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商学院|行为经济学:规避损失

由 聊素丽 发布于 经典

请做下面这两道选择题:

1、假设你有1000元钱,下面两个选项你选哪个?

A.5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2000

B.100%的概率将持有的现金增加为1500

2、假设你有2000元钱,下面两个选项你选哪个?

C.50%的概率损失1000单位现金

D.100%的概率损失500单位现金

这是行为经济学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实验,在当年的实验中,第一题选A的只有16%,选B的高达84%。第二题正好反过来,选C的有69%,选D的只有31%。你的选择也和多数人一致吗?

实际上这样的答题结果是不合逻辑的。如果第一题选B,就意味着你放弃了拥有2000元的机会,而选择拥有1500元。那么按照这个逻辑,第二题你就应该选D,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可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第二题时,答题逻辑就变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总结出了行为经济学里一个重要的理论——规避损失。人们爱好收益,厌恶损失,并且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要大于收益引发的满足。比如,你今天出门捡到了100元钱,结果又不小心弄丢了,按说这100元本来就是意外所得,丢了就又回到原先的状态了呗,没什么可懊恼的。可是对多数人来说,丢钱这事仍然会让人懊恼。

听上去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它在商业世界里应用非常广泛。金融学家依据它创造了有效的投资理论,这个比较复杂就不介绍了,介绍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场景。

比如说电商购物平台基本上都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承诺,有了这个承诺之后,成交量增加非常明显。消费者需要某种商品,在平台上也看中了满意的品类,可是相比这种确定性的需求,一个很小的风险担忧就可能阻止他下单,就是担心拿到手不满意怎么办。7天无理由退货就消除了这种担忧,对商家来说,真正退货的也并不多,如果没有质量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选择退货。

再比如以旧换新的促销,买新的家电家具时,可以用旧家电、旧家具折抵一部分钱。这种旧物折价和价格打折在形式上其实一样的,但旧物折价效果会更好,就是利用了规避损失心理——买了新沙发,旧沙发只好丢掉,还挺可惜,如果不用自己处理,还能抵新沙发的价款,顾客就觉得占到了便宜,更容易下决心购买。

还有,商家决定每件家具加20元运费,20元虽然不多,顾客却会把它定义为损失,很可能为了这20元就不买了。于是商家这样来实现加运费:把20元加到商品价格里,如果顾客不需要送货,可以给你便宜20元。这么重新一表述,20元的损失变成了20元的收益,顾客高高兴兴的下单了。

你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应用规避损失定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