乡辽阳,以小学国文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准备,白乙化团结了一批有志青年组成“东北青年抗日义勇救国军”奔赴沙场。在与身怀六甲的妻子告别时,他说:“我等不得看一下咱们的小宝宝了,但愿生个男孩,那样咱们中国就又多了一个兵!”谁想到,这就是夫妻永别的一刻。

1936年夏,数百名大学生在北平西山成立军事夏令营,白乙化按照党的安排担任军事教官。学员中有数十人在1955年授衔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

1939年初,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派萧克将军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白乙化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副司令员。白乙化在平西马栏村对华北抗联进行了严格整训,不久后就接连取得了雁翅、青白口、沿河城等战斗的胜利。在沿河城伏击日军大岛大队奥村中队时,白乙化发现日军采用“旗语”指挥,便绕到敌人背后,三枪打掉敌人三个旗语兵,又派人夺取敌人后勤弹药,日军被彻底击垮,几名军官逃到一座山神庙里剖腹自杀。

1940年,白乙化率十团主力北出长城,深入伪满洲国丰宁、滦平境内作战,为地方工作团在密云白河两岸建立根据地创造条件。

1988年,李宝英的母亲、白乙化从未见过面的独生女白素清在白乙化烈士雕像前淌下热泪。

随后,华北抗联升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1940年4月,十团越过居庸关挺进密云,开辟了平北丰滦密抗日根据地。9月,日伪纠集4000余人发动了大“扫荡”,白乙化率主力反插敌后,在燕山的崇山峻岭间,在艰苦的斗争条件下,没让敌人捞到一点儿便宜,反而壮大了根据地力量。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日伪军企图撤退,白乙化率十团主动出击,最终在冯家峪一举消灭了号称“常胜部队”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创造了一次战斗歼敌一个中队的战绩,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清明节假期,两位来自北京城里的学生在白乙化纪念馆与李宝英兄弟相遇,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要求与二人合影留念。

白乙化烈士纪念地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

在平北地区,白乙化率领十团转战白河两岸,屡战屡胜。老百姓把“小白龙”的美誉送给他,把他当作白河神的化身,永远守卫着这片土地。“血沃幽燕 名垂千古”,这是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克将军的题词,被镌刻在白乙化纪念地的纪念碑上,时刻提醒人们,这是一位将血肉之躯献给华北抗日斗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英雄。


来源 京呈微信公众号

文、摄:王海欣

(资料照片由密云区党史办提供)

编辑:石宁

监制:李继辉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