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王氏家族发家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

由 戚国庆 发布于 经典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关注!收藏!转发!分享!
小编为大家搜集了明星情报,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氏家族从第六世起分为五大支派,为金、水、木、火,土,王家发迹四年(1789)改为仁,义,礼、智,信。王家从第十世起,已经有人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行业了,但不具规模,家族仍以农耕为生。到十一世时,资本增多,逐渐成为巨商大贾。据明朝天启年间碑文记载:王家“士者,经史传家,英辈选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年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稀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干。”由此可见,当时的王家,土农工商全面发展,而且业绩显著,资产雄厚,已成静升村大户。
王家发展到十三世时,正值清朝初年,十三世王兴旺叔侄等人看到明末以来,平川地区农桑受到战乱的影响而破坏严重,畜力极为短缺,便瞄准这一商机,携同子侄往返于河北、山东等地贩卖牲畜。他们凭着义气、信用、银钱等,不仅沟通了关隘卡口,同时还结交了很多燕齐豪勇义士,打通了晋、蒙冀、鲁之间的贸易通道,买卖越做越大,资本日趋雄厚。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乱,清政府急需军马粮草,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弟兄将24匹良马献给平阳府支援平叛,受到平阳知府及步军统领的赞赏,从而受命为清军第集军马粮草,王家兄弟从中不仅得到了经济利益,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康熙十五年(1676)叛军投降,步军统领上奏朝廷,王氏兄弟受到康熙皇帝的褒扬。这样,王氏家族借着清政府的势力,生意规模更加扩大,很快就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巨贾大商、官僚士绅和大地主,同两渡的何家、蒜峪的陈家、夏门的梁家并称为灵石四大家族。王家由农到商,耕读传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层次,为步人官场铺平了道路。十三世王兴旺成为静升首富,其子王斗星、王列星兄弟也富甲一方。但真正成了气候的却是王氏另一支—同为十四世的王谦受、王潇让、王谦和、王正居、王谦美五兄弟,五人天赋极高,皆有经商本领,又善交际,为王家创业史谱写下了新的一页。这兄弟五人,由谦受、谦和外出闯荡版卖盐粮、绸级、杂货、骤马等;谦让、正居、谦美则留守于家园,经营土地,扩展家业,稳定并扩充了大本营的经济实力。
数年之后,家道愈加股实,为后代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据说,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俩全都擅长交际,能言善辩,机敏聪颖,左右逢源,他们在经营中既沟通了“黑道”,也打通了“红道”,在黑红两道上畅通无阻,以至家资日厚。有一年,兄弟俩住进一家客店,正遇两位军校,二人便与他们谈天说地,茶酒相敬,很快便混熟了。军校谈到朝廷近期在陕西平叛,急需军马粮草,命他俩迅速催办。一听此言,谦受当即毛遂自荐,尽献良策,力表兄弟俩甘愿为国分忧,效犬马之劳。那二人正为重任在身而犯愁,闻听此言,又见二人精明可信,自是喜上眉头,便如此这般指点途径,让其先去讨得某某手令,尔后再分头催办征敛,分头买卖转运,并暗示此等肥差自不同于一般。谦受、谦和自是聪明之辈,不仅付清全数店钱酒钱,且以银两相赠军校,结为密友,随后匆匆出门上马,各奔前程。
这一来,王谦受、王谦和很快便同官府结交上了,他们首先向平阳府献马24匹,获得了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的订单。由于有官府做后盾,兄弟二人如虎添翼,一个北上塞外贩马,一个南下中州集粮。除粮食军马外,但凡草料鞍辔等一应军需物品,也都顺手购来,顺手出售,既保证了前方作战之用,又有利可图。转眼战事结束,朝廷嘉奖功臣,众多官吏们极力推荐王氏兄弟,赞扬他们在筹措军粮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王谦受、王谦和乃名噪一时,生意做进了京城,店铺骤然增多,家境更加殷实。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举办皇恩浩荡的“千叟宴”时,年届古稀的王谦受作为京畿富绅,有幸成为赴宴者997人中的一位。
康熙还赐给他一把龙头拐杖,至今一直供奉在王家祠堂,被看做是神器。王家得益于官,得势于官。因此,发迹之后,便日渐热衷仕途,向官场挺进,或有或无地淡薄了经商。十四世王谦受首先以200两白银为其子王梦简捐了个“州同加五级”官,后又诰授为“中宪大夫”。此后,王氏子孙有的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花钱捐官,有的在刑部做过主事,有的在户部做过郎中还有的做过知府、知州、知县等。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王家仅五品至二品的官员就有42人,各种士大夫101人。王家最大的官为十八世王肯任,二品,曾任户部广西司郎中,候选知府加五级,诰授资政大夫。到了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时,也就是王谦和的曾孙,他们兄弟俩个是“军功叙议州判”,刑部山东司郎中,一个是“布政司理部”。
今天王家大院的高家崖,就是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在外经商做官所得的银钱利息所造。另一方面,王家在步入官场之后也并非就此完全弃商。至今当地老年人们还记得,直到民国初年,仅以人称“花甲子”的二十一世王饮让一家为例,他的当铺、钱铺、杂货铺等商号,除占静升半条街外,南自洪洞、赵城、霍县,北经介休、平遥直到保定、京津一带,几乎一路都有他的店铺。若不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举家南迁,他的家业就可能还会继续发展。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当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善举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