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文化】高涛(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喝水杯》
万物自水而起,人类依水而生。然而现在的人不珍惜水,尤其00后,用奶茶养命,不会喝水了。
——题记
喝水杯
高涛
每个人的桌子左上角或右上角,司空见惯摆放着一只喝水杯。我现在要说的就是这随处可见、人人随身的小小喝水杯,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昌盛。
八十年代社会流行军绿色,衣服、自行车、还有那只令我向往的军用喝水壶。壶身绿色,铝制的,是柱子当将军的爷爷送给他的。柱子天天把它背在身上,半壶水“唰啦、唰啦”响动,引得我们十分歆羡。你想想,虽已改革开放,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孩子们见过多少新鲜玩意?柱子最多让同学们摸一摸喝水壶,仿佛喝水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神水,是让人喝了“睡觉笑着醒、做梦娶媳妇”的水。我们三个发小经过乞求,放学路上分路段,“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可以背水壶。水壶“啪嗒啪嗒”敲打在后背或臀肉上,让我们的虚荣心风光了一回又一回。只是一到路口和拐弯处,就有人磨磨蹭蹭的,或飞快往前跑,让没背水壶的追撵者恨得心痒痒。其实,背水壶的伙伴只是想多背一会儿,到村口便要规规矩矩还给柱子。谁敢把这样高级的喝水壶背回家,只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他人再幻想也能有只这样的水壶,也不敢张口问父母要。特别是我家,早早被分出老屋,姐弟三人上学,跟父母借住在村里的饲养室,连学习资料的几块钱都经常交不起,哪敢奢望一只这样的水壶用来喝水呢。
现在想来好笑,不就一只喝水壶么,更何况喝水才主要,水壶再好有什么关系呢。不管在家还是学校,喝水都是井水,葫芦做水瓢,最多用饭碗,连只搪瓷缸都没有。一碗水,轮流喝,哪能为喝水这么简单的事专门买只喝水壶?不像现在都是专用喝水杯。
谁也不知道,一只小小的军用喝水壶在少年心里种下的种子—“我要长大当将军!”更似喝了水壶里的神水,每天憋着劲儿学习,像一只攀登象牙塔的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前年遇到母校语文老师说起往事:“你上学认真很,写字都数格子”。原来小时候写字,我都要照书对着田字格虚线,一个点都不错。老师夸得我怪不好意思,但老师不知道一切源于我小内心因军用喝水壶引发的奢望。心怀感激的是我如愿以偿“鲤鱼跃龙门”到西安上学,回到宜居宜业的高陵工作。农村的孩子能离开黄土地,不容易中理所当然着奋斗。
正写喝水杯,特意四周观察了一下。只见一只只喝水杯摆在办公桌上,色彩有咖啡色、滤色、还有白色,材质有玻璃、不锈钢及陶瓷,品牌更多了,特百惠、富光、乐扣乐,越来越讲究。这世界变化太快—包括我们的喝水杯和我们的成长。记得九十年代从南方开始流行纸杯并迅速席卷中国。开始宾馆、饭店,后来家家户户都用。客人来了,纸杯上茶;客人才出门,纸杯丢入垃圾桶;多省事。只是近两年全民进行垃圾分类的趋向,我想用不了几年,或许纸杯就会成为环保史上的循环笑谈:开始用是环保,终结也是为了环保。
我喝水杯是不锈钢的,坚固耐用,已好些年头了。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辨:“建党92周年纪念、中共高陵县交通局党委会、二00三年七月一日”等字样。算来距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已有十六年了。回忆起来该是工作认真,不仅被吸收入党,还在年底表彰大会上荣获奖品—喝水杯。一直陪伴身侧至今,工作岗位无论怎么变,工作态度始终没变:上班努力、加班积极、值班认真,夜班写文章、周末教作文,业绩也对得起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历程。
喝水杯不仅是工作荣光,也记录了我的生活。新千年流行55度杯。刚烧开的水装进杯子,摇一摇,仅一分钟,便迅速降温到最适合人体饮用的55℃。“喝水神器”网上热销引得我赶时髦,“一杯子=一辈子”送礼首选喝水杯。买了两只,送一留一。可惜最后却分手,没能谐音好兆头。当时蛮伤感,在家乡著名风景地—泾渭分明,看两水融融东流,叹千年中外奇景,把杯子和当时情感一起沉入河底。
每天八杯水,日日3000毫升。谁也离不开的喝水杯,已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也见证了生养我的高陵的蓬勃发展。前文提到不锈钢喝水杯落款“高陵县”,在2015年已华丽转身为“高陵区”。当人们还陶醉“陕西首家免费101公交”的幸福里,就在9月1日一夜之间,400辆崭新电动“小黄车”遍布大街小巷,扫码就能骑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又一个谈论焦点,脸上盈满了小确幸。
日子越来越好,一只喝水杯折射出社会繁荣。商店货架上的喝水杯琳琅满目,吸管的、带盖的、双层保温的;喝的水也越来品质,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尤其女士,喝水杯造型可爱有趣,杯里内容也丰富,上班间隙喝水杯里喝健康:冲奶茶、泡枸杞、热牛奶。特别青少年,更是口味多样营养十足:骨头汤、燕窝、十八粥,都被父母精心装进了喝水杯。
我给女儿买过好几个喝水杯。气愤的是,早上装满蜂蜜水或柠檬水,晚上回家还是那杯水。没少责备她,可少有改善。听说学校也备有热水器,但据说只有5%的孩子能主动喝水。开家长会时,老师们再三要求家长们准备好喝水杯;微信群里,家长们不时提醒老师们督促孩子多喝水。物质太丰富了吧?孩子们连生命之水都不知道喝了。
为喝水小事,我想到一个没办法的办法—花钱买罪受。前年暑假给女儿报了军事夏令营。回来交谈中零碎得到关于抢吃喝的讯息,后来的行为也稍有改善。但好景不长,仍恢复如旧,想不起喝,也不想喝,似无需水,这代人堪比机器人。夏令营颁发的军用喝水壶,让我正唏嘘童年“背水壶”趣事,却被女儿无情扔在角落里。我捡起来摆进书橱,女儿噘着嘴:“太土了,夏令营没用过,现在用不着。”
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遭遇一样,都在问孩子:“水喝了没?”也一遍遍叮嘱:“多喝水!”我常想,她们又不是生病,怎么总像医生提醒病人?答案显而易见,喝水与喝水杯无关。理由是:中国孩子,太幸福了。甚至说,什么都不缺了,包括水。
真不缺水吗?查资料,中国水资源是很匮乏的。要不怎么现在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搞南水北调工程。人体重70%是水。如果用杯子去计人一生喝水的量,怕是没有人能够算得出,算出来怕也是天文数字。
喝水杯的作用显而易见。于是,从简陋到讲究、从一到多,人人都拥有喝水杯。有的人杯不离身,走到哪带到哪;也有的人用杯子彰显身份;还有的人丢三落四,丢了找找了丢。而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对喝水杯怀有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年教书,喝水杯是一只搪瓷缸。这种喝水杯好处是茶凉了直接放煤炉上,等缸盖“噗噗”冒出热气,就又可以喝。星期天我和伙伴们偷出父亲的茶缸,去干什么?煮鸡蛋!我们捡来树枝枯叶,把水渠里的浑水沉淀净化,放进每个人从家里摸出来的鸡蛋,盖上茶盖,围在四周,等待着水溢蛋飘香。喝水杯被火燎烟熏,很难洗干净,黑印儿留在凹损处。但不必惊慌,配发的搪瓷缸一模一样。大不了偷偷和别的老师换,也发现不了。那时候,从来没考虑过,各人用的喝水杯,都用的半新不旧了,都留下了父亲的气息,怎么能随便换呢?没事的。那时候人们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谁会留意这件小事。不像现在,中国人早已温饱有余向全面小康迈进。
喝水杯应该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先人们临河而居,就用上了喝水杯。半坡博物馆里千古之谜的尖底陶瓶,据考证就是用来取水的。烧制的陶盆加釉、着彩、绘画,不管怎么进化升级和高档至尊,喝水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就像父亲喝茶的搪瓷缸,我的不锈钢喝水杯,柱子的军用喝水壶,延续着喝水,延续着勤奋,延续着梦想!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用喝水杯。我现在读书、写书同时创办“小作家公益课堂”教书。常常口干舌燥的时候,看着喝水杯里的胖大海与凉白开,我就想起了老师,想起了父亲,也想起了母亲。母亲办过春蕾幼儿园,比父亲更精心、认真,操劳也更多。当我暑假实训营汗流浃背,才知道教书育人是苦差,操心多,事情繁,太过辛劳,怨不得老师被比作蜡烛。想自己常常焦头烂额,都顾不上理发,然而当有学生尊称“老师”,有作文写到:“喜欢老师”,有乡党们转发朋友圈点赞,都十分感动而不觉得累与苦。只觉得德能还需要再提升,把父母经验再传承,将教师基因再发扬,切实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与同学共进步,为祖国添砖瓦!
又到一年开学季,女儿缠我又要喝水杯。我想问,你口渴吗?(佛教巴利语读口渴为“tanha”),这代人不会喝水,不会口渴,更不会渴望。但我回忆每个时期都有如柱子家一样的人,或有钱,或有权,本来普通的喝水杯非要不同寻常。在三才素养小饭桌,一个刚认识孩子对我讲,远在南方的父母送给她一只银子做的喝水杯。或见识少,金子做水杯我还没见过,平常老百姓也不至于炫富到这种程度吧。于是,我买了她喜欢的“奶嘴杯”并戏笑:“你马上生日了,就当送你的礼物。”忽然想起来,有时作品获奖或者参加活动,奖品与赠品就是喝水杯,都被我转手送了人,却没人送过我。不过,我见过周末早晨,妻子在厨房消毒擦洗我们的喝水杯。重新干净的杯子让我心底里终究是愉悦的,并始终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恩心对待每一天。
司空见惯的喝水杯随处可见,杯里和杯后的故事也轮番演绎。在凤凰古镇我坐在江边二楼的摇椅上,透过喝水杯打量着休闲的游客。我发现,人人都用的喝水杯,要么那么的老,就像老人写满沧桑的脸:有上战场的、有梅七线建设的、还有普通的农民和打工者;要么那么的新,就像孩童稚气未脱的眼,充满了憧憬和好奇,喝水杯里盛着初心。
有人说,我们的心要像一只盛水的杯,时时扫尘除垢,处处空杯理论,以“器三过”之态度,“缘己利他”之情怀,才能体悟上善若水的境界。在娱乐至死而我依然勤奋写作的时间里,《加班成一种习惯》《低碳生活》等一篇篇文章,让平淡的日子似杯里的水般有温度。临近国庆,大街上早早挂满了国旗,大的挂在商铺前,小的插在车篮上,还有人把国旗涂染额头。人们内心向往红色,脸上洋溢爱国热情。晚饭后拎着喝水杯,去广场上跳着、舞着、健步走着,陪孩子们嬉闹着,可以看到在中国一幅绝非电影而是真实的美好生活画卷。
深夜恍惚间,自己的旧喝水杯和女儿的新喝水杯进行着交流——
新杯子:“你该淘汰了。”
旧杯子:“用着妥贴。”
……
旧杯子:“想想过去。”
新杯子:“看看未来!”
作者简介
高涛 男,79年。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副主席。著有自选集《半径知旅》。
秦川文化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资讯
注:本文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链接
《秦川文化》招募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一个有个性的公众号
特邀顾问:周明
顾问:任法融 叶广芩 朱文杰 吴克敬 陈长吟
何丹萌 孙见喜 李彬 史飞翔
文学策划:刘慧
书画策划:萧虎章
主编:舒优良
副主编:王天周 魏志祥 万毅 惠智勇
执行主编:肖春茂 宋一凡
编委:张正阳李亚红王冬雨 颜世玉 董刘洋杨园园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