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二本生连发10篇SCI,舆论关注是对学霸的祛魅

与其被惊讶得目眩神迷,倒不如细致复盘他们的学术道路,找到清晰的努力方向。

二本院校徐州工程学院的201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万仲禹,在本科期间发了10篇SCI,还获得了香港城市大学全额奖学金直博资格,这引发了网上的广泛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和“10篇SCI”,本身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具有很强的眼球效应。这并非对二本院校的歧视,而是“10篇SCI”实在太过扎眼。要知道,多少博士乃至教职人员,都会为一篇SCI收录论文挠破脑袋,“10篇SCI”无论和哪个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搭配在一起,相信都足以成为一条新闻。只不过,并不显赫的“学术出身”,把新闻的戏剧效果放大了。

可以想见的是,万仲禹必然会遭到舆论的密集审视,一定会有人去梳理他的学术脉络,来解释这种“反差”。这当中,肯定有支持也有质疑,有善意也有恶意。但在学术信息已经大面积触网的当下,这也是他无法避免的。

没必要先入为主地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带着一种寻找瑕疵的心态来挑剔万仲禹的履历。事实上,他获得了香港城市大学全额奖学金直博资格,他的学术成绩必然在申请材料里,这本身也意味着他经受住了某种学术检验。

从目前一些网友的“深扒”的信息看,目前万仲禹的人设倒也谈不上“垮”,而是很多之前看似“高山仰止”的信息,被用平视视角解释清楚了。

比如他发的论文,有网友指出其中一些写作难度不高,这点万仲禹也没否认,他承认10篇论文的“整体水平很低”,有“灌水”的嫌疑;有人发现9篇SCI收录论文的作者栏都出现了“Q. -D. Wang”的名字,万仲禹也承认“论文是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完成的”,这位老师也认为他属于“可造之材”;关于他是如何跟着外校教师做研究的,据报道,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一名院领导表示,他们单位是一个科研平台,会跟本校其他的学院,以及校外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有一些合作,并培养一些学生……

随着这些信息逐渐明朗,事实上,一个抽象意义上的“二本学霸”也就祛魅了。他的学术成绩并不是如天外飞仙一般不可捉摸,相反,有着很清晰的实现路径,是遵循着学术圈的“游戏规则”一步一步达到的。这时候再反观“10篇SCI”,也就没有那么令人窒息的震撼感了。

当然,这个学霸形象可能也没之前想象的那么完美了,并不只是一个大学生埋头苦读、一鸣惊人那种粗线条的励志故事。但这种祛魅是好事,在现代体系化的学术环境下,无论是有志学术的人还是社会公众,都不必再迷恋一种“学术神话”。

人们应该理解,学术圈有了一整套规则,学术成绩是通过理解、运用这些规则达到的。学术不是多么神秘、高攀不起的事物,它也只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环,它的逻辑完全是普通人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其实万仲禹并非孤例,曾经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德敏、常熟理工学院本科生邹建华,都在本科期间发表了10篇左右的SCI论文。得承认,这些学生必然是优秀的,但对于把他们视为榜样的学生来说,与其被惊讶得目眩神迷,倒不如细致复盘他们的学术道路,找到清晰的努力方向。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也可以省去大量的试错成本。

对于社会来说,将这些学霸祛魅,将他们的学术路径面向公众敞开,其实也有助于塑造对高等教育更客观、全面的认知。比如万仲禹的“二本学历”被挑出来,在网上受到特别关注,甚至引发了很多情绪性表达。其实在砖瓦累积的学术道路上,出身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应该明白,与其对出身过度纠结,不如相信奋发的力量、规则的意义、方向的价值。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74 字。

转载请注明: 快评丨二本生连发10篇SCI,舆论关注是对学霸的祛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