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考上985也没有出路,但别无选择
作者:代文操,上海交通大学在读法律研究生,一个热爱新媒体的法律人。
最近,“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个词来自豆瓣上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正如小组简介所说,这个组的主要功能就是给985、211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贫”,以达到“自救”的目的。
985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语是指出身自村镇的寒门弟子,高中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但是在大学期间甚至毕业之后消失于人海,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实际上,这并非一个新的问题,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人们开始忧虑未来,媒体就会开始贩卖焦虑。凤凰男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会被拿出来讨论一遍。但今年在疫情形势下,”小镇做题家“的处境更加艰难,没有办法得到家庭的救助,困境更加显现出来,值得人们关注。
这个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城乡教育的差距。
尽管和我们的父辈比起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我们90后00后上学和升学的机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横向来看,城乡的教育差距仍然在拉大。
根据调查显示,90后仅有64.16%的儿童送你读了高中,而在城市,这一比例高达91.01%,二者差距非常明显。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仅为34%,和上高中相比,比例数据迅速下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仅为48%,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里的学生,并且大学毕业以后农村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比城里的学生低了将近20%。
此外,教育的差距也不仅仅显示在数字层面,而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质表现。从普通的高中到普通本科211985,越是更好的学校,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越低。比如北京大学2015年在国内录取2864人,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仅仅416人。
升学率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实质的教育差异。
像我一样来自中西部小县城的学生,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父母,都告诉我们,学习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刻苦学习,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到上海,到北京去上学。学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起早贪黑,每天从早上六点学到晚上11:00多,周末还得补习一天半。
小县城并非不愿意素质教育,但实在没有进行素质教育的条件。我们即使拼尽全力,也和市属省属的高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老师时刻教导我们,只有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才能春风得意。我们没有美术课,没有音乐课,甚至体育课也很少,更没有金钱和时间去参加课外的兴趣班。
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城里的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全方面的教育,正如b站的演讲《后浪》:那些让人羡慕的无人机,滑雪,摄影,全球旅行,都注定了与“小镇做题家”无缘。
小镇做题家的迷茫
曾经有一篇寒门难出贵子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教育的公平是无数人的关切,或许说,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最好办法,是人们一根敏感的神经。
今天的高考就是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成,承担的作用也和以往科举制度的作用雷同。首先从数据来看,寒门学子在走出大学,找工作的时候,家庭背景对就业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要高,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城市家庭约为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9.5%,足足相差了18个百分点。
当然,从工作性质上,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找到的工作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工作要,工资收入也普遍高于农村毕业生。
在大学期间,当我们有机会去追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像我一样来自城乡的“小镇做题家”,很多时候缺乏自信,更缺乏底气去和那些城里的学生竞争,更有一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发现自己唯一擅长的做题能力,都远不如他人的时候,信心彻底被击垮。最后惶惶度日,能够顺利毕业已经非常艰难。
实际上,即使农村的学生通过高考走到了大城市,接受了教育,由于在城市留下来非常困难,大部分人选择回归到了自己家的位置,开始了一辈人的循环。
小镇梦想家的选择和未来
正如前文所讲,城乡差距的二元结构,仍未改变,国家在不断的推进城镇化,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通道,给农村的学生更多的机会,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凡事不能看的太过绝对,尽管小镇做题家和城里的人相比,差距仍然存在。但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夯实好了自己的基础,未来将有更多翻盘的机会。
现在疫情情况下,不管来自农村还是城里的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承认这种系统性的差距所在,但不能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于此。总是有无数能够活的精彩的人,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讲,摆正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努力,生活终将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