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人为制造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不仅不纠正,反而得到提倡推广

由 乌雅建义 发布于 经典

人为制造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不仅不纠正,反而得到提倡推广。

要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在所难免的。为此,国家采取种种扶持措施,大力践行教育扶贫政策,努力消除地域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大家都可以理解,消除需要从国家层面考虑;小区域之间同样也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比如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区不均衡显现其实也很普遍,但是小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现象是人为造成的,而且这种人为制造趋势越演越烈,还被认为是发展地方教育的一种举措,得到提倡推广。

以某一个县区为例。按理同一个县区间各乡镇街道差异并不会太大,各乡镇街道学校发展及规模也超不多,学校基本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基本都有60年的办学历史。这类乡镇街道学校60年来都培养了大批人才,让较多的农家子弟走出乡镇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很可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打破了乡镇街道学校均衡发展的模式。

各县区为了大力推动城市化建设,大力打造新城建造新学校。这本是好事,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日渐增长的需求。新打造的学校一般都比较高大上,规模很大。一所新学校县区政府大力投入,自然要打造县区的教育名片。于是全面招收优秀的教师,全区域招收优秀的学生,否则只有高大上的建筑,没有高大上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叫提升教育教学事业?

如此,大量优秀教师集中于某一所新校,大量优秀学生集中于某一所新校,至多三年时间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就打造完毕!这所新学校就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仰慕追逐的名校了,也就成为地方领导津津乐道的发展教育的丰功伟绩了,自然造成了学区房带来了周边房价的飙升,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是周边一些历史悠久的乡镇街道学校的急剧衰落。这些老的学校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少了,学校硬件设施能将就就将就,至多是修修补补;即使有些乡镇街道比较富裕,投入资金重新修建了新校舍,看似硬件设施也挺不错,却难以掩盖软件设施的虚弱不堪。

教师基本是老弱病残,原本优秀的教师飞向高枝了;新教师不愿来,来了也待不长。生源更是惨不忍睹。成绩好一点的或者家庭优裕一点的学生,根本不愿到辖区内的学校上学;来上学的学生要么是没门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孩子,要么是最普通的外来民工子女。

这样的师资、这样的生源,会有多大的教育教学质量?这类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按时上下班,反正工资绩效都不少就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别操这个心了。这类学校的学生家长也没把孩子读书当回事,只要在合适的年龄有学校上就行,至于能不能学有所成,从不考虑这个问题。

如此,提升了一所或几所学校,丢弃了一大片学校。这就是现状!但这类现状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反而觉得地方教育发展得非常好,有拿得出手的示范学校在,就是地方教育的亮点,就是教育的成功,就是自己执政一方的政绩,竟然得到提倡推广。

客观条件造成的教育不均衡并不可怕,人为刻意制造的教育不均衡才是最为可怕的!可见,消除教育不均衡现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